捷克最美小镇的这座城堡,因为没钱,外墙都是画出来的
漫步在捷克克鲁姆洛夫小镇上,无论走在何处,一抬头总能看到高耸入云的塔楼,因其外表花花绿绿的颜色,俗称“彩绘塔”。作为城堡的一部分,它也和城堡一起成了小镇的招牌。
对于克鲁姆洛夫来说,应该是“先有城堡,后有小镇”。欧洲的诸多家族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建造起集居住、防御于一身的城堡。克鲁姆洛夫城堡(Státní hrad azámek)始建于1240年,是捷克除布拉格外最大的古堡。历史上克鲁姆洛夫先后被维特克家族、罗森伯格家族、哈布斯堡家族、艾根伯格家族和施瓦岑伯格家族统治,五大家族族人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建设古堡。鼎盛时期,城堡里就是一个小型城市,曾有贵族医院、学校、牧场、啤酒厂、谷仓等,直到德国战败,捷克共和国成立,城堡才收归国有。虽然历经数次战乱,却幸运地被传承了下来。今天站在山脚下仰望城堡,依然可以想象曾经的辉煌。
整个城堡包括5个庭院、40座建筑物和一个3层的巴洛克式城堡花园,占地7公顷。如此重要的堡垒,庭院和花园居然不收门票,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入!仅参观博物馆、彩绘塔和内部需要付费。
沿着小镇主街往上走,就到了城堡的东门,因其颜色又俗称为红门。城堡最早由维特克二世(Vítek II,1160-1236)兴建,1302年罗森伯格家族统治克鲁姆洛夫接手了城堡,三百年的统治过程也是城堡扩建的重要阶段。1601年家族衰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买下城堡作为皇家领地;1622年斐迪南二世将城堡送给艾根伯格家族,1719年艾根伯格家族绝嗣后施瓦岑贝格家族接手,东门上方的家族盾徽一直挂到了今天,1947年城堡被收归国有。红门外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建于1556年,曾是贵族专属医生的居所,后成为药房。
走进东门就是城堡第一庭院,北侧黄色的房子曾是粮仓和盐仓,南侧曾是马厩。穿过庭院,西侧防御墙上方有两只石狮子托举着盾徽,左边是约瑟夫一世·亚当·施瓦岑贝格(Joseph I。 Adam zu Schwarzenberg,1722-1782)的,右边是他的妻子玛丽(Marie Terezie von Lichtenstein,1721-1753)的。
既然城堡有防御作用,护城河和吊桥自不必少。今天的河里已经没有水了,木制吊桥也在1647年由一座石桥取代,两侧栏杆上分别矗立着圣母玛利亚和圣约瑟夫与小耶稣的雕像。
昔日古罗马帝国驰骋欧洲,但凡是个家族都想“蹭个热门”号称是其后裔,“神圣罗马帝国”也不例外。据说罗森伯格家族与意大利最古老显赫的奥西尼家族(Orsini)有关联,奥西尼家族是中世纪意大利和罗马复兴中最有影响力的王侯家庭之一,曾先后出过三位教皇。而“Oras”在意大利语里有“母熊”之意,罗森伯格家族就在城堡里饲养棕熊作为守卫,后期的几位统治者还曾把熊的图案绘制在盾徽里,以此彰显家族的古老和古罗马的渊源。如今桥下的护城河沟里还放养着棕熊,只不过早已失去了野性。
桥头大门上方是约翰·安东·艾根伯格(JohannAnton I.von Eggenberg,1610-1649)和他妻子玛丽·安娜·布兰登伯格(Marie Annavon Brandenburg,1609-1680)的盾徽。走进大门,内侧上方也有一个盾徽,是威廉·冯·罗森伯格(Vilém vonRosenberg,1535-1592)的,越往里走,盾徽越古老,说明城堡是从内向外一层层扩建的。
进入到第二庭院,这里是下城堡区(Lower Castle)。城堡根据建造特点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分为上下城堡,在逐步扩建的过程中,统治者住进了新建的上城堡区,古老的下城区就成了仓库、学校等,今天主要作为展览和档案馆。
北侧和东侧的黑色建筑是来自意大利的建筑师巴尔达萨雷·美极·奥格诺(Baldassare Maggi d‘Arogno,1550-1619)于1578年设计建造的新总管之家。
南侧的建筑最早曾是铸币厂,现为档案馆和展览厅。庭院中的喷泉建于1641年。
西北角白色文艺复兴式建筑曾是城堡的制酪场,专为家族提供奶制品。上方还有一个日晷
东南角是城堡博物馆,曾被叫做“小城堡(Little Castle)”,登顶彩绘塔的入口也在这里。
城堡博物馆曾是佣人的居所和仓库,其核心结构为哥特式,外部绘画为文艺复兴式。今天里面成为展示城堡和整个小镇历史变迁的博物馆。一层叫石头厅(lapidarium),保存着城堡的古代雕塑和最早的建筑残片,长方形红色大理石板是罗森伯格墓石的复制品。
二层就是“玫瑰领主大厅”,12世纪末“玫瑰家族之父” 维特克一世(Vítek I。 z Prčice,?-1194)去世前对家族进行了分割,给五个儿子一人一件盔甲,用不同颜色的五瓣玫瑰作为纹章。墙上挂着的油画就是Anton Streer于1742年绘制的《玫瑰家族的分割》的复制品,表现了这一历史事件。但画面里有诸多的错误:家族分割时还没有建造起城堡,旗帜上的纹章也少了二儿子维特克二世的银底绿玫瑰。上方的四朵玫瑰也没有私生子希泽玛的。
往里走,城堡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篇章。这个房间叫克鲁姆洛夫公爵大厅,1618年波西米亚三十年战争爆发,1622年国王斐迪南二世将克鲁姆洛夫送给艾根伯格家族,1628年封其为公爵。大厅墙上挂着约翰·乌尔里希·艾根伯格公爵夫妇的画像。
此时的克鲁姆洛夫连年战争,小镇和城堡并没有什么发展,直到17世纪末第三任克鲁姆洛夫公爵约翰·克里斯蒂安·艾根伯格(Jan Kristián I z Eggenberka,1641-1710)才为城堡增加了一些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但他去世时没有子嗣,唯一的弟弟仅有的一个孙子也于1717年夭折,家族宣告绝嗣。墙上黑色的挂旗绘制的是约翰·克里斯蒂安·艾根伯格的盾徽,五朵玫瑰代表了克鲁姆洛夫公爵这一头衔,挂旗曾在公爵葬礼时使用。
1719年,公爵遗孀玛丽去世,领地和爵位传给了自己的侄子亚当·弗朗兹·施瓦岑贝格(AdamFrantišek ze Schwarzenbergu,1680-1732),从此克鲁姆洛夫转为施瓦岑贝格家族至今。亚当·弗朗兹公爵陪国王查理六世(Karl VI,1685-1740)打猎时,不幸被国王误伤而死,他年仅10岁的儿子约瑟夫一世·亚当·施瓦岑贝格(也就是城堡第一庭院左边石狮子托着的徽章主人)不得不继承爵位。大厅一角就挂有小公爵的画像,国王也对其倍加呵护。在他统治期间,城堡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扩建,包括花园喷泉、凉亭,化装舞会大厅、洛可可风格的冬季骑术学校等。
18世纪克鲁姆洛夫是施瓦岑贝格家族的领地管理中心,往里走就是领地行政办公室,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模样。
另一边是行政长官办公室。
再往前是城堡主人的居所,这一间是客厅,作为招待来宾和享用下午茶的地方。
这一间是卧室,床上还放着暖床用的器具。
这一间应该是卫生间,展示了古代的坐便器。
餐厅。
城堡里还收藏了一些宗教圣器。
兵器室集中展出了精美的枪支和剑、盔甲等。
罗森伯格家族从1422年起就被允许铸造自己的货币,城堡里的造币室展示了曾经的铸币工具,此后的两个家族也拥有此特权。
施瓦茨贝格家族的仪仗队所使用的服装和乐器。
博物馆最后是一间小放映室,播放着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城堡变迁的图片和影响资料,直到1947年城堡收归国有。
本文开头提到的彩绘塔(Cylindrical Tower)就在博物馆旁边,顾名思义,是用色彩绘制的。高耸的塔楼看上去依然颜色鲜艳,曾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著名的捷克作家Karel Capek曾在自己的旅行日记里称其是“世界上最精美的高塔”,色彩艳丽的外表让许多艺术家为之倾倒,创作出动人的作品。
彩绘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上半叶,年代最悠久的部分是从地面到一层塔楼的结构,二层在100年后建造,同为哥特式,三层在以前哥特式的基础上改建成了文艺复兴式,最古老的一口大钟上刻有“建造于1406年”的字样。最终1581年由罗森伯格家族请来意大利建筑师巴尔达萨·马吉·阿格隆(Baldassar Maggi d’Agorn,1550-1619)建造完成,三层以上的部分都改成了文艺复兴风格。1590年,画家巴塞洛缪·贝拉内克(Bartoloměj Beránek)对塔身进行彩绘。今天所看到的图案是1994-1996年间重新上色的,外面的雕像和图案全是绘制的。
其实不仅仅这座塔是彩绘的,整个城堡的建筑外墙都是画的!因为当时的捷克人被意大利富丽堂皇的建筑风格所倾倒,却无钱建造,就吸取了意大利的空间透视美学,发展出了以假乱真的壁画风格,请艺术家手绘湿壁画。建房屋的时候,趁灰泥还没有完全干透就在上面作画,绘画的过程中色彩逐渐渗入墙面,待到干透了色彩鲜艳持久。
塔高54.5米,塔顶距离伏尔塔瓦河河面高度达到86米,是俯瞰整个小镇的绝佳地点。游客可以爬楼梯到第四层的环廊,一览小镇的美景。
向东看就是红门和第一庭院,带烟囱的建筑是艾根伯格啤酒厂,旁边两个塔尖的是圣方济各会修道院。
石桥和养熊的护城河。
西侧是第二庭院和上城堡区。
西南方向是进入内城的木桥,它的学名叫做“拉塞勃尼茨基大桥(Lazebnický Bridge)”。
南侧可以饱览整个内城,唯一的缺点是上午有点逆光。
小镇中心的广场。
河畔绿色洋葱头屋顶的是圣约斯特教堂的钟楼。
从第二庭院往西,穿过一道斜向上方的长廊,就进入了上城堡区(Upper Castle)。上城堡区建造于14-18世纪罗森伯格家族统治时期,结构严密复杂,建造于陡峭的山崖上,下方设有地窖。这里是各代主人的日常起居场所,里面包括装饰奢华的餐厅、卧室、图书馆、吸烟室、化妆间、游戏室等,还有保存完好的教堂、化装舞会大厅、剧院等。
城堡内部共有3条游览线路,必须在导游带领下参观,费用在100-260克朗间不等,但内部不允许拍照。A线260克朗/人,参观舞厅、会客室等礼仪性区域;包括圣乔治城堡教堂,埃金伯格大厅与金色马车和化妆舞会大厅。B线240克朗/人,参观卧室等城堡主人生活区,包括一个展示家族成员的肖像画的画廊。C线则是参观城堡剧院。很遗憾我时间不够了,没能欣赏昔日家族的荣耀。
在拱廊往里走一段,左手边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阳台,只能容纳2人站立。从这里望出去可以俯瞰整个小镇。
第三庭院四面围合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是16世纪建筑家安东尼奥·埃里克罗·瓦拉吉(Antonio Ericero Vlach)和建造彩绘塔的巴尔达萨在原哥特式建筑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墙上绘制的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人物出自绘制彩绘塔的巴塞洛缪的老师,荷兰画家加里布埃尔·德·卜龙德(Gabriel de Blonde)之手,1581年老师去世后学生继续完成。
中庭四周墙壁上画满了可以乱真的彩绘壁画。
与之相连的是第四庭院,同样为这几位艺术家完成。
出第四庭院向西是斗篷桥,它所处的位置如同斗篷一样保护着上城堡区的主人。这里很长一段时间曾是木制吊桥,万一战争爆发就拉起来截断道路。直到1764年才修建了石桥。最上层直通城堡花园,中层通往剧院,下面的拱廊通往第五庭院。
第五庭院的位置最早曾是防御工事和农田,1681年,约翰·克里斯蒂安·艾根伯格决定在此修建剧院。如今这里保留了防御用的拱形垛口供游客取景。
秋天是CK小镇最好的季节,树叶红的黄的绿的交映成辉从河畔一直延伸到山上。每一个垛口的树叶都不同,因此,每一个垛口望向小镇都有别样的风景。
庭院的西头还有个观景平台,这里是俯瞰小镇的最佳地点。可以同时拍到彩绘塔、圣乔治礼拜堂和圣维特教堂的三座尖塔,以及整个马蹄形的伏尔塔瓦河环绕着的小镇。
第五庭院顺右手路上山,可以看到洛可可风格的冬季骑术学校,建于1744-1764年,曾是10岁即位的小公爵约瑟夫一世·亚当·施瓦岑贝格成年后独立决策的第一项重要工程,由维也纳建筑家安德里亚斯·阿尔托蒙特(Andreas Altomonte,1699-1780)设计建造,门上方的雕塑由维也纳雕塑家扬·安东尼·津纳(Jan Antonín Zinner,1708-1763)制作。
南边的空地曾是夏季骑马的训练场地,在往西走便进入了城堡花园。这里同样分为上下区,最早是16世纪罗森伯格家族建造的文艺复兴式花园,毁于波西米亚“三十年战争”。1666年,约翰·克里斯蒂安·艾根伯格结婚后决定将此重建为巴洛克式的花园。今天所看到的大部分建筑和景观都是小公爵约瑟夫一世统治时重新修建。
花园的中轴线上有一座建于1750年的喷泉,由设计冬季骑术学校的二位艺术家参考了维也纳美泉宫喷泉设计,被称为是波西米亚王国最漂亮的喷泉。喷泉上的雕塑由马蒂亚斯·格雷斯勒(Matthias Greissler)制作。
从喷泉往上走就进入了上花园区,北侧洛可可风格的建筑叫夏屋,最早为约翰·克里斯蒂安·艾根伯格统治时期修建,供主人夏季在花园里纳凉用餐。18世纪约瑟夫一世请安德里亚斯·阿尔托蒙特改建,如今是现代化演出的舞台,对面建造起了一座观众席,但怎么看怎么和古老的城堡格格不入。
西侧树林里还有一间建于1752年的“音乐亭”。花园里曾有一座迷宫,亭子就是俯瞰迷宫的中心高点。可惜迷宫早已堙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了这座凉亭。
从花园返回到第五庭院,观景台上已经站了不少等候拍夜景的人。我忘了带三脚架只能手持简单拍几张。在这里碰见一位同胞,他跟我说他的朋友说日落之后几分钟,在这里拍整个小镇是蓝色的,如梦似幻。
我想,我看到的应该就是他所说的景色。
Tips:拍摄小镇全景位置:
1、彩绘塔登顶。
2、连接第二庭院和第三庭院的长廊,左手侧的小阳台。
3、斗篷桥上,俯瞰整个小镇和蜿蜒的伏尔塔瓦河。
4、第五庭院里的城墙,通过瞭望孔可以看到小镇全景。
5、同为第五庭院里的城堡最佳观景台,是俯瞰小镇的最佳地点,也是拍摄夜景的最佳地点。
开放时间: 4月1日至5月31日周二至周日9:00-17:00,6月1日至8月31日周二至周日9:00-18:00,9月1日至10月31日周二至周日9:00-17:00;每周一关闭,每天关闭前1小时停止进入
门票:城堡内部有多种线路可供选择,费用在100-250捷克克朗之间
=====================
[作者:沙漠玫瑰]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旅行分享师、跨界自媒体人。已只身旅行过五大洲40余个国家,200余座城市。
2016-2018年新浪V影响力峰会嘉宾,2017&2018年新浪旅游盛典嘉宾,腾讯旅游2017年度最佳合作奖,“青云计划”签约作者,百家号金牌导师,新浪微博签约自媒体,微博旅行博主,蚂蜂窝攻略作者&达人,穷游精华作者&探路者,携程旅行家,穷游&途风体验师,旅游卫视嘉宾,秒拍签约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