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为被,地为席,体验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奇妙之夜

新浪旅游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里的这一经典名句,应该是绝大多数文艺青年对撒哈拉沙漠充满幻想的理由,也是不少华人游客不辞艰辛奔赴摩洛哥的始作俑者。
而我决定踏上摩洛哥这片陌生的土地,当然是由于2016年6月开始摩洛哥对中国公民实行了免签政策。相比之前繁琐复杂的签证程序,免签之后确实让摩洛哥旅行更有吸引力。赶在还没有大批旅行团队涌入之前,我想赶紧去“尝尝鲜”,同时也借机踏上心神向往的非洲大陆。
此行除了感受摩洛哥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之外,从小被地理老师常挂在嘴边的神秘“撒哈拉沙漠”,是此行的重中之重。摩洛哥之行的游记就从撒哈拉沙漠开始。因为摩洛哥的基础设施不太发达,去撒哈拉自驾和自由行的难度较大,大多数游客都是在当地报团。这里的旅行社有组织较为成熟的撒哈拉旅游团路线,可以选择三天两晚或是四天三晚。摩洛哥的东南部便是撒哈拉沙漠,从马拉喀什进,菲斯出,是较为常规且不走回头路的路线。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它横跨整个北非,东西长达5600公里,面积超过了美国本土。撒哈拉形成于250万年前,是世界仅次于南极洲的第2大荒漠。这里气候条件极其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之一,每平方公里只有0.4个人。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却又拥有全世界最壮观最神奇的自然景观,苍茫的沙漠里,天地间只有这漫无边际的黄沙。令人欣慰的是无论世界怎样变迁,千万年来地貌始终如一。人活一辈子,如果能去一次撒哈拉沙漠,亲手触碰那滚烫鲜活的黄沙,也算是此生无憾。
然而,要去撒哈拉沙漠绝非易事。从摩洛哥红色皇城、旅游集散地马拉喀什出发,乘坐小巴需经过近两天的长途跋涉,才能抵达撒哈拉沙漠的边缘,然后再骑两个小时的骆驼进入沙漠腹地,一路颠破晃荡,身心饱受煎熬,方可与沙漠亲密接触。当地人在沙漠里选择较为安全的位置搭建了简易的帐篷和营地,游客得以在沙漠中过夜。
由于抵达沙漠的那天遇上沙尘暴,漫天黄沙,能见度很低,很遗憾没有看到沙漠的日落胜景。夏天营地帐篷里闷热难耐,我们简单吃过晚餐之后便把床垫放在帐篷外的露天处,天为被地为席,在沙漠的怀抱中缓缓入睡。一觉醒来,四下漆黑一片,我半睁开惺忪的睡眼,仿佛开到了深邃的天幕上挂满了点点繁星。此时空气中的沙尘已被吹散,传说中沙漠夜里的绝美星空竟如此毫无征兆地出现眼前,让我顷刻间感动不已。于是毫不犹豫地蹦起来,拿了相机和三脚架,抹黑往沙漠深处走去,拍下了无比神奇的星空。
翌日清晨,天还未亮,骆驼队伍就要启程返回镇上了。而我们选择了多留一会儿,跟着司机大叔爬上不远处的沙丘上,等待新一天日出的到来。时间是六点十五分,一轮硕大红日就这样在天边渐渐显露出来,阳光一点一点亲吻着沙漠,不仅带来了温度, 生命的气息也随之而来。 此起彼伏的沙丘,渐渐晕成了橘红,柔和的曲线和明暗的阴影像极了女人柔软的酮体。 细细的风顺着沙丘的脊背轻轻吹着,把这些妩媚的曲线抚摸的更加柔和。
我知道,撒哈拉沙漠的一切和人类文明都几乎无关。沙漠的壮美,万古不息。人类只是过客,即使留下脚印,一夜间也会被细风抹去所有的痕迹。然而我来过,这奇幻的一夜,这温暖的一晨,让撒哈拉沙漠永存心中,成为一辈子不可磨灭的记忆。
图文/@弹指间行摄(版权所有,商用联系)


从马拉喀什出发,乘坐小巴需经过近两天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撒哈拉沙漠的边缘。

在这里还需骑两个小时的骆驼才能抵达位于沙漠腹地的营地。

每个来到撒哈拉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

静坐,面对浩瀚沙海,追寻三毛的足迹。

顽强的棕榈树。

漫漫沙海。

大漠黄沙漫天,风呼啸,驼铃响,游子在天涯。

沙漠之舟。

天为被,地为席,半夜三点,邂逅满天繁星。

躺在沙漠里过夜,银河就在头顶。

东边露出鱼肚白,太阳要出来了。

浩瀚沙海,浩瀚星海,别样的美丽,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次日早晨六点十五分,一轮硕大红日就这样在天边渐渐显露出来,阳光一点一点亲吻着沙漠,不仅带来了温度, 生命的气息也随之而来。

此起彼伏的沙丘,渐渐晕成了橘红, 柔和的曲线和明暗的阴影像极了女人柔软的酮体。细细的风顺着沙丘的脊背轻轻吹着,把这些妩媚的曲线抚摸的更加柔和。

大自然的奇妙,震慑人心。



高低起伏,层层叠叠,处处尽显苍凉之美。

如波浪一样的沙海。

是谁留下脚印一串?

你是风儿我是沙,你是疯子我是艺术家。

沙丘里有绿树的地方便是营地。

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撒哈拉,或远、或近、或在脚下、或在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