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慕尼黑,爱上一个季节(一)

新浪旅游
也许是好运气,降落在慕尼黑三月初春难得的温暖里,初次见面的热烈让人有一种莫名的自信:没有准备而来,这一片巴伐利亚也够我享用一个月了……
的确,很多以此为中转、朝着新天鹅堡匆匆而去的人错过的,慕尼黑从前调到后味都是值得细细品尝的:浸润着八百多年的历史,伤疤下埋没不了的是巴伐利亚首府的君主风度;浪漫的氛围大大出乎意料,却不会无可救药的让人腻味;德式的精确与冷静,佐以巴伐利亚人的单纯与热情,让这里风味独具。
说慕尼黑不华丽是不客观的,至少玛丽安广场(Marienplatz)上那哥特式的新市政厅(Neues Rathaus),是足以让你神游外太空的;漫步任一条皇家大道,就算说不上是建筑精品博览会,典雅的气度也令人心神豁然。作为曾经的都城,这里的王者之气是让人舒适而放松的:即便是皇宫(Residenzmuseum)的外观也不会让人羞怯,国家大剧院(National Theatre)那经典的希腊式柱廊,反倒洋溢着一种民主平等的意味。若非要聊聊王室的大手笔,只好搬出宁芬堡(Scholoss Nymphenberg)那长达700米的水道来——即使空中俯瞰也无法错过的文特巴赫家族签名,只是这座夏宫的英式花园,早就开放给公众作散步喝茶之所了。
在慕尼黑碰到的非当地人总是告诉我他们有多喜欢这里。法国人E说他最喜欢的地标是音乐厅广场(Odeonsplatz),这是一个让人会心微笑的答案——所有到慕尼黑来的人应该都会来此一游——盘踞着巴伐利亚雄狮的广场一边是皇宫,一边是王室的安身之地——铁阿提纳教堂(Theatinerkirche),一个角落里是斯文的皇宫花园(Hofgarten),一天中阳光摆弄着空地上的影子,坐在台阶上的你会感到自在的满足。
不过我着迷于铁阿提纳教堂外在的重口味和内心无与伦比的小清新所带来的反差。十几个世纪来人们建造教堂的目的无非是为了重现《启示录》里天堂的样子,于是阳光穿透花窗,五彩的空气伴着回响的管风琴带你登上尖塔,走到离天堂最近的距离。而在这里,最简单的白色过滤掉了所有冗余,走进来杂念就悄然离去,灵魂都可以轻过21克,好像第一次不需要想象,天堂就在眼前。
慕尼黑的教堂各有特色。圣彼得(Peterskirche)教堂年纪最大,绿色穹顶的圣母大教堂(Frauenkirche)长得最高,还有被大天使们护卫着的文艺复兴式圣弥额尔(Michealskirche)教堂供你俯瞰全城,远眺阿尔卑斯。不少当地人的insider's pick是阿桑教堂,这个小教堂精致得如珠宝盒一般,闹市中一不小心就错过了。
春天里,呼应了色彩缤纷的阿姆斯特丹,慕尼黑街头的花贩们格外热情。此时也是白芦笋上市的季节,巨大的“Spargel”标志简直就是春天的口号,同时上市的草莓也提醒着煎熬了一个冬天的人们——是时候从沉重的深色调里解脱出来了。
晴天出门,逛街的女士们穿着多利落而时髦,只需多加一条围巾或搭上一件针织衫,格调与情绪施然而出,对他人的眼睛来说,是享受而不是负担。出人意料的是,人们可以带着狗狗逛街,当然它们对逛街的态度似乎跟大多数男士们一样无奈,不同的是,它们可以闯进女士试衣间且安全离开。
从卡尔广场一路漫步到玛丽安广场,是一条主要的步行商业街,高街品牌依次排开,不过街道宽敞,各种水果摊零食摊街头艺人都有活动空间。话说这里的街头艺人颇具职业精神,下图中偶遇的爵士组合就只求卖CD不图赚零钱,而搬出三角钢琴上街的古典乐团体是不是应了那句话:心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而从玛丽安广场向左或向右你可以继续探索,老城的布局并不规则,小街小巷里也不乏商铺,随心的延伸开去逛起来也更有探索的乐趣。不小心穿过长巷就可能遇见一家隐藏的日式料理或庭院中的cafe,足以享受片刻的远离人潮。穿插其中的纪念品店铺、拜仁的球迷商店或是传统小酒馆,打破了商业街繁忙的节奏,让悠闲的气息中和了购物时上升的肾上腺素。唯一高冷的大概就是Maximilian大街,从国家大剧院一直往东,汇聚了慕尼黑的顶级设计师店铺,低调的街道和漂亮的橱窗们也能让你演一出《蒂凡尼的早餐》。
当然这里还有一种另类的时髦,那就是巴伐利亚的传统服饰Lederhose和Dirndl。初来乍到很难想象它们有多么的流行——大家会约好了一齐穿着它们去餐馆、上公园、去聚会甚至夜店,巴伐利亚小酒馆常常因为它们的现身而气氛达到高潮,连拜仁庆祝夺冠时也穿的这种格子衬衫+背带裤+长筒袜的“农民套装”。Drindl因为属于女孩子所以演绎出的版本更多,除了遵循传统的过膝长裙,还有高级的fancy版或改短的fashion版。
19世纪初Lederhose因为太劳动人民曾一度式微,但路德维希一世引领了这一传统的回归,不知道跟现在以凯特王妃为代表的王室时尚效是否有得一拼。当然有一个传统是绝对不会失宠的,每年6百万人因此而涌入慕尼黑,为了那“黄金液体”——啤酒。
其实就算你和我一样不懂欣赏苦涩的黑啤(Dunklesbier),也会跟我一样爱上Augustiner Braustuben的气氛。跨越整个街区的餐馆其实有一半是酒窖,有窗口可以一窥藏酒的大木桶。这里即使客人排山倒海也永远桌子稀少——只提供20人份的大长桌,拼桌几率百分百,这种让你没法不(被)搭讪的安排让餐馆好像一直在一个大party的气氛里,这不坐在外侧的英国帅哥刚分享了行程,而坐在里侧的couple已经奉上了本地的啤酒经……
确保让我这种非肉食动物爱上肉食的办法就是派出犀利的waitress,这哪是点单,根本就是技术指导嘛!解说菜单自不在话下,今天哪位大厨心情好出品佳,菜色不对味前来鉴定,分分钟都是业界良心。
出发之前做的唯一功课大概就是关于蛋糕和咖啡(Kaffee und Kuchen),这搭配就像下午茶在英国一样流行。而我最中意的Cafe Lutpold就在音乐厅广场不远处,入口绵密的慕斯仿佛在口腔里演绎出雪融化的声音,看起来高大上的这里咖啡蛋糕套餐也只有6欧+。而位于玛丽安花园旁的Darllmayr,是传统巴伐利亚蓝白色的天下,一楼是巧克力、香肠、面包或各种熟食deli counter, 出品极佳的rhubarb cake,依然用瓷缸盛放茶叶,复古感十足;二楼则是咖啡馆,方形瓷砖地板,白发苍苍的本地人,蜚声全城一点不假。
在所有我去过的欧洲城市中,慕尼黑大约是最为恪守传统的一个,塞维利亚有弗拉门戈,爱丁堡飘着风笛,但似乎他们跟旅行者越走越近,却离当地人越来越远。我喜欢慕尼黑那些游历过世界却依然热情高涨地推荐手中那一只本地啤酒的人们,那些被流行包围却快乐地穿上巴伐利亚服饰的人们,这样的心意并非源自守旧,而是一种对于他们文化的纯真的热爱。就是这样的情绪,让我在想起这座城市时,有一种舍不得不爱上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