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奈良正仓院 行旅中国唐朝

《旅行家》

关注

日本奈良有一座正仓院。

国人傅芸子曾在1930年代多次进入正仓院,亲眼目睹过所藏珍宝,并在《正仓院考古记》中写道:“吾尝谓苟能置身正仓院一观所藏之物,直不啻身在盛唐之世!”

一座正仓院,行旅中国唐朝。

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若你恰好在这个时段前往奈良,无论从JR站还是巴士站出发,不需要任何路标或导游指引,只需顺着人潮移动,就能找到“正仓院展”的所在。但到了跟前,蜿蜒折回的长队至少得排上两三个钟头,才入得了正门。看展人秩序井然,人手一本厚厚的藏品画册,不少人还备着一枚高精度放大镜,展品玻璃罩外,360度的端详,再啧啧称赞。

这在秋天的奈良,俨然一道景观。

其实,正仓院本身并无甚稀奇,是奈良东大寺内的一间仓库,“校仓造”结构,未用柱子,由三角形木材搭成“井”字形并不断叠加而成。但它同时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馆”——公元756年,日本圣武天皇驾崩,其生前所有日用品及珍宝统一入库保管,正仓院正式启用,并延续至今。圣武天皇所处的奈良时代,是日本历史上学习中国文明最积极、也最全面的一段时期,日本皇室曾向中国委派遣唐使多达十余次,人员数以千计,带回物品亦不在少数。也因此,正仓院的藏品不仅是日本的瑰宝,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1200多年前的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国唐朝文明的辉煌展现。

一直以来,正仓院有着较为严格的敕封和开仓制度,除非有天皇敕令,否则不得开启。据档案记录,自正仓院开始收藏直至明治这1000多年间,只进行了12次清点曝晾。可以说,除了皇室与特定人员,一般人几无可能靠近与观赏正仓院的瑰宝。直至1946年起,每年秋天,奈良国立博物馆甄选历代藏品,举办“正仓院展”,普通民众才有机会近距离观看这些稀世奇珍。今年的“正仓院展”于10月26日至11月11日持续17天,已是第65回。由于展览一年仅一次,且每年展品皆不同,每逢展期,日本人如同赶庙会一般前往,像履行一项传统仪式,郑重而盛大。奈良市长居人口仅36万,而在这短短半个多月时间内,涌入奈良国立博物馆看展人次多达200余万。

这其中,不乏中国旅行者。

中国人大多有宗唐情结,唐朝,更成为了中国之于世界的一个文化符号。然而迄今,我国国内存留下来的唐朝器物却算不上完备,多依赖于考古发掘。收藏家马未都曾撰文称,“今天能够看到的唐朝最准确、没有走样的文物,往往是在正仓院。比如唐代乐器中有嵌螺钿的四弦琵琶、五弦琵琶、阮咸,在正仓院里都可以看到,像新的一样。不看到这些琵琶,我们都不能想象唐朝的那种奢华生活。”更为难得的是,“这些文物是一直传世保留下来的,而不是挖掘出来的。一个物品在生活中能保持上千年,非常困难,足见日本对文化的尊重。”也因此,正仓院,使得我们在今天寻迹中国唐朝风尚,成为一种可能。

正仓院之难能可贵,还在于它所保存的如此丰富的唐朝器物,详尽地展现着唐时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状态和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唐朝人如何置办屋里家具,各个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生活中都有哪些用品,甚至都有哪些娱乐活动等等。毋宁说,正仓院里的唐朝不仅仅有皇室风范,也有着亲近平实的细碎民间。

此外,除了正仓院藏品,整个奈良城本身也是对唐朝风尚的一次顶礼膜拜。日本委派大批使者赴唐,以及鉴真带着大批弟子东渡,这构成了唐风进入日本的双向渠道。上至皇室贵族,下到贩夫走卒,唐朝在制度、文化、建筑和工艺等各个方面重塑了奈良城的肌理基因,不仅平城京完全仿长安而建、城内分布着七座仿唐大寺,就连“日本”的国号也是第七次遣唐使获得武则天同意后修改的。公元781年,日本国都迁往京都,平城京的大部分街市变成荒野田畴,但平城京的宫殿格局和寺院仍被保留了下来。今天的奈良城便是以这些寺院为中心,重新组织起来的。从建筑、文化到手工艺,奈良城里处处充满了唐时印记。

“吾尝谓苟能置身正仓院一观所藏之物,直不啻身在盛唐之世!”曾在1930年代多次进入正仓院的国人傅芸子曾作此感叹。

正仓院的建立

自6世纪起,佛教在日本盛行。圣武天皇仿隋唐官寺制度,建立一国一寺制,在日本60余国建立60余寺,通称国分寺。而东大寺由天皇亲自主持修建,具有总国分寺的地位,有“东寺之兴也天下之兴,东寺之衰也天下之衰”之谚。

当时,日本很多官府和各大寺院都建有“正仓”,东大寺的正仓建在寺西北约300米一处偏隅之地,隔离于周边建筑和草木,专用以收藏皇室贵族的珍贵物品。随着时代变化,大多数正仓开始被毁并消失,而东大寺的正仓却完好地一直流传了下来,之后,“正仓院”也就成了东大寺正仓的专称。

正仓院的藏品

正仓院记录在案的第一批珍藏,来自光明皇后捐献的圣武天皇遗物。756年,圣武天皇去世,其妻光明皇后不忍再睹旧物,将天皇生前珍藏和享用的约650件遗爱,捐献出来存至正仓院北仓,供奉东大寺大佛。758年又陆续捐献。此后,日本皇室循此旧例,陆续有器物捐赠,以此为开端,北仓渐次收藏了丰富的宫廷用品及皇家宝物。由于所藏大多是宫廷实用品,所以还常被借用观览,北仓俨然成为皇室的博物馆和保管部,所藏文物被称为“官物”。

此外还有当时的重臣、命妇、比丘所进献的宝物,则多纳于中、南两仓,加上大佛开眼法会所用的法器、面具、衣物等等,也多藏于此两仓,长期由东大寺保管,被称为“寺物”。

明治以来,由于屡次的开封点检、曝凉,宝物存放位置颇有一栋,但三仓存储之分仍基本保持原义,直至现代宝物大多移至西宝库仍然如此。北仓的宫廷宝物加上中仓、南仓的东大寺宝物,留存至今的,共计有9000件之多。

正仓院展

正仓院遵守严格的敕令,平时不开放,其宝物常人难得一见。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开始对本国“古器旧物”进行系统整理调查。明治五年(1872年),日本进行了第一次文化调查,史称“壬申检查”,其中就包括正仓院,开封后对宝物进行了摄影、摹写、拓本等记录方法,是近代对正仓院的第一次系统记录。

随后,为了向日本民众以及世界宣扬日本文明,明治八年到明治十三年(1875年至1880年),每年在东大寺大佛殿回廊举行奈良博览会,展出部分正仓院宝物,这是一般民众第一次得以有机会亲眼目睹宝物风采。但由于展览条件的局限,之后近半个世纪中,基本仅在秋季曝凉时,在正仓院陈列棚中做小规模非公开性展览,只允许特定人士拜观,其他只在东京帝室博物馆、奈良帝室博物馆做过极少数的大型展览。

1946年以来,随着现代化展览设施的成熟,为向广大民众和世界学者展示这些8世纪瑰宝,宫内厅开始借每年的秋曝,取出数十至上百件宝物,在奈良县国立博物馆举办一年一度的秋季“正仓院展”,为期仅两周,正仓院中的千年瑰宝得以定期向世人公开。每次选择的展品,均有数件从未面世之精品。时至今天,已经举办65回。

正仓院藏品保护

古代器物能传世的很少,可在千年流转中,战乱灾异不断,就连东大寺本身都历经焚毁兴衰,但正仓院及其藏品却一直没有受到大的破坏。原因何在?首先和正仓院的环境与建造方式密切相关。正仓院是一处独立而安静的院落,偏于一隅,四周不与其他建筑相连,地面铺以细白沙石,连树木都植于安全距离之外,可阻断火势蔓延;正仓院正东数十米,面对古树环绕的水池,又可防备火灾。所以在战乱东大寺四邻均化为焦土之时,正仓院依然能独身而存。

其次,正仓建筑为典型的干栏井干式建筑,是一种很古老的高架构造,适合潮湿多雨的环境,尤其适于物品的保存。远观正仓院,我们便能马上注意到其下部10行4列直径60厘米的柱子,立于自然形石柱础上,将仓身高高托起达2.5米,避开多雨潮湿的地面以及虫蛇侵害。还有说法认为,正仓院的校仓构造在湿度较高的季节,木材膨胀封闭,阻挡外部湿气;而干燥的季节,木材收缩露出一定间隙,又有利于通风透气,营造了一个干燥凉爽的空间条件。

除了良好的保存条件,正仓院宝物能够保存至今,与日本人千年来的精心保管更加密不可分。由于正仓院保存了大量奈良时代以来的皇室遗物,属于国家财产,保护和管理极为慎重,实行的是严格的敕封和开仓制度。正仓院仓门非有天皇敕令,平日常年不得开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宝物都处于严密的保护状态。而且,为了保护库藏文物,还会不定期进行开仓清点和曝晾。

近百年来,为了让正仓院宝物的信息能够存留更长时间,除了对所有宝物进行详细的拍摄、测量、记录外,还长期持续对受损宝物尤其是各种织物、纸制品进行精心修复,并进行了大量的宝物模造工作。

执行/胡子华 特约作者/陈诗宇 鸣谢/日本奈良观光协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