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不丹人都是活雷锋 走进“被幸福”的国度

《旅行家》

关注

这两年,南亚小国不丹在国内媒体引起了超乎寻常的关注。上网一搜,一片溢美之词!比如,有作者满怀憧憬地描述道:“春天的树木发出幼嫩的新芽,空气中布满着这些绿叶发出的清香,这一切真令人陶醉。不丹几任国王都富有远见,深得人民尊重与爱戴。国王包管他的子民每人有一份田,教育、医疗全数不收费。”

据报道,2006年英国莱斯特大学社会心理学者怀特公布的包含全球178个国家的“世界快乐地图”中,不丹排名全球第8,名次与卢森堡相同(两国同分),比日本高出80名,比美国高出9名。

《南方周末》一篇题为《用国民幸福总值替代GDP》的文章说:“不丹,一个不起眼的南亚小国,却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用国民幸福总值(GNH)来衡量发展的成果。”“不丹的国民幸福总值发展概念现在正悄悄地向世界扩展,巴西人特别强调,他们不愿意重蹈美国的发展模式,美国的人均GDP在过去50年增长了3倍,但美国人却未必更加幸福,美国的暴力犯罪增加了3倍,不和邻居交往的人数增加了4倍,1/4的人不幸福和抑郁。他们也强调不愿意步中国的后尘,GDP增长很快,但因环境污染死于呼吸道疾病的人数增长也很快。” 

令人艳羡的不仅是美丽的自然风光、幸福的国民生活,还有政治民主。还是《南方周末》的报道:“是要一个存在了100年的、以6%的增长率带领人民稳定发展了20多年的君主制度,还是要一个人民当家做主,却陌生、不知前景的民主制度?对不丹国民来说,该问题没有选择,因为他们的国王早已做出了选择。这个群山围绕的喜马拉雅王国,在2008年3月24日,完成了从世袭君主制国家到议会民主制国家的飞跃。”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从什么时候起,不丹也成了国际社会的典范了?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一次令人炫目的幸福之旅吧!

走进不丹

贫嘴旺楚克的幸福生活

旺楚克何许人也?正是不丹前任国王旺楚克三世。他的幸福生活暂且按下不表,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在这美丽和谐民主的背后,不丹人民真实的幸福生活吧。

不丹王国地处喜马拉雅山南坡,只与中国和印度接壤,地广人稀,气候湿润,自然条件优越。总人口69.5万(相当于湖北黄冈市的红安县,人口65万),面积4.6万平方公里(比台湾省3.6万平方公里大)。

产业。以林业和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9%,2005年人均GDP为712美元。

交通。1962年全国第一条公路通车。2001年,全国公路总里程3745公里。山区以骡马为主要运输工具。

生活。1999年有65%的人口缺电,但同时出口最多的产品是水电(销往印度)。2003年3月,不丹电信启动不丹移动电话一期工程。该国居民日常消费的三大件是:手表、收音机、电饭煲,占有率分别为75%、67%和31%。

文化。不丹成人识字率仅为60%。据报道,新入学儿童很多都已不习不丹语,英语大有取而代之的势头。如果一个国家有40%的文盲率,而且能读写本民族语言的居民越来越少,那么传统文化如何得到保存和传承呢?精英没有告诉我们。

医疗。据说该国实现了100%覆盖的全民医疗。可一个人均GDP只有700美元的国家(不丹居民主要吃辣椒和咸菜,大部分吃素)能享受到什么水平的医疗保障?也许在精英看来,人们住在那人间仙境里百病不生,每天一片维生素C就足以维持永远健康的体魄吧。

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让我们听听去过不丹的人的感受吧。文化名人冯仑2010年10月慕名考察了不丹,一开始也是被不丹的“国师”用GNH忽悠得差点买了拐杖。但冷静下来后,他写了篇名为《在不丹找幸福》的文章,说:“可当我们离开不丹,回到曼谷转机,所有的观念又再次改变了,物质还是很重要,在不丹每天吃得不好,瘦很多,大家洗澡,走路都觉得很不方便,据说他们在9年前才有电视看……”

淡定!精英说了,不丹人民不在乎物质享受,人家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公平、正义和宁静。

那我们就来看看不丹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精神家园的另一面吧。

首先,不丹是个君主制国家,即使举行了所谓的多党制选举,各党派也都“拥护国王的专制”。国王既是王国的法定元首,又是事实上的最高领导人。不丹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落后的政教合一体系,某些方面(如一夫多妻与一妻多夫并存的婚姻模式)还遗留着原始痕迹。不过,既然精英认定这就是现代民主,那我也无话可说。

其次,不丹国内有愈演愈烈的反政府武装问题。网上有一篇《不丹反政府组织及武装:现状、趋势及影响》的文章,是云南社科院南亚研究所的专家写的,分析了该国4支反政府武装后得出结论: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反政府组织及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发生在不丹境内的暴力活动越来越多,对不丹安全仍然造成了一定影响,从发展趋势看还呈上升趋势。这些,精英是看不见的。

再次,该国面临着严重的难民和民族问题。南亚研究所还剖析了该国的难民问题和民族问题。目前不丹有7万难民居住在邻国,也就是说,不丹总人口的10%都是难民;占总人口20%的少数民族尼泊尔族一直受到国家政策的公开歧视。

第四,不丹很难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独立主权国家。1910年前是中国西藏管辖,1910年英国入侵,不丹对外关系受英国指导,“二战”后英国式微,印度趁虚接管了英国在南亚的势力范围,1949年宣布不丹的外交系受印度指导,该国至今只与包括印度在内的5个国家有外交关系。作为“补偿”,印度一直是不丹的最大援助国(该国惟一的水电站即为印度援建)。当然精英说了,主权啊独立啊什么的,重要么?

在大量事实面前,这个“政治安定、社会和谐、文化传统、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不丹神话,如同阳光下的肥皂泡一个个地破灭了(也许“环境优美”一项还可以辩驳,但那是以经济社会的原生态为代价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这个国度除了首都以外,大致处在“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的半自然经济状态?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个不丹。一个美丽、和谐、民主。一个落后、暴力、歧视。哪一个更真实呢?而这个内陆封建小国怎么就能凭着GNH这个概念创造了超英赶美、全球幸福前10名的奇迹呢?其实这并不是专家学者充分论证的产物,也不是底层民众自发尝试的结果,而是该国国王在一次国外会议上的即兴之作。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1970年,不丹国王旺楚克在印度孟买开会,有记者问他,像不丹这样的内陆封闭小国如何面对世界工业化的潮流?这种问题纯属哪壶不开提哪壶,但国王不愧是草食者中的“肉食者”,反应那叫一个敏捷。他灵光一闪,回答说:哥对GDP不感冒,哥是玩GNH(国民幸福总值)的。怎样,高吧?

在依靠贫嘴取得了王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外交胜利后,旺楚克对自己的表现越想越满意,简直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嘛。于是专门设立了一个“求乐会”(官方全称是“全民追求幸福快乐委员会”)来系统总结“旺楚克主义”。别说,还真给总结出了4大支柱(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公平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传统文化的保留、优良的治理制度)。4大支柱之下,还有9个区域,72个幸福指示器……不引用了。有了理论依据,求乐会正式宣称:不丹的发展不是追求GDP增长,而是追求实现这4个目标。国王被自己的德政感动了,索性好人做到底,于2006年宣布退位,由其子接任,然后搞了多党选举。据说这种君主专制下的“多党制”就算捎带着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话说不丹的老百姓真是世界上最好的老百姓,硬是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他们相信,在国王的英明领导下,不丹在短短几十年内超英赶美,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之一了!而国王本人不但成了幸福教父,更以急流勇退(其实是以退为进)的远见赢得了国民的尊崇,并得以继续保留王位世袭罔替,大权在握。这是不丹人民的幸福生活吗,还不如说是贫嘴旺楚克的幸福生活啊。

不丹大选

不丹人都是活雷锋

看了上面的分析,我们对不丹的幸福生活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了。那么不丹人这种高度的幸福感从哪里来的?我认为有以下3个原因。

第一封闭。该国高度闭塞,边境仅与中、印(本来还有锡金,但被印度吞并了)两国接壤,且该二国在对外政策上相对内向,再加上喜马拉雅山这一天然屏障的阻隔,说得稍微夸张点就是与世隔绝,这样就难以受到外来物质信息、生活方式和政治思潮的影响和冲击。

第二袖珍。该国70万的人口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县份,实际生活水平还不如一般的中国贫困县,但拥有相对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一点点外来援助,一个稍具规模的工程带来的效益就可以让全国人民满足维持生活所需的最低物质水平需求。一个基本事实是:不丹每年接受大量的外国和国际组织援助,占其年度预算的19%(印度援助占政府预算40%)。

第三宗教。该国宗教意识浓厚,国教是藏传佛教。宗教的精神安慰和自我暗示作用也许是这个小国得以抗拒现代物质文明最主要的因素。只要想想解放前西藏人对佛教的那种可以舍弃一切的虔诚就知道了。

以上三条,任何一条不充分满足,都不能维持这个神话。如果该国沿海或接壤国家较多,人民对境外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开放自由的意识形态有直观感受;如果该国人口达到中等规模,则外援或单个经济项目难以养活;如果不是宗教的强烈自我安慰作用(每天打坐、冥想消耗了大量时间,同时还大大节约了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消耗),则国民也难以安贫乐道。

从长远看,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化,这三个条件中至少第一和第三条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这种另类生活方式是不稳定的,不可持续的。这种生活与其说是幸福,我倒是觉得“被幸福”可能更恰当。

可见,不丹的幸福神话其实是特定地域、特定环境下小国寡民的另类生活方式,是物质文明受到极端压制下,依靠自我安慰和外来赞美下的精神满足;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极端落后状态下的一种低水平的自我满足。如果说这也是幸福,那朝鲜更幸福,而生活在茹毛饮血、餐风宿露的原始社会大概是最幸福的了。请注意这里说的是生活方式而不是发展模式,因为不丹根本就谈不上发展;且即使这种生活方式也具有高度的独特性,难以复制到其他任何地区。

不丹和中国没有可比性

在不丹神话中,与GNH相对应的指标是受到广泛批评的GDP。

GDP又称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最早提出GDP的经济学家莱昂惕夫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GDP至今仍被全世界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和反映国力、国家财富的最重要的指标(注意,不是“之一”)。GDP固然存在一些缺陷,许多国家特别是中国在追求经济增长过程中有些“惟GDP”的思想,忽视了社会协调发展,带来了很多严重问题,这些我们无须讳言。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指标能更有效地取代GDP,世界上也没有一个主要经济体放弃使用GDP指标。而拒绝GDP使用所谓GNH的,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仍只有不丹一国,占全球人口万分之一的人口。

在以GDP为代表的物质文明发展早已形成共识,并且由于强调过度面临着过犹不及的问题的情况下,用幸福指数(或者社会综合发展指数等)作为一种反思、修正和补充,可以理解,也是必要的。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须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民生提高、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但完全抛弃GDP则是因噎废食,是荒谬、有害的。套用一句俗话,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

与可以精确计量的GDP相比,幸福是一个心理上的、更多地是主管感受的因素,是很难量化的。但一般、总体地看,幸福与物质需求的满足程度是成正比的,即使在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两者也是正相关的。不踏踏实实地发展物质文明,指望玩弄个把概念就能够凭空变出“幸福”来,有点自欺欺人。因此,所谓GNH指标从适用范围上看是极个别的,从时间上看也是不可持续的。我反对惟GDP论,但更反对虚幻的、没有物质基础作为支撑的所谓“幸福”。

有首歌唱道:“樱桃好吃树难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 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不丹和中国没有可比性。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追求物质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社会各个阶层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遇到的瓶颈,这些问题只能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发展民主促进社会公平等途径来实现,而不可能引进所谓“幸福总值”。正如一个在刻苦攻读学位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的大学生不必羡慕一个在幼儿园因为正确地拼读了“一二三”而得到老师表扬的儿童一样。 文/杨冬成

相关阅读:畅游南亚不丹 七天行走幸福国度(组图)

            停驻不丹 天空最近幸福不远(组图)

            不丹:探索隐秘王国 回归中世纪场景(组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