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和你约定在宝岛台湾 走进雅美人的捕鱼生活

《中国旅游》

关注

台湾跳岛游 (1) —— 澎湖:海石炼成智慧

澎湖列岛是台湾唯一岛县。我一直相信,住在上面的澎湖人是最聪明的海岛居民。

这里的土壤太贫瘠,冬天的季风太强劲,但澎湖人世世代代坚守岛上,以珊瑚筑墙防风,用玄武岩建成伸延海上的巨型石沪群来捕鱼,发展出不一样的文明。透过各种体验,我们亲历澎湖人在海石之间炼成的智慧及文化。

退潮将海一分为二退潮将海一分为二

步入二崁聚落,阵阵清香扑鼻,原来有人在晒一篓篓像子弹的“传香”。这些都是由岛上常见的野生植物“天人菊”、“野艾草”及“山芙蓉”的茎叶磨成粉末,手搓成柱香,晒干之后燃点,发出的草本熏香可以驱蚊、定神,环保又便宜。

一位老先生走出来,他是二崁协进会的理事长陈荣一,这些传香都是他发明的。村里的中药人才很多,那是因为清朝末年二崁聚落人数太多,年轻人都移民去台湾岛做药材生意,很快就在南部的中药市场打拚出头,二崁也赢得“药商摇篮”的美誉。但人口外流令村落逐渐凋零,传统文化难以传承,使一群后人包括陈荣一决定中年转业,回乡整修恢复聚落旧貌,开办民宿并举办文化体验活动,把古厝变成常民生活馆、褒歌馆、童玩馆等吸引游人,以观光业活化小区。

挡风挡风

小小的村落里有近幢古厝,热情的陈荣一带我们走了一圈,不难发现大部分古厝都是就地取材,用珊瑚化石(当地人称为咾古石)和玄武岩建成,屋旁还有用同样材料堆成的矮墙,包围一块块农田。这些高及肩膀的围墙又叫“菜宅”,可以抵挡冬天强劲的东北季风,保护墙内弱小的植物。不要小看这东北季风啊,刮起来可像台风,当地人说,在风中骑机车很容易被吹歪,人也不能站稳。

菜宅的咾古石之间不加水泥,因为通风所以在强风吹袭下依然牢固,而且还有一个作用:当要盖房子时,就直接从菜宅上拿咾古石去当建材,那不就是一物二用吗?由咾古石建成的房屋,也特别凉快。

村民都说:“我们澎湖人的农业是离不开海洋的!”他们用海藻做肥料,用珊瑚化石做菜宅。农渔相扣,是澎湖的一大特色。

打渔

在由古厝改建的二崁民宿一夜好眠后,我出发去白沙乡的岐头,去亲身体验澎湖特有的古老渔法—抱墩。

澎湖离不开海洋,讨海的澎湖人为配合地理环境及不同季节、时间,演变出层出不穷的渔法。当天气恶劣渔船不能航行,渔民还可以牵罟、抱墩、巡沪、定置网、海钓、拾螺。

我在澎湖安排捕鱼体验时,最常遇到的问题是:“小姐,潮汐时间不对,这个时间做不来啦!”我这种从来不看潮汐时间表,也不懂分辨大潮日、小潮日的城市人,来到澎湖统统要听海由命!很多渔法像抱墩一类,都是在潮间带进行,依赖潮汐涨退带来渔获,难怪当地人都是看阴历为主。

年轻渔民周田禧带我们去他家后面的渔场,那一片一望无际的海,都是属于他们家族的。在近岸处有一个个小石堆,那就是用玄武岩或咾古石堆成的“墩”,也是家族传承下来的。全盛时期岐头有约座墩,随渔业衰落,很多石墩已被废弃。但近年澎湖兴起休闲渔业,当地人带游客去体验传统渔法,抱墩又变成了热门活动。

茶室

我们趁退潮,走到潮间带的石墩。阿禧弯下身,把石墩周边的石头搬移,然后将渔网的开口朝逆流方向留放,一边继续由外至内搬石墩的石块,一边把鱼往网内赶,网子也越收越小。石块都搬光后,就合住网口,把网举起,渔获都困在里面了。每一次的收获都是未知的惊喜,我们把网摊开,里面有小石斑、小蟹,都是在潮涨时游进石墩里面的隙缝,堕进渔夫的陷阱。当这些石墩被拆开后再次堆栈,不能马上再抱墩,要“休养生息”,等鱼儿回来栖息,天后才可以拆墩。每逢旧历十二至十七来抱墩最好,因为早潮退得最远,更多墩露出水面。

阿禧的母亲是澎湖原居民,她曾说:“这片海是留给孩子们的,勤力就可以温饱,不勤力就没办法了。”从前渔业兴盛,一天最多可以赚五、六千台币,阿禧小时候就不爱上学,晚上跟父母去捕鱼,第二天不是上课打瞌睡就是逃学。老师忍不住训话,阿禧反驳:“老师您一天赚多少?我比你赚得多呢!”可惜近年因为天气异常,而且澎湖人和游客过量消耗海鲜,鱼源逐渐枯竭。我们在潮池看到形单影只的海参,从前更是多得密密麻麻,但内地和台湾本岛大量

台湾跳岛游 (2) ——兰屿:约定飞鱼

兰屿一年只有三个季节:等待飞鱼、捕捉飞鱼、结束捞捕飞鱼。原住民雅美族(又称达悟族)的一生,与飞鱼和海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眺望停泊拼板舟的沙滩,脑里盘旋飞鱼的神话和无数禁忌,看似迷信,但它们教晓我对海洋的尊重。

兰屿位于台东县东南方的太平洋海域,旧称“红头屿”,后来因为岛上的原生种蝴蝶兰在国际花卉展览上获奖,于1946更名为“兰屿”。原住民雅美族则称它为Ponsono Tau,即是“人之岛”。

乐天善良的雅美人

民宿老板二哥来到码头迎接我们,他一身黝黑的皮肤和深刻的五官,看起来很像东南亚人。据说雅美人的远祖就是从菲律宾北部巴丹群岛一带漂流过来,至今两者的语言和生活习惯仍有一定的相似度。近年来雅美族人还多次到巴丹岛寻根交流。

二哥开小货车载我们回他的家—野银部落。岛上总共有六个部落:渔人、红头、椰油、朗岛、野银和东清,由一条全长34.8公里的环岛公路串连起来。这次我们选择住在野银部落,是因为村里有岛上保存得最完整的传统地下屋群,而二哥的民宿,还开放一间传统屋给客人住宿。之后的几天,传统屋将会是我们的居所。

飞鱼与珍珠晒太阳

岛上流传一段有关飞鱼的传说:雅美族的祖先捕获了一条长翅膀的鱼,他把这条鱼与螃蟹、虾子、贝类一起烹煮,怎料全家吃后身上长出恶疮,奇痒无比。晚上飞鱼之王“黑翅飞鱼”报梦给祖先,对他说:“你以后抓到飞鱼,必须跟其他渔获分开煮食,以免断绝飞鱼的食物来源,而且要用专门的锅子和盘子。明天你去海边,我将教你捕飞鱼的时间和禁忌。”

祖先醒来后去到海边,果然看见飞鱼之王。飞鱼之王教他认识不同种类的飞鱼,告诉他招鱼时要以银盔和鸡血向大海召唤飞鱼,捕鱼时要盛装打扮,飞鱼季期间不能射鱼,捉回来的鱼要依肉质分为男人鱼、女人鱼和老人鱼(腥味较重的鱼给男人吃,肉质鲜嫩的给女人吃,具有毒性或少见的给老人吃)等等规矩。直到今天二十一世纪,雅美族依然遵守与飞鱼之王的约定,虔敬地对待上天送给他们的飞鱼礼物。

大部分雅美人信奉天主教

飞鱼在雅美族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也蠢蠢欲动想要亲手活捉飞鱼。傍晚,二哥和堂弟带我去龙门港口,体验捞飞鱼的滋味。

船夫把小艇开到离开码头一段距离后,叫我一起站在船头,把长柄网交给我。我在高速行驶的小艇上左摇右摆,反观船夫却稳如泰山。他用头灯扫射海面,不出一会就照出一条飞鱼。我马上把网放在水里,想要从后紧贴飞鱼,趁机把牠捞起来,牠却敏捷地左闪右避,船夫大叫:“不要把网放下海,飞鱼会看到的!”我马上把网提起来,飞鱼果然聪明,知道有人在追捕牠,很快又消失于我们视线中。原来捞飞鱼时动作要非常快,要一捞即中。我们仅靠头上的一点光在海上搜寻这条机灵的鱼,牠时而出现在船的右面,时而在左面,或是潜进更深的地方,就是让你看到捉不到。终于在与船夫的合力下,才令牠乖乖落网。

上岸后,我们提着飞鱼,开车去到海边的一个小房子,这是二哥建到一半的小酒吧。他们说要水煮飞鱼,因为我们这几天吃烟熏飞鱼干吃多了,要让我们尝一下飞鱼的鲜味。

大船下水仪式

吃着新鲜的飞鱼,喝掉一瓶又一瓶啤酒,我们从飞鱼的味道一直聊到兰屿的发展。

“就让它慢慢的来吧。这一刻要是把生态破坏了,将来你再花多少钱去补救,也回不了最初的样子。”堂弟说。

雅美人很知足,钱够用,就好了。捕到的鱼够吃,就好了。他们不会贪心,甚在把渔获平均分配给出海的船员,也把多余的渔获分赠亲友。大海是他们的冰箱,只要你会劳动,在兰屿就不会饿死,金钱在这里的意义不如城市般重。他们不会为讨好客人的胃口而大量抓鱼,也不会因为游客而违背岛上的禁忌。对于来兰屿炸鱼、毒鱼的台湾渔船,他们心生痛恨。因为他们深信,海洋是该被尊敬的。

面前的飞鱼,有很多刺,肉质尚算鲜嫩但不至于“美味”,但吃下去,我感觉到是在品尝他们的文化,品尝他们对海的虔诚。

收购而被过度捕捞,数量越来越少了。

相关阅读:

我心飞翔台湾东海岸 跨越回归线感受惊涛拍岸

游台湾打狗英国领事官邸 见证高雄近百年历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