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维亚童话里加 黑猫守护下的城市

新浪旅游
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是我造访的第二个国家,傍晚时分,我们终于抵达了里加,拉脱维亚的首都,也是波罗的海国家中最大的城市,从火车站出来,步行了二十分钟便找到地处闹市区的Radisson酒店,房间正好面对“祖国与自由”纪念碑。
在里加的日子里,我们每天都要路过自由广场(BrivibasPiemineklis),这里是里加新旧城的交界处,自由纪念碑(FreedomMonument),里加的新地标,1935年建成,也是拉脱维亚自由,独立和主权的象征。42米高的碑顶端,Milda自由女神手举三颗金星,分别代表拉脱维亚的三个历史与文化区:维德泽姆Vidzeme、拉特加列Latgale和库尔泽姆Courland,上面还铭刻着“为了祖国和自由”的铭文,绕过自由广场便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建于13世纪的里加老城。
里加惟一保存至今的中世纪古城门——瑞典门不太容易发现,本为纪念北方战争时期瑞典军队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概,于1689年修建了25座城门,不过小巷深处仅剩下的这座竟然一点气势都没有。
图文:阿兹猫
红砖砌成的城门对面依旧保留着当年瑞典军队驻扎的营房,现在则成为各式各样的商家店铺,尤以卖琥珀的最多,款式花色繁多,害得我和女友不停进出各家小店,差点错过要找的瑞典门。
城门一侧是座用红砖砌成的火药塔(军火库),外形如同炮楼,墙面上千疮百孔,那些战争留下的弹孔印记让人触目惊心。火药塔前还摆放着当年的一门大炮,风雨侵蚀,黑漆漆的炮身已是锈迹斑斑,但依旧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那段历史。关于瑞典门还有一个传说:一位里加少女爱上了瑞典士兵,一次两人半夜约会时被发现,结果把他们抓起来塞进了城门的城墙里面,再后来,只要半夜经过瑞典门,如果能听到这对恋人的情话窃语,那便表示你已经找到了真爱。虽然也是关于爱情的,怎么听起来有些瘆人呢?
里加老城很美,这话就跟没说一样,但却是发自内心的感受,虽然我们查看着地图,把要去的地方标注出来,但后来发现,随意走走似乎更适合,街角巷尾处处是历史,是风景。走着走着便来到老城最大的里加广场,早晨广场上行人寥寥,旁边的托姆斯基教堂(DomaBazinica ,The DomeCathedral)还没有开门,只有一些游客在露天咖啡座喝着咖啡,享受着八月早晨的清爽与晴朗。
里维广场(LiviLaukums)规模要小很多,距离大小“基尔特之屋”不远,自从1201年阿尔伯特主教建立了里加城之后,由贸易商人、工匠艺师组成的行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由德国富商组成的“大基尔特”,出现在14世纪,之后的几个世纪里,行会一直使用一座哥特式会议大厅,直到19世纪中叶才在旧建筑的基础上打造了这栋新哥特式建筑,被称为“大基尔特之屋”(Large GuildHalls),现在则是拉脱维亚国家爱乐管弦乐团的表演大厅。而我要找的那座“猫之屋”正对着大基尔特之屋。
在欧洲许多国家,自中世纪起,黑猫便成了魔鬼的象征,厄运的凶兆。然而这只黑猫却堂而皇之地立在屋顶上,如此有趣的建筑背后自然也有段有趣的故事:猫屋的主人曾经是一位当地极其富有的德国商人,但由于行为不检点,被拒绝加入声望显赫的“大基尔特”,愤慨之下,他就在行会的对面盖了这栋豪宅,在房子两旁的高塔顶端各放上两只弓身翘尾状似发怒的黑猫,更绝的是将猫的后庭对准“大基尔特之屋”,以这种侮辱性的姿势来表示对行会的不满。这样的做法当然招致了行会的强烈抗议,最后这场争执在法院的介入下得以调解,行会和猫屋的主人达成协议,保留这座建筑,但改变了猫尾巴的朝向,将猫头对向行会。
看着阳光下黄色建筑上的黑猫,如今猫屋主人和行会都不复存在了,过去的恩怨是非如今化作一段津津乐道的话题和一座别致的古老建筑,留给前来的外国游客品味,这样的故事在里加很多,老城的旅行也因此而增添了很多乐趣。
找到“三兄弟”(Three Brothers),这座里加老城里最有名的中世纪民宅可不容易,MazaPils iela17-21号是一处不起眼的街巷,和塔林的“三姊妹”相比,这几栋建筑明显粗糙许多,而且还不是一个时期修建的,分别建于15世纪末期,17世纪中叶和17世纪末期。中间的建筑保存不错,明显受到荷兰建筑风格的影响,山墙立面带有浓郁的哥特式风格,窗户都很小,因为当时要课征“窗户税”的缘故,目前这里是拉脱维亚建筑博物馆所在地。
里加老城的房屋顶上有不少风信鸡,相传自13世纪起,就被当地居民视为辟邪之物,因为公鸡被认为是吉祥的标志,能驱鬼避邪。鸡叫三遍,天亮之时,魔鬼就得返回地狱,后来人们把鸡身涂为金色和黑色,以此来辨别风向。时光绵延到现在,风信鸡早已不用来辨别方向,而成为这座城市特有的标志。
其中最著名的一只是圣彼得教堂(St. Peter's LuthenChurch)顶上的,这是波罗的海地区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始建于13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竣工于1690年,在当时一度成为全世界最高的建筑。不过教堂多灾多难,数次被毁,1721年,教堂失火,彼得大帝曾亲自指挥救火。二战期间教堂又毁于德军之手,1973年再次修复后改为金属结构,修复后的教堂高123.5米,顶端那只生铁铸的公鸡风标。
绕到教堂另一侧,在门前竟然发现了一一组鸡、猫、狗和驴的雕塑,很眼熟,显然来自格林童话《不莱梅的城市乐手》,那还是12年前在德国不莱梅旅行时见过,一打听才知道,原来里加与不莱梅结为了友好城市,于是便有了同样大小的雕像。
图文:阿兹猫的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