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环保的非洲国度卢旺达 宁静有序以致远
卢旺达号称“千丘之国”,这个被绿色环绕的国度,风景如诗如画。很多去过卢旺达的人都评价说卢旺达在非洲大陆是独一无二:北部有火山和热带丛林,还有的地区则散布着秀丽的山谷、湖泊等。
20年前,我曾因工作关系曾走访过卢旺达,如今再次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放眼望去一片碧绿,让人心境豁然开朗,当年的街头巷尾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整齐洁净,获得“人居奖”
经过两个小时的短途飞行,我从埃塞俄比亚抵达卢旺达的首都基加利。这里的机场不大,属于小巧玲珑型。没一会儿,接我的两位朋友便笑吟吟地迎上来。看到我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其中一位马上提醒说:“卢旺达人的环保意识很强,入境者不许带塑料袋,赶快处理掉,否则有可能挨罚!”我一边把兜子里的东西倒出来,一边在想:这么小的国家竟然有这么强的环保意识,连塑料袋都不许用,真不简单。
之后才知道,卢旺达从4年前就开始“限塑令”了。据说有个别超市偷偷提供塑料袋,结果被顾客举报,只得关门了事。前段时间,卢旺达总统还签署了法律,彻底禁止人们使用塑料袋,违者将被处以6~12个月的监禁,或者10万到50万卢法郎(1美元约合550卢郎)的罚款。实际上,非洲国家中执行限塑令的不止卢旺达一个,南非、肯尼亚等国也有过类似的规定。但比较起来,卢旺达是执行得最坚决,效果也最明显。
经历了大屠杀后的卢旺达人民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誓把卢旺达建成“非洲的瑞士”。基加利给人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卫生状况:街道整齐洁净、规划有序。
首都基加利三面环山,整座城市坐落在海拔1500米的八个山头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基加利的人口已经从1960年的6000人现已发展到100多万。蜿蜒起伏的马路纵横交错,把基加利市区的八个山头连成一体。街道两旁绿树成荫,花草繁茂。几乎每个山头都有一个圆形大花坛,有的矗立着雕像,有的配有漂亮的喷水池,通往各区段的路向周边辐射,乘直升机俯瞰全景一定可以大饱眼福。
除首都之外我也驱车到卢旺达的农村去过多次。令人意外的是,那里同样也很干净。这一点在我去过的非洲20多个国家中比较少见。据说在卢旺达农村,如果自家门前的卫生不过关,会有人专门替你打扫,不过费用要自己掏腰包。
一个卢旺达高官曾这样对我说:卢旺达地少人多,比较贫穷,没有什么资源,也没有什么可以向世人展示的东西,但把国家打扫得干干净净,让来卢旺达的人觉得心旷神怡,这个我们可以做到。为达到这一目标,卢旺达人下了不少功夫:从早到晚都能看见城市保洁人员的身影,他们或挥舞手中的扫把不停地清扫,或穿梭于花坛草坪之中,不停地装点、美化,基加利终于赢得了2008年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
摩的和“自的”自由穿梭
卢旺达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有往来穿梭于城乡的摩的和“自的”(即自行车载客)。卢旺达人外出除了乘坐小公共、出租外,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摩的和自的。摩的较其他交通车便宜、便捷,在基加利同一个山头乘坐出租要2000卢法郎,而乘坐摩的只要200卢法郎,转到另外一个山头乘出租要另加500卢法郎,而摩的只加100卢法郎。这里的汽车限速行驶,关键路段都有减速坡限速,交警十分敬业,违章超速罚款逮住决不留情,要么罚款要么没收证件,所以这里行车速度较慢,事故也少,乘坐摩的也较安全。另外,卢旺达人行车礼让,很少有超速、逆行的情况发生。
这里只要你遵守交规,警察都不会随便罚款要钱,但你不遵守规定违章行驶也严惩不贷。这里对车速限制很严,路边警察也多,如果你速度快,前边车辆一般会打左转灯提醒你不能超车,发现远处有警察时会打手势让你慢行。如果前方没有情况,他们也会友好地打开右转灯或打手势让你超车。
但我来后听一个朋友讲,几年以前,某中资公司的一名翻译在基加利乘摩的不幸被撞造成伤残,现在还在跟保险公司索赔。所以现在来基加利的中国人一般都不怎么敢乘坐摩的,加上这里道路坡度大,上坡下坡多给乘客也造成一些心理上的恐惧。摩的载客须经交通部门审查许可,发放统一摩的号服、牌照,驾驶员除自己配戴头盔外,乘客也必须戴头盔。上下摩的都有固定站点,一般都在公共车站附近。
这里的摩托车大部分来自印度,小部分来自中国,印度摩托车价格便宜,但质量不过关,中国摩托应该还有很大的竞争余地。
卢旺达大屠杀后经济复苏较快,GDP增速每年都在6%以上,在非洲国家名列前五名,但由于人口多,列世界最贫穷国家之列,老百姓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坐不起车的人很多,城市、农村到处都能看见成群结队的步行者。
农村的交通除公共汽车外最主要的是自的,中国有些地方叫“二等车”。这种方式非常流行,价格也便宜。农村自行车主要来自印度,大都为加重自行车,主要是载物载人方便,前轮都有保险叉,轮胎较宽,后座配置松软舒适的海绵坐垫。自的装饰华丽、亮眼,已成为目前卢旺达农民出行主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
不兴给小费,严惩官员受贿
许多非洲国家都沿袭了欧洲国家要小费的习惯,无论餐馆、酒店、看车、机场提行李、擦车,只要为你服务了要点小费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我长期在外工作对此也习以为常,所以车里、兜里随时都有零钱备着。到了卢旺达,我先换了一些钢蹦放在车里,以备急需。一年过去了,我车里的钢蹦一分没动,主要是这里不收小费。有次出差住店,我跟往常一样外出前在房间桌子上放了2美元小费,结果回来时原封未动,服务员还过来敲门叮嘱我外出时放好钱财,以免丢失。当然你硬塞给服务生他也不会推辞,只是不像有的国家服务生主动索要。包括卢旺达的文艺演出也不像有的国家演到高潮时,演员拿着草帽或小扫把向客人索要小费。
曾经有中国朋友在某非洲国家机场行李箱被海关翻来翻去,没有发现任何违禁品,但海关就是不放行,无论怎么解释都不行,最后只好交了几个美元才愤愤地离开机场,而到了卢旺达机场后却很顺利出关,没有任何纠缠,他们感到非常诧异。
卢旺达的人均收入不高,但政府要求官员必须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为了向零腐败的目标努力,他们对索贿的官员惩罚十分严厉。在这个国家,给官员送点礼品、吃顿饭问题不大,但塞钱的行为一经发现则严惩。最近一段时间,少数卢旺达负责工程招标的官员因为索贿受贿都被抓进了监狱。很多国际组织、外国驻卢使团都对卢政府狠抓反腐倡廉并卓有成效给与了积极的评价和高度赞扬,认为卢旺达是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国家。有趣的是,最近我发现有的卢旺达警察胸前又多了一行字,细看是:不受贿(NO CORRUPTION),卢、刚边境卢方一侧的大标语牌子上赫然写着:INVESTMENT YES, CORRUPTION NO(投资可以,行贿不行)。
义务劳动日开车挨罚
有一个周六,我到超市购物,发现马路上车辆出奇得少,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每个月最后一个周六是全民义务劳动日,任何车辆不准出行。违规的车辆都被警察叫停,司机领取劳动工具参加义务劳动,做到规定的时间才能离开。
据当地人讲,现在实行的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六义务劳动制度始于卢旺达人的一个古老习俗,当地语叫“乌姆冈达”即互相帮助或集体劳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卢旺达前总统哈比亚力马纳首先发起“乌姆冈达”运动,号召国民每周二集体义务劳动一天,主要活动是开荒造田、修桥建路、植树造林等,后因大屠杀停止。卡加梅总统上台后把“乌姆冈达日”定在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六,获得了百姓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坚持至今。
舞蹈展示美好生活
看过两次舞蹈表演之后感觉卢旺达的舞蹈和其他非洲国家的舞蹈还是有很多的不同。首先从服饰上,卢旺达舞者的着装已经脱离了许多国家仍然保留的传统的草裙,而选择华彩绚丽的现代服饰。男演员上身基本裸露,辅以简单的彩条裹缠,展示强健的肌肉和阳刚的线条,下身穿华丽的裙裤,女演员则多以露肩长裙,华丽头饰、项链、手镯等装饰全身,一展女性窈窕舒展、妩媚动人的身姿。再则舞蹈动作的编排也与其他非洲国家的舞蹈有所不同,特别是男演员的表演除展示阳刚激烈的一面外也有许多舒缓如风的动作,两手张开,上下左右翻飞,酷似空中的雁阵逶迤前行。
另外,节奏快而复杂也是卢旺达舞蹈一个非常别致的特点:繁复奇异的节奏令人目不暇接、心灵震撼。无论是手持长棍的男子舞还是手捧奶器的女子舞,无论是奔跳狂放的战斗舞还是婀娜妙曼的劳动舞,都贯穿了这一特点。舞蹈体现出来的节奏意识非常强烈,舞蹈中的振铃踏步就是如此:和着特点分明的节奏,清脆的铃声随着演员的振踏腾挪,发出悦耳的声效,既为奇特的节奏增色不少,又让动作的质感跃然眼前。在这种从容的振踏中,女演员平伸双臂,左右盼顾,其上身姿态的妙曼韵致,与亚洲精致细腻的传统舞蹈极为相似。
看得出来这些舞蹈是卢旺达人民对生命、劳动的热爱和对英雄的赞美,向我们展现了卢旺达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
相关阅读:纳米比亚:在埃托沙国家公园流连(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