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 走出60年代的光影片段

阿尔巴尼亚

说起阿尔巴尼亚(The Republic of Albania),对于像我这个年纪的中国人来说,那是非常熟悉的。上世纪60年代,这个遥远的欧洲小国是中国的“兄弟加战友”,情同手足,那时我国没什么好莱坞引进大片,阿尔巴尼亚出品的革命电影伴随了一代中国人的成长,我脑海中经常闪现一些经典的光影片断:

承载了一代人记忆的老电影。
一代人的回忆

《地下游击队》里德军坦克车隆隆驶过,推倒了无数城墙、《宁死不屈》中女游击队员临危不惧,慷慨就义、《海岸风雷》里帅气的海魂衫、《第八个是铜像》、《勇敢的人们》、《创伤》……这些飘洋过海的文艺作品鼓舞人心,两国人民的心灵节拍籍此默默应和,让国人对阿尔巴尼亚有了特殊的情感。

阿尔巴尼亚地图
过海就是意大利了。

阿尔巴尼亚在哪里?

阿尔巴尼亚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西南部,西隔亚德里亚海与意大利相望,南面是希腊,东面是马其顿,东北是塞尔维亚,科索夫,北面是黑山。

回忆的美好

回忆总是青春的

一晃眼多少年匆匆过去,我至今仍然记得搬一把小板凳去看电影的童年时光——晚饭后和同学及邻居结好伴,一起步行10里路,赶到邻村的打谷场去看露天放映。打谷场的水泥地上常常人满为患,茫茫夜色里,发光的电影幕布随着晚风轻轻抖动,我们几个经常跑到它的反面,站在田埂上看完整部电影。至今许多同龄人与我一样,说起阿尔巴尼亚,就会忍不住来上一句电影中的经典台词:“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沧桑巨变

四十多年过去了,世界格局沧桑巨变,作为中国在欧洲曾经唯一的盟友国,阿尔巴尼亚这盏“欧洲社会主义明灯”今昔如何?带着巨大的好奇,我开始实现自己的巴尔干半岛之旅,阿尔巴尼亚是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地。虽然我走遍数以百计的国家,虽然我抵达过北纬90度的北极点,但即将打开一扇封闭了太久的大门,去亲历阿国风情,我的心情还是出乎意料地激动:

四十多年来,阿尔巴尼亚这个前社会主义国家到底有哪些变化,有没有改革开放,生活中是否留存社会主义的印迹,现在的经济生活怎样?

传说中阿尔巴尼亚的街道上遍地都是二手奔驰轿车吗?

据说地拉那的市长是一位艺术家,他将自己的彩色理念用于市区改造,想去看看焕然一新的城市。

传说在恩维尔·霍查执政时期,阿尔巴尼亚全国建了 70万个“防止侵略者”的备战碉堡吗?

中国曾经在困难时期勒紧裤腰带,为阿尔巴尼亚援建了一座“毛泽东水电站”,这座水电站至今还在为阿尔巴尼亚人民“发光发热”吗?

传说今天的阿尔巴尼亚对美国的热爱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是不是真的,为什么?

阿尔巴尼亚的旅游资源有哪些?

带着那么多的问题,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阿尔巴尼亚的方方面面,我决定先到城市后到农村,全面了解这座山鹰之国。

行走地拉那

满城尽是奔驰车

行程伊始,我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转机前往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 (Tirana)。飞机一离开地面,我的心情也跟着跃动起来,既好奇又兴奋。欧洲新闻上说,阿尔巴尼亚北部农村洪水泛滥,我在空中看到的景象也印证了这一点,农田里一片汪洋,部分田地及道路完全被水淹没。斜风密雨中,航班静静地降落在地拉那国际机场。

街上到处可见鲜黄色的奔驰

阿尔巴尼亚素有“山鹰之国”之称,国家的名字其实就是“积雪的山岳”。在机场进关的地方,一条广告标语醒目地告知远方来客,“欢迎来到山鹰之国”。

大街小巷到处是书摊,相信阿尔巴尼亚人一定喜欢阅读。大街小巷到处是书摊,相信阿尔巴尼亚人一定喜欢阅读。

我在机场叫了一辆私人出租车,车很不错,是一辆奔驰车。出租车向市区一路开去,我所见的景象与欧洲其他国家不太一样,比较落后,只有个别建筑很现代。据旅游资料说,地拉那位于中部克鲁亚山西侧盆地,伊塞姆河畔,东、南、北三面环山,西距亚得里亚海岸线27公里,居民大部分是穆斯林。

街区的林荫道

车驶入市区,城市绿化不错,树木掩映,绿意盎然。大街上车辆不少,果然以奔驰为主。我数了一下,眼前过去的10辆车,有6辆是大奔!司机告诉我,全市大约有7万辆小车,除了少数是新车,当地百姓开的大都是二手货,来自于欧洲其他国家。

最好“色”的首都最好“色”的首都

最好“色”的首都

按照我的常规旅行,每到一处都会先着重介绍该国某些城市的景观和当地人的真实生活,但地拉那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城市建筑色彩太过斑斓。

即使是同一小区,建筑的颜色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小区,建筑的颜色也不一样。

用一句玩笑话来说:走南闯北,喜欢打扮的城市见了不少,但像地拉那这么好“色”的,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后来我又走访了阿国的几个城市,发现“打翻颜料罐”已经成为该国建筑业的最大特色了。

街道两边商铺林立,色彩明快

几年前地拉那新市长走马上任,在政治家的身份之外,他的本职是画家。阿尔巴尼亚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大量居民楼建于30年前,外形四四方方,用色灰头土脸,艺术家市长上任后烧的第一把火,就是用最经济最快捷的方法美化家园。

这幢建筑属于70年代典型的“中央领导”级别住宅。

新市长“升官不忘本”,下令将所有居民楼涂上不同的色彩,对这些前社会主义楼房进行一场“颜色革命”,于是城市成了“大画布”。

隐身在蓝天中的大楼。

虽然此举在当时被很多人视为疯狂,但事实证明,大胆创新的艺术家作风还是很有效的。我住的宾馆“天空大楼”(Sky Tower),算是阿尔巴尼亚最高的建筑了,我选择它就是为了方便登高拍摄市貌。当我站在“天空大楼”的顶端俯视整座城市,满眼都是花花绿绿。

这里算是“城乡结合部”了,比较落后,也比较真实。

后来我去了阿尔巴尼亚的农村,沿途不管办公楼还是仓库,或是农家小楼,甚至路边的加油站都涂得五颜六色,有点夸张。但在广阔的田野上驱车而行,彩色建筑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

战争时期的碉堡基本上全挪作他用,或者干脆荒废。

七十万座战争碉堡

碉堡是战时期特殊的军用建筑,在阿尔巴尼亚却比比皆是,阿国是全球人均碉堡最多的国家,有“碉堡王国”的“美称”。一进入郊区,碉堡仿佛雨后纷纷冒出的小圆菇,这是我千真万确看到的一幕。

碉堡太坚固了,千年之后没准儿能成为另类的历史遗迹。

恩维尔·霍查(Enver Hoxha)执政的三十多年里,为了“抵御外来帝国主义侵略”,2.8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修起了70万个碉堡。想当初阿尔巴尼亚在政治上既反美帝,又反苏修,还和周边邻国有种种边界纠纷,四面树敌,也难怪“堡国运动”搞得如此声势浩大。今天我向当地人询问碉堡近况时,他们都带着一丝笑意,我可以感觉到笑中暗含讽刺,物是人非。

重磅炸弹对这些“硬骨头”也无可奈何。重磅炸弹对这些“硬骨头”也无可奈何。

无论路边或农田,这些光光滑滑露在地面的碉堡随处可见,当年每建一个需要5吨水泥,我走近查看,碉堡的顶端用钢筋支撑,外面浇上水泥,外墙也铺满钢筋,坚固到了一种境界。后来阿国政府想拆掉这些碍事的旧时遗迹,完全力不从心,既缺钱又缺人,所以只能放任自流。现在有的碉堡被改成了仓库或羊圈,有的被充作小卖部或蘑菇培育房,有的被改成住房。风景区的一些碉堡被有钱人用低价买来,稍作装修便当作别具情调。

恩维尔·霍查纪念馆已经破败

阿国也有“中南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与阿尔巴尼亚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里的“铁哥们”,尽管远隔千山万水,阿国领导人恩维尔·霍查的名字在中国新闻里时常能听到,今天有缘来到阿国首都地拉那,我很想去看看他工作及生活过的地方。美国有白宫,俄罗斯有克里姆林宫,中国有中南海,我很好奇,恩维尔·霍查的故居是什么样子。

纪念馆成了健身馆。

地拉那并不大,霍查同志的官邸旧址位于市中心,要找起来并不费劲。乍看之下,似乎并无神秘之处、普普通通的街道,两边散落几座院子,里面是精致的二层小楼,多为新开的宾馆,餐厅与酒吧,似乎已变身为悠闲的文化区,周围则是彩色的居民楼。后来我仔细看了看街道与建筑的细节,还是感觉到了曾经的“最高地位”,与普通民居到底不同。除此之外,院子和街道之间没有修建围墙,据说这是霍查同志的意思,为了与人民保持平等,不过当时这片街区全由军警驻守,平民百姓还是走不进来的。

红顶的建筑是俄罗斯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

行走地拉那

几天来,我行走于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的大街小巷,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座城市的种种风景。阿尔巴尼亚是欧洲最为贫困的国家,不过作为门面,首都的建设还算可圈可点,有些标志性建筑颇具艺术性,有些则留存着浓厚的社会主义痕迹。加入欧盟之后,这种时空交错的城市面貌会不会成为阿国独有的旅游特色,为阿国经济注入新鲜血液,让我们拭目以待。

高中美少女的青春一跃。高中美少女的青春一跃。

金字塔与高中美少女

都拉斯(Durres)是阿尔巴尼亚的第二大城市,位于亚得里亚海边,距地拉那三十多公里。阿国政府在两市之间开发了很多建设项目,大有一番“双城记”的发展规则。过了亚得里亚海,对面就是意大利了,坐快船只要两个多小时。中午我从都拉斯回到地拉那,在市中心的恩维尔·霍查纪念馆下车,它造型宏伟,宛如一座“金字塔”,事实上,老百姓就是这么称呼它的。现在纪念馆乏人问津,已经破烂不堪,与周围现代化的建筑格格不入,据说阿国政府正想办法处置这个“历史问题”。我本打算拍一组这座可能不久便会消失的历史遗迹,却正逢一群爬“金字塔”的美少女。

合影合影

女孩子拿的是卡片机,当她们发现我在用单反拍照时,便很大方地对着我的镜头微笑摆Pose。我们一起走下“金字塔”后,一个穿着粉色T恤的美少女“勇敢”地向我走来,要看我拍的照片,我把相机递给她,她转头叫来同伴一起津津有味地欣赏,并请我把照片电邮给她们。

在都拉斯看到这尊雕像,多么亲切的造型啊。在都拉斯看到这尊雕像,多么亲切的造型啊。

我说刚才是抓拍,照片不太好,再拍几张集体照吧。我请她们站成一排,自己退到10米开外,拍下了一组青春飞扬的照片。这些美少女英文都很流利,原来她们全是高中生,平时课业较重,趁休息日出来透透气。

富有艺术气息的居民楼
这是游客必到的阿尔巴尼亚博物馆
政府部门前的主要大道
抓拍一张全家福。

实用资料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Albania)

首都:地拉那

面积:28,748.00 平方公里

时差:比中国慢7小时

国际电话代码: 355

人口:342.4万人

语言:阿尔巴尼亚语、英语。

货币:列克

民族:阿尔巴尼亚人占98%,希腊人占1.8%,马

其顿人占0.1%,其他占0.1%。

宗教:伊斯兰教70%,希腊东正教20%,罗马天主教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