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日本:京都岚山缅怀周总理(组图)

大洋网-广州日报
文/吴国华
去日本之前,朋友问最想去什么地方,笔者说最想去看看周总理、孙中山、梁启超、鲁迅这些自己非常景仰的人在日本的足迹。
这次日本之行,在神户,到舞子公园瞻仰了孙文纪念馆,在京都,则到岚山找寻了青年周恩来的足迹。鲁迅及梁启超在日本曾经学习与战斗过的地方,则希望以后有机会去凭吊了。笔者在去日本的路上将戴季陶的《日本论》看完了,不禁对戴季陶的深厚学问与强国情操肃然起敬,因此对戴季陶当年在日本的经历也感兴趣起来。现在还想加上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的足迹,因为这次访问对他推动改革开放起了重要作用。这些都是题外话。
与周总理整整90年前雨中游岚山不同,笔者这次是在阳光明媚中游岚山。岚山的风景确实很好,山脚下是一条水质清澈的河流,河这边是平坦的河滩,河那边则是直立的山壁。山上郁郁葱葱,松树、杉树、竹子,当然也少不了日本人最喜欢的樱树以及枫树。樱花盛开在4月,枫叶红了要到10月,夏天不是岚山风景最好的时候,但夏天也有夏天的好处,就是在两边夹着修长竹林的林荫道上漫步,那么清凉劲真实别提了。
但说实话,岚山对个人最大的吸引力不在风景,而在于这里曾经是周总理来过的地方。
周恩来当年为何会去日本,又怎么会去到京都并两次游岚山呢?这是令人比较好奇的事情,以前对周总理的这段留日经历模模糊糊,通过查阅资料,这次终于搞清楚了。由此也可以看出旅游对学习历史大大地有好处。
1917年9月,19岁的周恩来从南开学校中学毕业后,面对当时苦难深重的祖国,毅然东渡日本,由天津乘船抵东京,去寻求挽救国家危难、解除人们痛苦的途径与方法。行前,挥笔写下: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这首诗表现了青年周恩来要为拯救中华而奉献一切的豪迈气概。其中最后一句最为感人,意思是:即使理想无法实现,像陈天华那样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周恩来到东京后,每天去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学习日文,准备投考日本的高校,并积极参加中国留学生的活动。期间,他两次入学考试都因为日文不合格而失败。
到1919年春,中国正处于五四运动的前夕,加之天津又传来南开将办大学的消息,于是,周恩来决定“返国图他兴”。他是1919年4月中旬由神户港登船回国的,随即在天津投入到火热的五四运动中去。
离开日本之前,在樱花盛开的时节,周恩来从东京到离神户很近、有“西京”之称的日本古都——京都游览了一段时间。1919年4月5日,他雨中游岚山,并写了三首诗,分别是《雨中岚山———日本京都》、《雨后岚山》、《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四天后,又写下一首《四次游圆山公园》。4月6日周恩来还与友人到京都的一家照相馆留影纪念(见图片)。
为纪念周总理,1979年日本一些友好团体和人士,在岚山专门建起一座石碑,刻上了《雨中岚山》这首诗。石碑上的字是廖承志写的。
雨中二次游岚山,
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
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蒙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我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娇妍。
当走到石碑前是顿觉十分亲切,同行的友人也纷纷留影纪念,并对总理的诗点评起来。从这首以及另三首诗中,可以体味到当年周恩来返国前游岚山时的心境:苍凉中透着豁达与坚定。
这四首诗中,笔者最喜欢第四首《四次游圆山公园》,而不是现在刻在石碑上的《雨中岚山》。所以建议以后去日本的国人,如有机会去岚山,最好先将周总理到京都的前前后后以及这四首诗都看一下,这样游起来才更有味道。
附周总理岚山诗三首
雨后岚山
(作于一九一九年四月五日)
雨后岚山
山中雨过云愈暗
渐近黄昏
万绿中拥出一丛樱
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
自然美,不假人工
不受人拘束
想起那些宗教、礼法、旧文艺……
粉饰的东西
还在那讲什么信仰,情感、美观……
制人的学说
登高远看,青山渺渺
被遮掩的白云如带
十数电光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
此刻人民心理,仿佛从情景中呼出:
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
从此以后“将何所恃”?
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
(作于一九一九年四月五日)
满园樱花灿烂,
灯光四照,
人声嘈杂。
小池边杨柳依依,
孤单单站着一个女子。
樱花杨柳,那个可爱?
冷清清不言不语,
可没有人来问他。
四次游圆山公园
(作于一九一九年四月九日)
四次来游,
满山满谷的“落英缤纷”;
树上只剩得青枝与绿叶,
更何处寻那“淡红娇嫩”的“樱”!
灯火熄,游人渐渐稀,
我九天西京炎凉饱看;
想人世成败繁枯,都是客观的现象,
何曾开芳草春花,自然的美,无碍着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