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夜宿娑婆岩

新浪旅游

关注


​广西都峤山,又称都峤洞天,既是风景风胜,也是文化名山,是道家三十六洞天之“二十洞天”。所谓“洞天”者,即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其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独特,风景之美令人叹为观止!中秋时节,我们慕名实地探访。

​我们一行四人从庆寿岩进去,经云溪寺右边,沿着山间小路曲折而上,大约走了五十分钟这样就到了都峤八峰之中峰娑婆岩。在陡峭的崖壁上,见到一个岩洞,洞顶如人的嘴唇一般,整个岩洞气势恢弘,洞内保留着一座座用黄泥垒砌的房舍,当地方言称为“房井”。史料记载,这些貌不惊人的房井这建造时代,最早可追溯至汉唐。千年光阴里,道、佛、儒三教在都峤山兼收并蓄,谈经论道,和谐兴起,一度多达数百人。

​走进洞穴里,垒筑着的是一堵堵厚实的黄土墙,墙体或完整,或崩塌,但不管怎样,仍可想象得到当年这里是多么的兴盛,厅堂、卧室,厨房、杂物房依稀可辩。黄中带红的墙体,是用黄泥、石砾、木料、竹片、谷壳磊成,虽历经风雨,依然坚实异常。

​史料记载,汉代刘根、华子期等道士登都峤山修练,圣人岩随之闻名天下。佛家相中这块宝地。及至唐代时,山中已现九寺十三观,盛况空前。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容州人兴师重教,在广西率先建起了勾漏书院,自此一发不可收,一座座被徐霞客形容为“皆读书者所托”的岩房书院相继在都峤山兴起,“早晚书声喃喃,不必抚琴动操,已觉众山皆音矣”。

​文化大革命期间,千年古刹娑婆岩因其所处位置高险而躲过了的厄运。因娑婆岩位于都峤山中峰,有一斋室就被前人命名为“中峰精舍”。娑婆岩原名婆陀岩,因汉时有婆陀二妪在此修道,在此坐化后人们便称为婆陀岩。明末兵部尚书李永茂改为今名,有门联“婆陀委化自何年,祗一片云横封树;阁部易明传此日,将四洲影入须弥。”为证。

​北宋时名道赵道士是大文豪苏东坡的好友,亦在娑婆岩修道,苏东坡曾在此和赵道士相会,这是苏东坡晚年精采的一段时光。我们在娑婆岩悠转,发现墙壁上留有很多清末大文豪的书法真迹,有原清末时的台湾唐春卿,清末著名散曲家王维新(容县人)等等。

​北宋王朝宋神宗后,苏东坡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朝廷放逐、贬官,说他做的诗词也讥讽朝廷,随被流放到琼州(今海南)。苏东坡于1100年10月坐船途经容州时,上都峤山看望当时已先被流放并到娑婆岩出家修道的好友邵彦甫,并在洞壁上题词赠好友:身如芭蕉,心如莲花,百节疏通,万窍玲珑。来时一,古时八万四千。此义出《楞严》,世未有知之者也。此诗真迹至今乃留于洞壁。另外还题有“送邵道士归都峤洞天”一诗(载于《苏轼诗选》254-255页)。此外,苏东坡还先后题有《都峤洞天》和《藤江夜起月下送邵道士归都峤洞天》两首诗(见《苏东坡全集》),好友情谊溢于言表!

​我们四人当晚就住宿在娑婆岩的客房内,并道士共进晚餐,山风徐来人心爽,听泉水叮咚,看日出日落,在满天繁星中找寻牛郞与织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