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那些经受住时光考验的老字号美食
在太原很多地方都在拆拆拆的今天,有好多记忆中的老地方真的都只能永远存留在记忆里了。太原人的记忆里,老鼠窟、六味斋、清和元都是耳熟能详的昵称。哪怕间隔再久只要一想起,都会口舌生津。
六味斋 小时候买回家打牙祭的回忆
始创于1738年(清朝乾隆三年)的六味斋,是每一个太原人都无法抹掉的记忆,小时候,妈妈一说起去买点六味斋的熟肉,就会觉得今天一整天在学校受苦受累都值了。
他家生产的酱肉系列产品是典型三晋名吃,曾作为皇宫贡品享誉京师。六味斋的肉食以鲜(冻)猪肉为原料,经过各种工序后,按部位分割加工成块后,加入多种中药材和调味料经卤制、酱制、刷汁而成。
六味斋酱肉系列制品经化验,饱和脂肪酸减少了30%~50%,胆固醇降低了50%以上,经常食用还有保健养生之功效,真正做到了“医食同源”。
除了各类肉制品,六味斋也有相当多的豆制品和面食出售,在这里俨然是一家小菜场,除了不卖蔬菜,这里的美食差不多可以把一家餐桌包圆了,所以看得到很多大爷大妈提着大包小包在这儿买肉。这里也有豆浆小吃之类的熟食卖,也有些人在这里吃顿早点,捎上点儿菜回家或者去上班,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到太原最常态的市民生活。
老鼠窟 正月十五排大队
每一个在太原长大的孩子心中,都有关于“老鼠窟”的美好记忆。说起老鼠窟的由来,还要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说起。该店的创始人申三货是阳曲县人,家境贫寒,十六七岁就给人家打短工。1928年,年仅18岁的申三货先后在按司街、钟楼街等地摆摊设点卖元宵。在卖元宵的同时,他又经过多次试验,不断改进,终于试制成香甜可口、与众不同的元宵。
申三货牢记“若要富、开久铺”的古训,更加精益求精,从选料到制作都坚持“质量第一,永保信誉”。当时恒义诚甜食店只选用晋祠花塔村一带产的细韧软绵的江米,夏天泡三四个小时,冬天泡十二三个小时,然后再上石碾,碾出的面过130目的细箩,箩出的面又细又白。馅的制作十分讲究,特别是桂花酱和玫瑰酱的原料,玫瑰花和桂花都是在花似开非开之时采回来,一瓣一瓣掰下来用白糖反复揉,再经腌制而成,老远就能闻到诱人的清香。滚元宵时,箩筐在案上来回拉,反复加水,滚出来的元宵既瓷实又软筋。
正是由于如此精细的工艺,恒义诚元宵一直保持盛销不衰,并有“味压群芳、誉冠并州”的美称。
郝刚刚羊杂割 奔走千里回到太原只为这一口
据传,山西人吃杂割始于元朝,杂割一名还是忽必烈之母所赐。元世祖忽必烈由晋地入中原,路经曲沃县时,其母庄圣太后染疾,曲沃名医许国桢为其诊治痊愈,成为忽必烈之母的宠信御医。许母韩氏善主厨,随其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见蒙古人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尝后,赞誉不止,即赐名“羊杂酪”。从此逐渐流传,成为山西的民间风味小吃。
在太原最著名的羊杂割店就是“郝刚刚”。从店主在鼓楼出摊专卖羊杂割算起,已经有20年的历史。郝刚刚的头像就印在门店的招牌上,去柳巷店,柜台就在门口,门口排着长龙,一年四季都如此,生意兴隆得很。
有多少外地游子一回太原,就直奔这家羊汤馆,只为一口熟悉的老味道,故乡的味道。
清和元 早上来一顿精神一整天
清和元,太原最负盛名的老字号之一。以其历史悠久、制作精良、营养丰富和风味独特的地方名吃——“头脑”而誉满太原,并闻名省内外。说起清和元饭店,无论是追溯老店的建店渊源,还是谈及“头脑”的来历,都离不开明末清初的山西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傅山先生。这是清和元饭店在众多的老字号里独具特色,声望卓著的主要缘故。
所谓“头脑”,是用羊肉、羊髓、酒糟、煨面、藕根、长山药、黄芪、良姜八宗物品混合煮成的不稠不稀的汤,故又称作为八珍汤。在吃头脑时,还要佐以腌韭,作为药引。头脑实质上是一种用以滋补的医疗食品。羊肉味甘性热,补虚开胃;藕根清热化痰;山药补脾除湿;黄芪味甘性温,补脾健肺;良姜味辛性热,温中下气,暖胃消食。这些配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剂温补而不腻,清薄而可口的药饵。人们清晨起来喝上一碗头脑,既充饥活血,又取得了滋补之效。
这家饭店也在每天黎明之前便将红灯幌子高悬门前,早早地做起生意来。就餐的人们便于五更时分手提灯笼从城内街头巷尾汇拢而来,把不大的店堂挤得满满当当。伙计们把一碗碗“头脑”挨桌端上,堂内香气四溢,热气腾腾。再加上鼎沸的人声,穿动的人流,使得就食“头脑”的场景十分可观,这就是太原人称的“赶头脑”。
杨记灌肠 食品街上经久不衰的那家小店
杨记灌肠是太原的风味小吃,灌肠有辣又不辣嘴,咸又不咸唇的美称。有道是来到太原不能不吃灌肠,吃灌肠不能不到杨记。灌肠药用价值很大。人们日常进食难免会吃掉一些诸如头发等杂物,吃下荞面做的灌肠,由于荞面的粘性很容易就可以把杂物带出体外,故而名为灌肠。
还记得二十年前我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带我来吃杨记灌肠。那个时候,妈妈和我说,姥姥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吃,这句话我一直记着。现在,我总喜欢带自己的小伙伴去吃杨记,就口味来说也许和太原其他几家后起之秀的面皮店各有千秋,但我独爱坐在铁桌上吃这碗油辣辣的灌肠。吃的是味道,也是情怀。
到后来,我发现在这些老字号的美食店里,都留有我们的父辈、祖辈们的身影。当我们长大成人,脚下走的也都是当年父母亲人走过的路,而且乐在其中。以后,我也会告诉我的孩子,在这些店铺里,在那些街巷里,都发生了许多的故事,那是我们缅怀的过去和回不去的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