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建筑民居
“会泽古城民居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秋天金黄的稻浪中虽显古旧,但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成熟”,这是昆明理工大学建筑系博士万谦在其论文中对会泽民居的评述。
会泽民居样式
民居是最古老的建筑样式,《易传》就有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徜徉在安宁的会泽古城中,不得不赞叹能够将如此多民居完好保存下来的会泽人。一座座错落有秩的民居沿着巷子伸展,日光之下,青石板古道上的石头千百年来被来往的步履踏得发亮,如今换了人烟,着新装闲散的会泽人依旧你来我往地在民居间串着门子家长里短,或是慢悠悠地踱着步子似乎要去集市上寻觅点什么。
边行走会泽民居,边听被会泽人誉为“会泽活字典”的卞伯泽老人讲解到:“总的来说,会泽民居可分为联排式和合院式两类,东西两公里长的东内、外街、西内、外街和南北一市里长的南北街、外街,多为联排式民居;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及丰乐街,则是合院民居集中之地。县城的合院式民居已远不只是满足建筑作为“庇护所”的需求,更多地是体现了房主一种自我价值的满足感,所以类型各异,风格不同,其中有二进院、三进院、一颗印、重堂式、三间两耳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串阁楼等,表现出一种相似而非相同的特点。”
现存的典型民居
据考证,名城合院式民居在清代,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各种不同类型的合院民居,已不下数百院,到目前为止,保存较为完整的尚存七十多院,较有代表的有以下几处。四合五天井,最具代表性的为现存丰乐街4号施姓一院和新市场14号及米市街27号。当我们从大门进入后,为一大天井,迎面为三间正堂,两侧为厢房,大门两侧为对厅,形成一个四四方方的大天井,大天井的四角,有四个小天井。主院是主人居家活动的主要场所,四角的小天井亦是秘密的活动空间,这样的摆布,使空间使用更加灵活。三间两耳式,在县城的合院民居中较为常见,进大门后,为一大天井,迎面是正房三间,正房两边各是一间耳房,耳房前有一小天井,故称三间两耳,大天井两侧为书房,大门两侧为对厅,这种结构,又有别于四合五天井式,显得更加紧凑,适合人口不多的家庭。重堂式,是由前后两进院沿南北方向布置,用开敞的堂屋来连接两个方形的天井,若两个天井大小相当,则形成一个“日”字的平面图,若后天井较小,则在两天井中做横向花台,形成两个“日”字,合则为“昌”字型平面。前一天井为公共社交活动区,后一天井为主人私密活动区,其功能更能满足封建大家庭日常生活和社交的需要。走马串阁楼,这一式样,多为二进院、三进院,其不同之处,即在主天井房屋四面楼层前设置通道,安上栏杆,形成上楼之后,可以从通道绕四面的房屋一周,进出楼层任何房间,这一结构布局,会泽人形象地称为走马串阁楼。现二道巷19号、二道巷4号都是这种结构的代表。县城合院式民居其中一院十分特别,即丰乐街26号合院民居。该院为二进院,于主天井东侧还专门设有一个小戏台,小戏台像一个亭子,专供院主任观看戏剧演出。戏台四米见方,戏台周围仅可容纳三四十个观众,置身其中,仿佛可以感受到主人家当年以戏酬谢亲友的热闹动人场面。会泽当时的话剧活动的广泛性由此也可见一斑。
在卞伯泽老人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合院式民院最具规模的现东内街148号原刘克升家住宅,该院为南北走向,五进院落,占地十分宽敞,的确可谓会泽合院式民居集大成者。卞伯泽老人说:“这种于闹市中建合院民居,说明了当时主人的社会地位。会泽合院式民居最基本的功能是供人们居住,但由于建造的时代不同,不同时期的建筑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其间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是十分有意义的。会泽合院式民居,其门向是十分考究的,从整个县城风水的格局上讲,县城之所以选择金钟坝子南面的灵璧山麓,而不选择北面的青龙山麓,是顾及了整个龙脉的走向,故会泽县城的门向,从府、县衙门到会馆寺庙,多选择北向,形成坐南朝北的向位。整个合院式民居,都遵循了县城的这一大风水格局,坐南朝北,取北向开门,这种与中国合院式民居坐北朝南的逆向取趋,在建筑上称为“倒座”。“倒座”一词,至今居住于合院式民居中的老会泽人尚还这样称呼,只不过是把正堂屋后面通往后天井的一间称为“倒座”,可见它是十分符合传统建筑原理的。合院式民居一般不从南面开门,比如二道巷、三道巷位于巷北的合院式民居,本应从南设门,形成坐北朝南的向位。可偏偏于院之东侧设一甬道,在东面方向开门,人们进入甬道后,从东向的门方可进入合院。位于二道巷、三道巷的唐继尧故居本可从南面开门,可偏偏从东南方向设门。”
三门一入 四季花开
不管是联排式民居或合院式民居,都有不少建筑细部的艺术符号,其中蕴含了不少的文化信息。又迈进一座名为张氏家宅的民居,走进大门迎来“品”门,品门由三道门组成,中间一道和侧边相对的两道,形成一个“品”字。这样的品门在文学著作中也常出现,凡主人家的大事,如红白喜事,或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造访,开中门,其余时间,均从与中门形成九十度角的侧门出入,南其他县还少见,会泽却为数不少。不过这样的品门在云南并不多见,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会泽民居建筑的包容性。
如今的张氏家宅几经易主后已换做幼儿园,园内牙牙学语、朗朗书声,园内的老师带领我们参观,老师对会泽民居同样熟知,他笑着说:“我们会泽人都应该了解会泽的历史文化。你们现在看到的是合院天井是住宅主人与自然交流的通道,体现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儒家哲理。在天井的东西侧设有小花园。大天井和花园中都种植花木,主天井以金桂、银桂、玉兰、海棠为主,寓意为“金玉满堂”的文化含义,有的则中玉兰、海棠、牡丹和芍药,隐义“玉堂春富贵”。小花园则种翠竹、梅花,与主天井种植的花木形成“玉堂富贵,竹报平安”的谐音。在主天井的四个花台和小花园里精心选栽不同季节开花的名品花木,是使建筑与自然对话交流的巧妙构思和艺术,同时也升华为一种哲理。房屋建筑,它只是一种空间上的概念,天井和花园中四时的花卉,才是一种时间上的理念,春天玉兰洁白无瑕,海棠灿若云霞;初夏牡丹国色天香,绣球花团锦簇;秋天桂子飘香;冬天腊梅傲雪吐艳。这种花谢了,那种花又接着开放,说明了时间的推移,而且春花秋月,好景不长,由此感到人生的短促,佳景的短暂,从而激励院中的子孙,把握寸金光阴,珍惜似火年华,奋发向上。在这样的地方教学,我们感觉很有氛围,小朋友也能自然感染儒雅之气。希望他们以后能够真的明白会泽民居文化中的这些内涵”
猫洞和猫拱墙
我们注意到,会泽的民居几乎都有即在屋脊上面两段瓦沟上用板瓦搭成拱形,其头部则为一高翘起的筒瓦,像猫的两只眼睛,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前方的两个采光通风洞。当地人称为“猫洞”,据说它除了采光通风外,实则是起辟邪的作用。除了猫洞,还有“猫拱墙”,即房屋的两侧,为一段圆弧形的山墙,类似于两只弓着背的猫。卞伯泽老人解释到:“圆弧形的山墙受力较均匀,地震时不易倒塌,最主要的是加入隔壁邻居失火,猫拱墙可以隔断相邻的火势,起到封墙火的作用。这些细微的建筑符号,表征了会泽多元文化交融的情况。在中原文化中,虎为猛兽,其中白虎,即是岁中凶神,也代表了一定的方位,与玄武、朱雀、青龙合称四灵,“以四灵正四方”,白虎作为一种文化进入滇东北,是建国前后于昭通发现的“梁堆”,其石棺上的画像砖,内容就有表示四个方位的白虎等四种图像,可以说从东汉至南北朝时这一文化传入了滇东北。会泽土著民族是彝族,其崇拜的图腾是虎,虎是彝族吉祥健康的象征。于是,以虎作为正四方之一方的汉族移民与虎为图腾的当地彝族有了文化的交融点,变成了护佑百姓的神兽。猫、虎同类,于是供猫出入的“猫洞”实际上成为了会泽居民避免邪恶的门户,而“猫拱墙”像两只猫,自然可以保护居家住户的平安了。”
会泽民居典雅古朴的气质从古贯今,作为滇东北规模最大的传统民居群落,希望它一直如此美好与宁静。(文字:刘珈彤 图:会泽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