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无锡清名桥历史街区 体验江南风情

新浪旅游
京杭大运河从杭州北上江苏,绕行苏州城外后进入无锡。在1794公里长的大运河中,无锡段虽然只占了49公里,然而这一段古运河却是唯一穿城而过的,它北接长江,南达太湖,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代。可以说,无锡是因水而生,因“运”而兴。直到1958年无锡才开始在古运河水道相距不远的西边又开凿了新的运河河道,1983年新河道通航,城内繁华区的老河道不再承担航运功能。(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theCity名城)

古运河风情
清名桥就坐落在无锡南长区古运河与伯渎港的交汇处,伯渎港据说是3200年前泰伯为让天下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后开凿的一条人工河流,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运河。站在横跨于古运河上的清明桥上,就能将古运河和伯渎港两条水系尽收眼底。而清明桥也是无锡古运河上惟一完好保存的古代石拱桥,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寄畅园主人秦耀的两个儿子秦太清、秦太宁捐资修建,故原名清宁桥,后曾被毁,清康熙八年(公元1666年),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清宁桥,时至道光年间,讳皇帝名“旻宁”而改名“清名桥”。

清名桥
清名桥修建的年代,也是清名桥一代街区最为鼎盛繁华的时期,桥的两岸是南长古街和南下塘古弄,想当年这里也曾是一派繁忙景象,河道里布满大大小小的船只,从不同的码头装卸槽粮、丝绸、布匹,还有专门载客的官船、客船。两岸黛瓦白墙的民居则经营着各种与运输、货物、船只相关的行当,人流不息。因此,从南禅寺到清名桥这1500米古运河也被称为“水弄堂”。如今,这里的古运河已经没有了航运功能,河道、河水都经过了清污治理,定时有游船驶过,沿河的主街也修整开发为运河历史主题的商业街和旅游景点。
第一次来到整修一新并被定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清名桥,是在初春4月的一个下午,乍暖还寒的季节,南长古街上冷冷清清,几乎没有行人,两旁叫着各国特色名字的餐吧、商铺也大多没有营业,街两旁是风格基本统一的仿古建筑,中间夹杂着一两间未经改造的老房子,看得出江南水乡的风情犹在。这一带不仅是吴文化、运河发展史的重要节点,也是无锡民族工商业发展的见证,由薛南溟、周舜卿创办于1896年的永泰缫丝厂就坐落在南长街上,现在已改为中国丝业博物馆,除一两栋厂房还是老建筑外,其他都是复建,但仍能看出当年这些民族资本家已经在房屋的建筑风格上借鉴西方特色了。

枕河人家
行至清名桥时,看到这座造型古朴匀称的单拱石桥,以及桥上青石台阶的斑驳痕迹,几位或许是家住周边的老人有的闲坐桥边抽着烟,有的提着菜篮拾级过桥,才突然感受到了那种水乡人家的生活气息,恍如隔世,却又莫名亲切。
跨过清名桥,来到河对岸的南下塘古巷,现在也叫大窑路,这里还留有几处旧窑址,这一段运河也曾经有专门的“窑码头”。大窑路这一边的改造正在进行中,比起南长街虽然更显破落,但江南古巷幽深的感觉却更地道,民居内光线虽显幽暗,隐约看到些简单的老家具老物什,但再往里走,却豁然开朗,原来屋后连着运河边的小码头,阿公阿婆们(真正还生活在这种历史街区里的原住民基本都是老人了,其他则大多数是在此经营店铺生意的外来人)依然习惯性地在河边晾晒洒扫,或者坐在躺椅上喝茶晒太阳。早年间的繁华景象已然不在,但枕河人家的记忆却在这些寻常巷陌之中得到延伸。

古运河畔南长街
第二次到清名桥是在2013年盛夏的夜晚,当时江南正经历时间最长的酷热,白天的城市没有一丝风也少见二三人,但是想不到夜晚的南长街上却灯火通明,街边的酒肆餐厅人头攒动,屋内外都是年轻的面孔,各种酒吧驻唱版的摇滚、流行歌曲一路走过来能合成一首串烧歌,与几个月前的冷清判若两地。这或许也是目前大多数城市历史文化名街的存在模式吧,旅游景点+时尚餐饮一条街,到了旅游旺季,便成为当地一个时尚休闲地标,虽有“千街一面”的假古董之嫌,但稍一转身,也能找到流淌千年的江南运河文明的印迹,只是不知道这满街的红灯笼究竟是从何时何地开始成了历史古街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