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无锡昭嗣堂 探寻“壬寅宫变”真相

新浪旅游
昭嗣堂在无锡硕放镇裕安路上的香楠村里,如果是坐公交,这里确实是一个比较麻烦去的国保。我原来一直以为去昭嗣堂全靠运气,人在不在啊,让不让进,香楠厅开不开啊等等,有着这些顾虑,但这次在边墙一角看见,人家挂着开放时间的牌子,这下有了底气。(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宜宾客)

昭嗣堂
这是我第2次到昭嗣堂了,那次热汗涔涔的跑去,看门的大爷甚是和气,将前厅和楠木厅统统打开,让我自由看。这次换了一个新品种的中年人,带答不理的自顾自晒着他那笋干,然后回到门房看电视剧。我口干舌燥磨叽了老半天,最后他一脸苦大仇深的样子,拿上钥匙开了香楠厅,迅速扭身就走,空留我一人独享空间。
昭嗣堂建于明嘉靖年间,它的主人是福建三明的知府无锡人曹察,清乾隆年间由曹察的后裔将宅第改为家祠,昭是彰显,嗣是子孙的意思。经过战争和红朝文革的破坏,今天保留下来的老物件所剩无几,楠木建筑、残破牌坊和一口老井而已。

昭嗣堂内景
香楠厅是现江苏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全金丝楠木架构的建筑。金丝楠木建筑中国也挺多的,像避暑山庄的“澹泊敬诚殿”,十三陵长陵的“祾恩殿”等等,但昭嗣堂是个民间建筑,用的却是高级材料。香楠厅硬山重檐,面阔3间,并配有住居的耳房。厅内金柱上雀替精美繁复,月梁两端及脊檩等敷有彩绘,时间的打磨,还隐约可见。
昭嗣堂另一奇特的地方就是坐南朝北,残牌坊前的2只石狮子,不是向外看,而是向内瞅。整个建筑的背后链接着一段历史,即《明史》中记载的 “壬寅宫变”。而曹察的女儿即世宗嘉靖的端妃曹氏,正是这场宫变的冤死鬼。

卧房
“壬寅宫变”是中国历史上一起绝无仅有的宫女起义。嘉靖晚年迷信方士,为求长命,苦炼不老神丹,大量征召13、14岁的宫女,采补她们的处女经血,炼制丹药。为保持宫女们的洁净,她们经期时不得进食,只能吃桑叶、喝点露水。嘉靖这家伙还多疑暴戾喜怒无常,鞭打宫女是家常便饭。宫女们终于忍无可忍,在嘉靖21年(1542年),发动了“壬寅宫变”。
端妃曹氏是嘉靖十分宠幸的妃子,嘉靖当时就卧寝在端妃处。利用端妃去御药房端汤药的空间,以杨金英为首的姐妹们趁嘉靖熟睡之时,用绳子勒死他。谁知在慌乱之下,绳子打成死结,无法再勒紧,结果只把嘉靖勒了个暂时性缺氧,半死过去。这时其中一个胆小的宫女因害怕,报告给方皇后。皇后赶到后,16个宫女全被制服。这就是震惊朝廷的“壬寅宫变”事件。
方皇后出于对皇帝宠妃曹氏的妒忌,在宫变后的第2天,趁嘉靖还未完全苏醒,不能开口说话,就将情敌端妃曹氏、宁嫔王氏,连同那16个宫女一起顺带处死。嘉靖清醒后,根本不相信端妃会对自己下毒手,但也很无奈。
这是一个心理不稳,手法简单,时间仓促的宫变,是个不成功的反抗,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曹察从三明回到无锡后,对于爱女的冤死,心情十分悲痛。为了纪念女儿,其倾其所有,精心打造了这座精致的楠木建筑。楠通“囡”音,表达思女之意。香楠厅正门是向北的,门口的一对石狮是面向屋里的,这正是昭嗣堂奇特的寓意所在。 昭嗣堂的一切已被时间粉刷,留下了落灰的往事。500岁的建筑只是个旧影,却沉淀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