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无锡保安寺无梁殿 昔日繁华已消逝

新浪旅游

关注

偶尔看到本地报纸上有一篇介绍无锡南站保安寺无梁殿的,于是勾起了我由来已久的兴趣,徒步到招商城对面的保安寺瞧一瞧江苏省为数不多的五座无梁殿之一。上世纪80年代的无锡地图上就有无梁殿的地标,当时还没有太湖大道,南站还是城外一小镇。如今在车水马龙的招商城对面,似乎被淹没在浩浩汤汤的人流和车流中,不易被人发现。其实并没有像报纸上说的那般难找,在GOOGLE上甚至还能看到寺前街,想必N年以前保安寺的规模是如何宏大,当然现在只留下了一座无梁正殿了。

残破的无梁殿

保安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大同初年,距今约有1455年,是无锡十大古刹之一。南宋绍兴年间重修,乾道初宋孝宗赐"保安禅寺"匾额,元朝时荒废败落。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重建,改称保安教寺。嘉靖中(1523年),释广才将拓建,建造山门、月台、石壁、甬道、禅堂、僧寮,修葺了天王殿、大雄殿、秽迹殿、七佛阁等。又称秽迹殿建于明万历年间(1574年),盛传香火极盛。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释宝轮建万佛阁:嘉庆六年(1801 年)释九峰重建山门;道光二年(1822年)释西怀建斋堂。保安寺当时地处锡城南廓,闲静幽雅。

据《锡山景物略》记载"寺门流水弘然,古木蓊然,入寺,两僧房夹之,乔木修竹郁郁然。又载寺内旧有东林精舍,为邵文庄公(宝)与华初庵读书处。邵宝曾有诗云;"独怜古寺近南城,白酒青灯坐二更;北极天高星正廻,东林烟散月初明。十年禅榻还寻主,千里还车莫问程;便欲作亭依旧竹,流金为影月为声。"传诵一时。至咸丰十年(1860年),保安寺大批建筑毁于战火,仅有正殿三间。现只残留无梁殿一间和古银杏一棵,凭作历史见证。

介绍无梁殿的碑

现存的无梁殿,即明代万历年间的秽迹殿,原为三间二进,现仅存中间二进,距今已400多年,殿通体砖砌,砖石拱券结构,不施寸木,不设梁柱,明间置门,次间设窗,皆呈拱形,现仅有明间。保安寺旧有东林精舍,为明代正德年间,乡贤邵宝(曾任南京礼部尚书)与弟子华云的读书处,后人称之为“城南东林书院”,不过它与东林党人那种讲学、论辩式的书院有所区别,名气更是鲜为人知。据告,在原山门废墟民屋墙间尚留着邵宝手书的残碑。而如今那一带正是九龙仓时代上河项目的建设工地,无梁殿南边的寺前街也已拆迁,仅留下这个地名,所以传说中的“寺前薄荷”现在已经杳无踪影了。

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

从史籍中可以看出当年的保安寺的规模,如今甚至广南立交那块儿都是其寺院范围。如今剩下的只有一座单间两进的无梁殿,殿前的那棵明代古银杏似乎还有着一些寺庙的气息~解放后寺庙为南站乡政府所在地,东、西次间于1958年被拆毁。文革期间,殿内的秽迹金刚像也被推到,1983年才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1988年市文物管理部门对仅存的明间作了修茸,才有了保安寺无梁殿的延续。

关于保安寺还有许多传说,比如石臼与薄荷,“癞疥菩萨”的故事。早年,无锡当地有一个风俗,家中有人患了“癞疮”、“搭背”、疥癣等疾病,都会到无梁殿叩拜“秽迹金刚”,求神明保佑赐药治疗。而寺里的和尚则会在香客烧香许愿后,拿出一些药方,声称是“癞疥菩萨”的仙方给病人或家属带回去。农历十月十三是“癞疥菩萨”的生日,旧时每年的十月十三至十五这三天,保安寺无梁殿是个闹猛去处。不少人都会到殿里来烧香还愿,摸摸“癞疥菩萨”,祈求健康无病,顽皮的小孩子还从他的胯下穿来穿去。

当年的无梁殿共有八间屋,所以又叫它‘八间头无梁殿’,有八扇门,各间屋都是能走通的,大家便围着这八间屋走来走去。那几天还经常有人进行一种叫‘掷桔子’的赌博,他们嘴里分别喊着‘白的来、黑的去’,‘黑的来、白的去’。所以城南保安寺的癞疥菩萨能够治愈皮肤病的说法就慢慢传开去。媒体的关注给了无梁殿新的生机,去的时候虽是下雨,修复工程依然如火如荼。不过大门紧闭,无从观赏殿内结构,甚是可惜。无梁殿旁除了80年代的老公房之外还有仿古宿舍,如果能在修葺期间一同规划,并能与南长街的江南建筑群并为一处,就更能体现江南水弄堂的灵气~让保安寺恢复明代的辉煌不切实际,如果能够把显存的无梁殿继续好好保护,那么文化的传承也许就可以让后人能够多一个真真切切可以亲身体验历史的好去处。(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justiniancn)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