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无锡佛教名刹芙蓉山双刹寺

新浪旅游

天王殿
最近忙于个人事务,很少有时间出来闲逛,这周末从八士东街最终晃悠到了芙蓉山庄背后的双刹寺。现如今在Google上都很难找得到芙蓉山这点儿绿色了。到了地儿才发现芙蓉山只有现在倪瓒纪念馆后面那些建筑垃圾堆砌出来的土堆了。(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justiniancn)
芙蓉山之所以称之为芙蓉山因坐落于芙蓉湖中而得名。芙蓉湖又名无锡湖、射贵湖,五六千年前,芙蓉湖是太湖平原上除太湖外的第二大湖。水面一万五千多倾,面积接近半个太湖。因梅雨季节经常泛滥成灾,故古时无锡治水,必涉芙蓉湖。随着漫长的治理与开发,芙蓉湖逐渐被筑圩田所湮没。
芙蓉山曾是一座“水宽山远烟岚洞,柳岸萦回在碧流”、“小湖香艳战芙蓉碧叶田田拥钩蓬”的美丽之山,有龙泉、绣球墩、一壶泉、倒砌墙、万芴朝天等十八景。昔日的芙蓉山虽然不高也有44米,周围8华里。登临芙蓉山巅,西可极目西高山,北可遥望斗山、夹山,东可眺见胶山、吼山,南面洋婆圩,北兴塘近在咫尺。一到春天,满目苍翠。
秀色绝佳的芙蓉山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历经三十多年的采矿而夷为平地,永远消失在无锡的版图上了。古时的“芙蓉十八景”也只能在古籍中寻找了。以前的芙蓉山,最高峰上有龙井峰庙群,以玉皇殿,三茅殿为主体,下山有太乙峰庙群,以偃王庙,显济寺为主体;山麓以延福寺为主体。
现芙蓉寺是古显济寺,古延福寺的延续。寺前广场上有参天的古银杏,山上有灵泉,常年不溢不涸,泉水甚甘,还有石公石婆,倒砌墙头环翠楼,元代大画家倪瓒曾居佳其中。每年春耕前夕的“三月十八”是芙蓉山节场和庙会,这一天四方百姓都会赶来轧闹猛,看大老爷出会。民间几支出会的壮士,抬着“老爷”敲着大锣,雄壮地直奔芙蓉山顶寺庙,为了争第一到达,每年都曾发生打斗流血事件,故此格外吸引乡民围观,当时的庙会盛极一时,远比现在的惠山庙会精彩得多。
清代著名的诗人秦琦有诗作“芙蓉山胜会”为证:“桃花杨柳艳春容,三日游人兴更浓,上过胶山同堠岭,真须十八上芙蓉。”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芙蓉山太乙峰建显济寺,南宋宁宗曾御笔题词,钦赐匾额。《无锡县志》又载:芙蓉山西麓延福寺建于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
该寺僧众戒律严谨,深得官府赏识。无锡县知事将惩罚触犯律法的人、僧人犯戒之权交于延福寺执行。双刹寺中还有许多永修师傅带回的一些稀世珍品包括佛像和木雕等。在后殿的建筑地基上还可以依稀看到芙蓉山的山石,那是上世纪开采山石遗留下来的。在大雄宝殿两边左右还有地藏殿和观音殿,分别供着地藏菩萨和观音菩萨。在观音殿还有许多其他的佛像,也是永修师傅为双刹寺带来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