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无锡倪瓒墓 元朝著名画家长眠地

新浪旅游
之前只知道六朝四大家之一的顾恺之是无锡人,对于出生于梅里的倪云林还真是不太了解,不过他和两晋南北朝的一些名士倒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倪瓒,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著有《清閟阁集》,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为元四大家。(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justiniancn)

倪瓒墓
出生于士绅家庭,从小尤其长兄扶养。其兄是当时道教上层人物,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有种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所以倪瓒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家庭教师。其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閟阁”,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

墓道相当简朴,也不失有两晋之风
倪瓒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除精心研读典籍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清閟阁”内还藏有历朝书法名画,时间较远的有三国锺繇的《荐季直表》,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图》等。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对董源的《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潜心临摹,揣摹其神韵气质。这也为其后在绘画上的造诣打下了坚实基础。

倪瓒纪念馆
现在的倪瓒纪念馆其实就在古芙蓉山麓,芙蓉禅寺旁,在纪念馆旁是倪瓒墓,是后来明朝从江阴习里迁过来的。倪瓒墓前是一个很大的照壁,照壁前面还有个月牙池。倪瓒墓前的墓志铭,是周南老撰写的,一旁的当代的重建记就显得粗俗了,估计倪瓒在世肯定恶心的不行。墓道相当简朴,也不失有两晋之风,墓门口也相当简单但是却非常庄重。
倪瓒墓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是省文保单位了,不过84年那个县文保单位的碑还是挺有价值。倪瓒纪念馆前广场上竖着很大的牌坊。正面是“云林遗韵”,反面书曰“高士古风”。惜周六不是倪瓒纪念馆的开放日,比较遗憾。(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justiniancn)

牌坊
其实倪瓒还是个奇人,在元明之交的乱世,还卓有两晋南北朝时的名士之风。足见其高傲和孤僻,就拿他的洁癖来说,在当时可是非常出名的,连他自己的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都有两个佣人专门负责经营,随时擦洗。院里的梧桐树,也要命人每日早晚挑水揩洗干净。一日,他的一个好朋友来访,夜宿家中。因怕朋友不干净,一夜之间,竟亲起视察三四次。忽听朋友咳嗽一声,于是担心得一宿未眠。及至天亮,便命佣人寻找朋友吐的痰在哪里。佣人找遍每个角落也没见痰的痕迹,又怕挨骂,只好找了一片树叶,稍微有点脏的痕迹,送到他面前,说就在这里。他斜睨了一眼,便厌恶地闭上眼睛,捂住鼻子,叫佣人送到三里外丢掉。

文保铭牌
另外倪瓒对于功名也十分淡漠,对于明初洪武皇帝邀他入京为官也再三推辞。元末战乱期间“吴王”张士诚之弟张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画绢请他作画,并送了很多金钱。倪瓒大怒,撕绢退钱。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张,被痛打了一顿,倪瓒当时却噤口不出一声。事后有人问他,他答道:“一出声便俗”。倪瓒曾作一诗以述其怀“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倪瓒作品
另一个故事也能说明倪瓒的古怪性格。一日有客来访时“见其言貌粗率,大怒,掌其颊”。倪瓒好饮茶,特制“清泉白石茶”,赵行恕慕名而来,倪用此等好茶来招待他。赵行恕却觉得此茶不怎样。倪生气道:“吾以子为王孙,故出此品,乃略不知风味,真俗物也。”遂与之绝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