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无锡各类寺庙盘点 宗教文化的缩影

新浪旅游

关注

无锡是一个有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活动的地区。佛教在三国东吴赤乌年间(238—251)传入无锡,至南朝、唐代广为流传,寺庙林立。宋代以后时盛时衰。道教传入无锡较早,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就在璨山建造洞阳宫,唐宋两代盛行,元明两代时有兴衰,至清代趋于衰落。(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光影寻梦)

无锡宗教繁荣

时光流逝历史发展,寺庙也几经风雨。自1979年宗教政策的落实,地处鼋头渚的广福寺、梅园开原寺、马山祥符禅寺、市中心南禅寺、水仙道院等都相继恢复。市区的保安寺无梁殿、南禅寺妙光塔、龙光寺龙光塔、惠山忍草庵等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佛教建筑,得到了妥善的维护和保护,成为城市和风景名胜区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惠山寺内唐朝的李端符书陀罗经幢、宋朝的普利院大白伞盖和惠山寺金莲桥,都是佛教保留下来的古代宗教雕刻艺术精品,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道教在斋醮等活动中形成的道教音乐(如“无锡景”等)仍在广为流传。

泰伯庙(603室的清茶淡饭 摄)

地处新区梅村的泰伯庙,俗称让王庙。1982年3月被列为省文保单位。主体建筑至德殿,采歇山单檐造,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是明孝宗弘治十一年(1491)由无锡知县姜文魁经手兴建。殿内童柱、省替、支撑都雕刻花纹,梁、枋、斗拱、反垫拱板均施彩绘。正间有青石座子,座上泥塑泰伯坐像一尊。

在宜兴和桥镇王家村的化城寺(又称茅庵),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咸丰十年(1860)遭兵,同治十三年(1874)建复大殿及东西配殿,光绪二年(1876)重建山门,化城寺有寺基六亩多,全部寺宇及两边附房三十八余间,第一进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架,第二进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架。根据碑文记载,此座建筑系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建。墙壁上嵌砌碑刻五方,均系记载化城寺修缮和助银姓氏记事,该寺宇建筑为我市清代建筑中最为完整,具有较大规模的古刹。

水仙道院戏台(cxzx50105 摄)

四面临水的西水仙庙,原在西门西水墩,原系明太保秦金的别墅,后邑人在别墅废墟上建关帝、水仙二庙。1986年7月被列市文保单位。该庙祀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王其勤领导的抗倭保卫战中殉难的何五路等36位忠义之士,船民奉为“水仙”。1986年7月被市政府列为市级文保单位的“南水仙庙”,俗称松滋王候庙,在我市南上塘泾桥堍。明代于该处建有麻、尹两将军庙(又名双忠祠),奉祀宋文天祥部将麻士龙、尹玉二人。因庙址在运河旁的驿道上,运河中运粮士卒及渔民船户奉为“水仙”,称候庙为南水仙庙。2001年由于城市改造需要,西水仙庙拆迁,与南水仙庙合并,改称为“水仙道院”。

1988年6月列为无锡县文保单位的崇庆庵始建于三国时东吴赤乌初年,历经兴废。1985年集资修复,有殿、堂、观等四幢建筑。该庵地处堰桥镇东的西高山北麓。目前是“诵经堂佛教活动点”,在崇庆庵的对面有二幢硬山顶建筑和一幢歇山顶建筑,面阔均为五间,是崇庆庵的配套设施,现已辟为吴文化公园的吴地人文馆。

悠和君

祥符禅寺,位于我市太湖度假区小灵山麓。古时马迹山邑人,唐右将军杭恽舍山建刹,玄奘便命大弟子窥基于此开法,史称“慈恩教第一世”。历经千余年的营建,祥符禅寺已成为江南著名丛林。时岁更替,寺后小灵山建造88米高的释迦牟尼古铜立像,佛寺齐辉。如今灵山胜景的开放,将为名刹再添光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