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锡东千年古刹甘露寺 拨开历史的风尘

新浪旅游
在无锡东部的鹅湖边的甘露镇,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寺,叫作甘露寺。不过此甘露寺和位于镇江北固山的三国时刘备招亲的彼甘露寺并没有什么联系。(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石塘老叟A)
无锡的甘露寺始建于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现在的寺院里还共存着一座始建于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的烈帝庙。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55年)僧宗晟重建,由甘露禅院易名为甘露寺,到了隆庆六年(公元1561年)大学士华察(字鸿山,就是荡口古镇里反复提到的华太师)重建。不过,现在能够看到的甘露寺既不是唐朝的模样,也不是明朝的格局,更没有旅游介绍文章上写得那些“寺院内厅堂楼阁、鳞次栉比,名人留诗题词,书匾碑刻林立,庭院深深,古木参天”的景象。游人能够看到的甘露寺是1992年无锡县人民政府批准重修的。
现在甘露寺朝北面开大门,但是整座寺庙(因为既有佛教的寺,又有列帝的庙,我把它简称为寺庙)的建筑还按照旧例是坐北朝南的方向。因此,到这里朝拜的信众和参观的游人都是从后门的方向进入的。购票(门票五元)进入寺内,沿着大路向前百十米,寺庙的主体建筑就在路的东面。按照现在的方向,左边(东面)的是天王殿,它的北面就是供奉释迦穆尼的大雄宝殿,加上中间的钟鼓楼,东院的地藏王殿和观音殿属于佛教寺院;右边(西面)的大殿称作甘露寺,它的后面则是 供奉烈帝的列帝庙和其它附属建筑。
烈帝,这个神明对我来说是一个生疏的称呼,既不知道是什么神,也不知道是什么事迹,更不知道是为何在这里可以受到老百姓的香火供奉,居然和释迦摩尼的地位几乎相同。于是,走上庙宇,请教庙里的管事,看看是否有什么小小的资料可供阅读。管事倒也慈眉善目,热情地解释说,这烈帝是隋唐时期常州的一个地方官,名字叫作陈杲仁。由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们就给他修了祠堂。时间一长,祠堂就变成了庙,官员就变成了庙里供奉的老爷。无锡也属于常州地界,所以,这列帝庙不仅在常州,本地也有不少。看到我们对“陈杲仁”这个名字一头雾水,还特地在桌上用手指写了出来。
烈帝大殿抱柱楹联上就可以读出他的功绩,“武烈大帝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瘟都大堂驱邪扶正为民除害”。联写得不太工整,意思却很明白。里面的塑像上面有善男信女送的金匾,上书”甘露陈千岁“。看来,烈帝在此地的声誉不小。
大路的西面,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园林,点题的一块大石上镌刻着四个大字,“月溪承露”,大概就是甘露寺的由来吧。 园林不大,几乎一眼就可以望穿。江南园林的风格,小桥流水,倒也幽静成趣。无锡甘露寺,地处无锡最东面,除了朝圣正日,香客不多。平日里,游客也少。到此一游,倒也是个值得看看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