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溯源高第街:从书香门第到商业旺地

新浪旅游

关注

越秀区北京南路的高第街,以及该街内的小巷“许地”,都是全国闻名的街道。许地之得名有案可查,高第街之得名却众说纷纭。

许地是许氏家族的聚居地,开基者许拜庭是清代嘉庆年间广州的著名盐商。乾隆年间,许永名从潮州澄海到广州经营小生意,居于高第街,娶妻黄氏,生下3个孩子。许永名死后,家中生活困难,长子许拜庭13岁到盐店当童工,因勤恳忠诚,得老板重用。一次随船运盐,遇大风浪,经他鼓励下全船人力斗风浪,终脱险安全运回一大船盐,老板奖励他部分股份,从此名扬全行。历经苦心经营,他终成一大盐商,买下高第街大片土地建起大屋。他的长子许祥光,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中举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进士,历任广东按察使、布政使,后辞官回广州。道光廿九年(1849年)他率族人在许地建起许拜庭大夫家庙,再建大宅,从此这一带称为“许地”。在鸦片战争后反对英国人入城的斗争中,许祥光联合爱国士绅,自己带头捐献白银6万两,号召城内外居民组织团练对抗外夷。许祥光抗夷有功,被官府嘉奖赐爵三品顶戴。他的7个儿子皆中举人,其中许应钅荣历任临江知府、江苏按察使等职,被百姓誉为“许青天”。许氏家族在清代还出了历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的许应骙,为政清廉的许应锵,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的许炳榛等知名政界人物。民国时,许氏家族又出了民国开国功臣许崇仪、许崇智、许崇灏,教育家许崇清,东征名将许济,红军名将许卓,出色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许锡纟赞,鲁迅夫人许广平等名人。许氏家族的兴衰,几代知名人物的经历,典型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20世纪90年代,女作家伊妮把许氏家族众多人物经历写成长篇纪实文学《千秋家国梦》,后来还拍成电影,颇有影响。21世纪初,著名画家卢延光(其母是许氏族人)写成《广州第一家族》出版,图文并茂,再现了许氏家族众多名人,更使许氏家族广为人知。

高第街的得名却有多说。清代学者黄培芳说:“明代广东名画家李孔修(子长)曾在此居住,他是大儒陈献章的高弟(高徒),故人们称此街为“高第”(见《香石诗话》)。清代另一学者黄芝则说:高第街、仰忠街都是因明初清官周新曾居于此而得名(见《粤小记·卷三》)。当代人却有说因民国交通银行总理、三水人梁士诒曾居于此、建了高官府第而得名(见《白云杂锦》18期)。还有民间传说一个叫高第的乞丐无意中发了大财,买下整条街建屋。遂称为高第街。

其实,高第街之名在宋代已存在。南海《龙山乡志》一书记录唐代名相张九龄后人张彦充的墓表,说及张九龄后裔张之颐在宋代从故乡曲江迁到广州高第街,复迁到南海龙山乡。开平县的司徒氏族谱,也说及先人在宋代曾“居广州高第街”。新会、中山的《李氏族谱》,也说及南宋时先人“侨寓省城高第街”。

高第街在宋代已有的证据,还有明代著名文士黎贞所写的《李氏家谱序》。黎贞是新会人,生于元末,逝于明初,对同邑李氏的世系知之甚详。他在《李氏家谱序》中说及:“(李)侃、侚兄弟奉母褟氏,由南雄珠玑巷迁广郡之高第街”。从年龄上看,黎贞比周新、李孔修大得多,可知高第街得名决非因周新、李孔修,更与梁士诒风马牛不相及了。

从历史地理来看,高第街在宋代已有也是可信的。宋代,珠江北岸已南移到高第街稍南,当时的海山楼就在今高第街南面数十米的东横街附近。海山楼乃南宋羊城八景之一的“海山晓霁”一景,常有诗人墨客到此游览,官府也常在海山楼上与外国商船主饮宴,故这一带有豪门巨富陆续聚居。高门第宅成为此街特色,遂有“高第街”之名。

清代至民国期间的高第街,初以经营鞋帽布匹及“苏杭杂货”(后来称为“百货”)著称,随后经营成衣、文房四宝也有名店。清末高第街的唐装店是广州丝棉衣的生产销售中心之一。每年中秋节到春节,都是丝棉衣的销售旺季。随后洋服店也打入此街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从日本学习裁缝回来的潘礼、潘伯良两人,在高第街开设元发洋服店,专做西装,由于手工一流,深得有钱顾客欢心,遂有“洋服状元”之称。

民国时期,高第街内有文房四宝名店三多轩笺扇庄、丝绸布匹名店九同章,还有梁苏记洋遮(伞)、梁新记牙刷等名店。

三多轩笺扇庄始创于清代咸丰年间,原址在高第街221号(今高第街路56号)。创始人黄其佩,原经营染色纸张,后经营文房四宝(纸笔墨砚)等文具。传至其子黄润培时,增加精裱字画、介绍名家为顾客绘画撰文等业务,一时名驰远近。他还培养其子黄金海,拜名书画家为师,勤学苦练,终成书画名家。三多轩出售各种高质量文房四宝闻名全国,与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齐名,不少名人到来光顾。民国时高第街开马路,三多轩装修门面,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谭延闿亲为该店写招牌“三多轩笺扇”5个大字。新中国成立后,三多轩才迁到永汉路(今北京路)。

九同章绸缎布匹店迁入高第街经营后,首创布匹上柜、抽奖销售、广播招客、专人迎客、上街宣传等新招,一时哄动。

抗战时期,广州商业一片萧条,高第街的商业也陷于低谷。抗战胜利后稍有好转。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高第街内三多轩、九同章等名店纷纷合并迁址,街内商业区风光不再。直到改革开放后,高第街才声誉鹊起,竟成了国内闻名的商业街。

1980年10月,全国第一条个体户专业街——高第街工业品市场鸣锣开张,沉静已久的商业老街又重新热闹,并远超从前。街内的第一代档主,大部分是本街的居民。他们是街道为解决就业问题而组织摆摊的待业青年,也是改革开放后广州市的第一代个体户。他们用竹架、铁架,在街内搭起300多个简易的摊档,经营起时装、鞋帽、小百货。高第街的名字迅速响遍大江南北,把全国的服装贩子吸引过来,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港式服装、广式服装零售、批发、来料加工、代销的大本营,一时风头无两。终于档口增加至700多个,连数米宽的街心也开起了一排“车仔档”。1986年前后是高第街的黄金时代,一天客流量高达20万人次。“没到高第街就等于没到过广州”竟成一时之流行语。如今虽因防火等关系取消了街心车仔档,但高第街仍是商业旺地。

    来源:广东地名故事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