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眼中的“桃花源” 凤凰赠羽成就今日凤羽古镇

新浪旅游
凤羽,早在多年前,被我国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称为“桃花源”的好地方。凤羽,位于滇西大理州洱源县西南部。2001年4月,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12月,被列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凤羽,是《水经注》中记载的“叶榆县”所辖地。《明史地理志》记载:“洪武十五年三月置凤羽县,属邓川州。寻省入县,谨按氏先置凤羽县,段氏因之。”记载说明凤羽当地的居民主要源于阁逻凤时期,将洱海周围的白蛮首先向浪穹(今洱源)境内坝区迁移,直到大理国时期仍不断。说明凤羽是南诏、大理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随着历史的变迁,这里设区、乡、镇,今叫凤羽镇。
凤羽,对于它名字的来历,虽无确切的古籍史书可查,但在人们当中流传有这样的一则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对金凤凰飞临这里,看见像金盆一样闪亮的坝子,四野环山,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男耕女织甜甜的歌声中呈现出一派独有的风光,使这对凤凰动了恻隐之心,便在这里落脚,并把羽毛无偿地馈赠给当地居民们。人们就把这里叫凤羽,也叫凤羽坝。
也许是以凤凰取的名字,这里的一切都以带凤凰的名字命名。山,叫凤羽山、凤凰山、凤川山;河,叫凤羽河、凤山河、凤水河;村寨,也叫凤河村、起凤村、凤翔镇;有趣的是连路也叫凤翔路、凤凰路、凤中路;桥也叫凤辉桥、凤凰桥;学校也叫凤翔书院、凤翔小学、起凤小学;姑娘们取名都以带凤字或凰字的字,如:凤仙、凤花、凤英、凤美、凤桃、凤芝为美、为荣,就连男子也以取凤龙、凤辉、凤标、凤珊、凤池的带凤字的名字。女子穿衣打扮都要突出凤凰形象,头戴凤凰形状的帽子,穿凤凰形状衣服、鞋子。千百年来以凤凰音字取名,穿戴凤凰形状衣帽成了姑娘们的一种美德,也是衡量姑娘们美丽漂亮的一种标志之一。
如果你在初春时节来到这里,只见四野环山青枝绿叶,百花吐艳,蝶飞蜂舞,争相盛开的油菜花随着春风的脚步,送来阵阵沁入心脾的清香,那淙淙如曲的河水应和着一声声香甜、欢快的歌声,使整个坝子充满一派香甜的生机,无不给人诗情画意的美感。倘若你是在深秋时节步入这里,收入你眼里的又是另一番流油的田园上闪烁着金光迷人的谷穗,随着微风的吹拂,清新香甜的空气弥漫着整个坝子,给人金灿灿的收获,甜滋滋的喜悦,仿佛步入了传说中的“桃花源”。
凤羽,海拔二千一百多米,坝子里村落之间相隔只有二、三里,每座村寨里都有一条小溪,加上由西向东从鸟吊山上飞流淌下来的白石江和从南向北悠闲走过的凤羽河,形成了交叉的天然水利网,灌溉着五万多亩平整的梯田,即便碰上旱涝,油菜、稻谷同样可以获得丰收。因此,远近还流传“吃油要吃凤羽油,吃米要吃凤羽米”的俗话。特别是这里出产的糯米,不仅洁白发亮,而且粘合力强,且具有清香、味美的特点。据说在元朝时先人就用这种糯米配以发芽的大麦,加工制作出回味香甜可口,又具有止咳化痰功效的特产“凤羽小白糖”,曾行销到缅甸等国家。相传徐霞客老先生到凤羽游览时品食到这种小白糖,就赞口不绝,连声称之为奇食。
(图文来自苑绿的新浪博客)
凤羽,历史上就有尊师重教的美德,清雍正年间建有“凤翔书院”(今为凤翔小学),在清代时期这里出过四名进士、十一名举人,清代白族著名诗人赵辉壁就诞生在现今的凤羽镇凤羽街。1949年后,从这里走出了多名科学工作者、教授、摄影师、留洋博士、学者,他们当中有我党早期的革命家施介、著名学者张文勋、杨亮才,有两届自治州文联主席、副主席,12名全国、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学党委书记,教育局副局长等等,每年有一批学子从这里走进高等学堂和海外学校。在生活中当地群众还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间乡戏“板凳戏”和音乐“吹吹腔”、舞蹈“耍鹤舞”,有人戏言说这是凤羽人沾了凤凰的光,才有此独一无二的文化艺术。
凤羽,还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历史上从滇西北至滇西南进入缅甸邻邦的悠悠古道经过凤羽,许多人家以开马店、赶马为生,至今在凤羽街上还有马帮落脚的客栈,铺面,山上还残存有马帮行走的当地群众叫“满韬”的马路。这里还有古建筑帝释、三教宫寺庙群,建于晋天年间(公元936年)的古老的镇蝗塔等历史文物古迹。并有“镇水塔”、“文笔塔”、“留佛双塔”、“诸宝塔”、“镇风塔”等6座古塔,有始建于唐、明、清时代的“文庙”、“武庙”、“鹤林寺”、“灵鹫寺”,佛、道、儒同殿的“三教宫”、“积庆寺”、“本主庙”、“玉皇阁”、“魁星阁”等6座古塔、12座主要寺庙和一个元明时期的火葬墓群。
凤羽街上古时用青石板铺就的古驿道保存完整。星罗棋布的村中三方一照壁、四合院的白族民居建筑,整体风貌简洁朴实,村中那青石板巷道,清澈的流水,街头巷尾的民居古建筑、古塔等都形成了凤羽古镇的独特风貌,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众多的自然景区分布面积大,景观多样。
在坝子西边的罗坪山上,每年秋季,当天上无月,云雾弥漫山岗的时候,人们点燃火把。霎时火光在云雾中发出五光十色的异彩,随着一阵阵“呼呼”的响声,各种鸟雀就像箭一般往火上扑来,或纷纷在火把四周降落,或围着火把飞来飞去,展现出一个神奇独特、百鸟相会,人鸟同嬉戏的世界。这就是鸟类迁徙创造的奇迹,它不仅为凤羽增添美丽、神奇,还为大理地区美丽而又迷人的风、花、雪、月等景致增添了又一个令人神往的景致。这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并非今日始现,早在古代就被郦道元老先生在他的名著《水经注》里记载下来:“……有叶榆县,县西北八十里有吊鸟山,众鸟千百为群共会,鸣呼啁哳。每岁七八月至,十六七日则止,一岁六至,雉雀来吊,夜燃火伺取之。其无嗉不食,似特悲者,以为义鸟,则不取也。俗言凤凰死于此山,故众鸟集吊,因名吊鸟……”
(图文来自苑绿的新浪博客)
据科学工作者考查证明,鸟吊山的鸟类明确已知的就有143种,属十二个科目,二十四科,有四十多种是中日候鸟保护协会规定保护的鸟类,它具有较高的生态研究及科学研究价值,从古至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海内外游人和科学工作者来旅游、考察。在坝子东南角有一个胜地,名叫“清源洞”,洞无仙境,却有“石田、石树、石兽、石山、石窟、石人”等奇观。丰富、奇丽、多彩的钟乳石组成的景致表现出各种令人遐想的画面,以致古往今来前来游览的人络绎不绝,由于奇形怪状的石头深藏洞内,故而游人叫它“洞中石林”或“地下石林”。当年徐霞客在当地尹土司相陪下游览了这一胜景,写下了热情洋溢的《游清源洞》一文。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这天是清源洞会,如果你是这天来到这里游览,不仅可以观赏这一名胜景致,还可以饱览到如诗如画、五彩缤纷的民族风情。
凤羽历史
西汉以前,凤羽坝还是高山湖泊的洪荒年代,湖西的水滨就有罗武人居住,过着渔猎为主的生活。后至汉前,楚将“庄乔开滇”率兵数万入滇,原居住在西北高原的氏羌族群,有部份随之落居,在滇海区域,并形成许多部落。经凤羽不再翻山入大理而滞留下来,定居湖东与湖西罗武人遥遥相对,面水而居,后来逐步强大,打败罗武人,占领湖西。至唐代,由于地质发生变化,湖的东北岸出现裂口,湖水排干,形成平坦的凤羽坝,并形成一定规模的村落,后随着外地居民不断迁入定居,规模不断扩大。南诏时凤羽属邓川洲,到南诏晚期设凤羽县,大理国时设凤羽郡,明洪年间归并浪穹县后设凤羽巡检司,民国时设凤羽乡归洱源县,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11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设凤羽乡,1958年后先后改为凤羽公社,凤羽区等,1987年设为凤羽乡,2000年9月撤乡设镇。
凤羽景观
凤羽八景——清源洞、鸟吊山、二叠飞泉、天镜池、道人石、帝释山古建筑群、鹤林海眼、十分水
凤羽建筑
在凤羽,最值得称道的是凤羽白族民居,尤以大理州第二大集镇,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凤羽古镇最具代表性。该镇南北长1800米,东西宽800米,有众多文庙、村口大照壁、古槐等,主街与巷道纵横交错,灰瓦白墙的居民与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美丽画面。现有近千院民居保存完整,在国内外十分罕见。其建筑艺术之高,年代之悠久,规模之宏大,布局之精巧,保存之完整,令人叹为观止。
凤羽的集市
每星期二是凤羽的街天,届时,人流从四面八方涌来,往日清寂的小镇一时间人声鼎沸。凤羽的街天在周围非常有名,不仅因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规模也是洱源的乡镇中最大的。在集镇上,五金百货、床上用品、衣裤鞋袜、花鸟鱼虫、瓜果蔬菜应有尽有,若论品种的齐全,并不亚于城市中的大商场。被城市文明进程早已淘汰的马掌、铁锅、火钳、煤油灯等等乡村人生活的便利品这里都有,在城市人的眼里有如文物一般真实可爱。凤羽人自古是做生意的能手,通用的生意经就是诚实守信、货真价实,固而许多当地的特产,如菜油、小白糖、茶叶等,不仅受本地人的欢迎,还大量销往滇西各地。
(以上信息来自百度搜索引擎/图:苑绿的新浪博客)
地址:位于云南大理洱海的北部,苍山十九峰最北峰弄云峰北麓
交通:洱源到凤羽15公里,县客运站门口有面包车和中巴车前往,时间不定,人满即走。
住宿:食宿可到新建旅社解决,10元/人,条件普通。新潮饭馆,楼下是餐厅,饭菜比较可口,价格便宜,楼上可住宿,10-15元/人。
美食
凤羽不只是风光好,历史悠久,出人才,还有名食特产,游毕你一定要品尝一下酸肝和糯米血肠,因为那是凤羽的名食,相传当年徐霞客到此一游时品尝到这特产时就赞不绝口,在别的地方还吃不到。
酸肝
以猪肝为主料,配上杨梅水、草果、花椒、茴香粉、精盐、油辣椒等十多种加工好的佐料,用一节空心管插入肝管,不过插入时千万莫把肝插破,否则几种佐料就无法灌入,而且肝也就吹不泡,要一边吹气一边用手轻轻拍打猪肝,将肝吹泡,然后把那十多种调拌好的佐料灌入,再用线把肝管扎紧,挂置在背阴处晾干、风干。虽然加工方法简单,但要有一定的技能和耐心。食用时,放入锅内炖或煮熟,切成片即可。
糯米血肠
每年春节前,这里的白族群众家家户户要宰杀年猪,他们就用糯米饭、猪血和草果、花椒、八角等佐料相拌灌入猪大肠内,然后高挂晾干。品尝时先把糯米血肠放在甑子内蒸熟切片,风味独特。
特产:乳扇、雕梅、酥油、炖梅
(以上信息来自百度搜索引擎/图:苑绿的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