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港口镇:老码头的旧时光(组图)

金羊网-新快报
“港口镇,曾经是中山通往广州的重要港口,自清朝末年建墟得名。虽流年吹毁容颜,但老街风貌至今犹存,尤其沿河独具一格的老建筑,仍在岁月中保留着“岭南吊脚楼”的韵味,老码头依然仿佛是镶嵌在河岸的不眠之珠,曾经的兴盛与衰败演变尽收眼底。”
1
昔日港口古韵
港口镇位于中山市东部,境内河涌密布,水道纵横,商铺民居均分布于一河两岸,水上船只穿梭交织,水上交通非常便利。在清末年间港口发展成墟,是当时中山石岐至广州必经的重要港口和驿站,故名港口。
提起港口,在许多中山老人的记忆里,都会有一段乘搭“花尾渡”的回忆。据港口土生土长的老人杨老师讲述,清宣统三年(1911年),在中山境内的河道上出现用火轮船拖渡的驳船,主要从石岐通往广州、肇庆、江门等地。而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渡船中,最为雄伟的要数“花尾渡”。该船高三层半,以进口坤甸木制造,船头挂有一平方米左右的“虎头牌”,上绘貔貅,威风凛凛。而船尾因两舷绘有彩色图案而得名。当船在河面上行驶时,远远望去,犹如“水上宫殿”,是当时珠江下游的独特一景。从石岐到省城广州,人们只需在船上舒舒服服地睡上一个晚上,第二天便到了广州的天字码头,弥补了当时中山至广州没有公路的缺憾。
由于港口位于岐江河边,故当时从中山石岐至广州就必需途经港口。“花尾渡”每每停泊在港口接送乘客时,人来人往的港口码头顿时热闹起来,除了匆匆上落的乘客外,还吸引了河堤两岸众多顽皮的小孩们前来,在“花尾渡”船边追逐戏水。在欢声笑语中,“花尾渡”鸣笛徐徐起航,承载了无数中山人的离愁别绪或殷切期待,渐渐地驶向远方。
2
今日河堤新貌
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许多古镇都已经不知不觉间在我们的眼前渐行渐远,甚至在视野中消失了。听港口老人讲述,解放初,港口只有群众村、民主村和西街村三条村,现今的港口居委会原是群众村下辖的地方。而居委会门前这条被人们称为“港口沥”的河堤,则是当年港口码头所在地。
初秋的清晨,柔和的阳光洒在河堤两岸。记者沿港口沥长堤南往北走,岸边绿树成荫,鸟语不断。而河堤对岸的西街,一间间临水而建的“吊脚楼”上,残旧的招牌依可稀见,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这里曾经以繁华码头的身份,承载着无数的乡愁离别,而现在,昔日的船只不再泊岸于此,波光粼粼的河面只留下一两只孤寂的木船相依相伴。伴随着微凉的轻风,河上偶有渔舟往来穿梭,吱吱呀呀的摇橹声,不经意间总令人勾起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与向往。置身其间,虽然没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不过眼前亲切的美景更令人有种远离尘世的感觉。
由于现时河边已建起了桥梁,昔日的旧码头不知位于何处,沿路记者问了好几个当地老人才清楚具体的位置。在当地老人杨老师的带引下,记者在港口沥的河边依稀看见一级级石阶,断了的石柱。据说,以前这条河的河面较宽,船只要停靠的时候,就从侧边慢慢地靠过来,再用撑竿点住码头,预防力量太大撞坏了船只。当年整条河上还没有桥,从港口沥的东街过西街或其他地方,大多要坐船,所以除了货运的码头外,大部分为客运码头。岸边的商埠码头熙熙攘攘非常繁华、热闹。
3
百年老榕树“天后宫”
在港口沥的岸边还长着两棵古榕,树龄已逾百年,枝干屈曲遒劲,两人方可环抱。近百年来,它们默默地注视着港口沥的变迁,陪伴港口以及港口人成长。在当地村民心中,这两棵古榕犹如神明显灵般神圣不可侵犯。每当黄昏时分,不少洗脚上田的老港口都爱坐在古榕树下,或闲拉家常,或眺望河堤美景,或追忆过往,或感叹岁月。而这两棵苍翠的古榕却静静地守在河堤上,为过路的村民遮风挡雨。好在古树下还有摆渡船经年累月的摇橹声与它相依相伴,形成一幅流水人家的淡淡水墨图。
说起这两棵树的历史,村里的老人顾爷爷拍着粗壮的树干笑道:“这两棵树还是村里小孩子的成长乐园。古榕粗壮的树枝向河边延伸,而村里的小孩子总爱脱光衣服,爬到树枝上比赛‘跳水’,尤其是夏天傍晚,村里男女老少都来这里洗澡、乘凉,非常热闹。”不过近年来,其中一棵榕树内部已经腐烂,整棵树从树干的腐烂处裂开,恐怕就快要枯死。
经过古榕树,走到港口沥长堤的尽头便来到港口的“天后宫”。天后宫始建于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1999年重新迁建。在“天后宫”正门,有一块花岗岩石碑,横刻着三个金色的楷书大字“天后宫”,在碑的右边写着“辛亥年冬”。据那里的管理人员介绍,“文革”时,这块三米长的石碑被用来放在田边的小溪上当桥梁,后来就沉到了1.5米的水下,修建宫庙时,请了几个人才把它捞上来的。还有两块石刻都放在宫门的旁边,分别为“修建碑记”和“甲申碑记”,内文均为捐款名单,可惜已经残缺。据说,这些石碑都是出自清朝。其中,捐款名单的两块石刻曾被一村民拿来当刀架,重修时才捐出来的,因而上面的字迹被磨损掉。
4
民风淳朴老街美
从“天后宫”出来,还可以到港口沥周边的村里逛一逛。从港口居委会的老街走进去,窄窄的街道,不乏繁华,人来人往中又不缺小镇的淳朴民风。年老的店主虽然互不相识,但对于你的到来也颇为热情。若走累了,还以找一家老制船厂,坐在小板凳上,看着店主手拿木刨在熟练地制船,在“咚咚”声中娓娓地诉说曾经的辉煌。
沿着老街前走,有居民在自己的屋前晒着鱼干。村里的老人顾爷爷指着那些鱼干,满怀感触地告诉记者,解放前,港口人生活很艰苦,家家户户基本上没有隔夜粮,即使是大年夜,也拿不出好处吃的东西来。后来,有人把在河里打多了的鱼腊好存放起来,每到过年的时候,就把这坛鱼酱拿出来全家分享,让穷惯了的一家人欢欢喜喜地过个新年。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了千百倍,过去那种艰苦的岁月,年轻的一辈忘了,可老的一代却念念难忘。何况现在自己年纪大了,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很容易忘记,不过,年轻时的记忆,却从来没有褪色,就好像这条老街,尽管己是沧海桑田,没有了当年的热闹。但过去的记忆,却依然历历在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