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千年西递古村:桃源深处有人家

新浪旅游
要了解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就到北京故宫去;要了解中国古代民间建筑,就到黟县西递来。
五年前,我跟随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的学生初到西递,便被这里的庞大的古村落所吸引。或许,我的老房子情节也就是从这时候萌芽的。
五年后,当我再次来到西递,一切恍如昨日。也许是同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宏村相对来说名气要比西递大一些,这里的游人依旧不多。房子还是那些房子,巷子还是那些巷子。随便走进一家民居,纯朴的主人都会非常友好地任由你拍照。
西递村位于安徽省南部,距离黟县城东九公里,北枕黄山,南眺白岳,东邻古歙,西通九华山、太平湖,距黄山风景区38公里,离宏村、南屏、屏山仅十几公里。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中,西递与宏村同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走进西递,就好像走进了一座古民居建筑艺术博物馆。她既有古徽州精湛的“三雕”建筑艺术,又有浓郁内涵的人文景观,从而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徽州地域文化的显著持征。
图文来源:新浪博主 泡鱼儿
西递村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
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
据史料记载,西递原名西川,又称西溪,取村中三条溪水东向西流之意,后因村之三华里处为徽州府西古驿过道,设有“铺递所”而改称西递;村中村民大多姓胡,远祖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904年,唐昭宗李晔因朱温叛乱被杀,只剩下幼子由义祖胡三公逃往徽州,取名胡昌翼,直到他考取后唐明经科进士,才告知身世。
其第五代孙子胡仕良,因公赴金陵,途经西递铺,发现这块山形水势呈舟船形的风水宝地,于公元1047年举家迁来西递居住,从此代代繁衍生息下来,迄今胡氏儿孙已传至三十六代,故历史上有“真李假胡”之说和“明经胡氏”之称。
到了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
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至今仍然保留着明清古民居300余幢,其中保存古朴完整的还有124幢,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走进西递,首先进入眼帘的是矗立在村头的明万历六年胡文光刺史牌楼。牌楼全用本地黑色黟县青建成,雕琢精绝,巍峨高耸,为我国石坊建筑中之瑰宝。
漫步村中,随处可见那粉墙青瓦,鳞次栉比,青石铺路,巷贯街连,镶嵌漏窗,镂空门罩和那层层叠叠的飞檐翘角,突兀多资的马头墙。民宅厅堂雕梁画栋,描金飞彩,拦板斗拱,窗扇、菱花门全是精美细做的木雕佳品。
天花板上饰有绚丽的彩绘,厢房板壁配有典雅的书画。厅堂挂有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古楹联,不仅予人以美学之享受且晓人以处世哲理。还有那具有徽派特色的前庭后院。全都缀以花坛水池,隔以低墙漏窗,饰以砖石雕刻,植以花木盆景。
走进西递,我们仿佛找到了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的衔接点。走进西递,仿佛进入了时间隧道,又回到了那遥远的时代。
胡文光刺史牌楼。胡文光,西递村人,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中举,担任过万载县的县令,筑城墙,修学校,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后经巡抚推荐,担任了胶州刺史兼理海运。以后官升至荆州王府长史。
明荆州王又授胡文光以奉直大夫、超列大夫的头衔。胡文光刺史坊与徽州各地的牌坊式样不同,如歙县的牌坊大都是四根大柱直冲云霄,叫“冲天柱式”;而眼前的这座牌坊有5个层次分明的楼阁,叫“楼阁式”,所以准确些该称之牌楼。它高12.3米,宽9.95米,石雕古朴精湛,造型富丽堂皇。
正楼匾的上方雕的是“恩荣”二字,花板上雕有鹿、鹤、虎、豹等,两旁盘有浮雕的双龙,正楼东西两面刻有“登嘉靖已卯科朝列大夫胡文光”和“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胡文光”字样。双龙图下是文官和武将,喻为安邦定国。
下面有人物像8个,便是通常所说的八仙。最下边的正楼所刻图案叫“五狮戏球”,东西边是“麒麟吐书”。石柱两侧是栩栩如生的狮子,这两头狮子前爪朝下倒伏着,爪下有只小狮子,既精致又增加了牌坊的稳定性。
徽州,古为新安郡,素有“无徽不成商”、“无商不成镇”、“文献之帮”、“商贾之乡”的美称。西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奠基于北宋皇祐年间(公元1047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公元1450年左右),鼎盛于清初雍乾年代(公元1724-1795年)。
清初雍正、乾隆时期,西递之所以繁荣昌盛、飞黄腾达,据老一辈人说,不外乎三点原因:一是“东水西流,吃穿不愁”,“船形西递,大吉大利”的优越地理环境和风水宝地;二是近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深厚的缘故,成为了西递村“以商从文,以文入仕,以仕入官,以官保商”的第一道敲门砖;三是“亦儒亦商,亦商亦儒”这个徽商特色,既促使了西递成为了文风昌盛之地,又对商业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山多地少,地处“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使得西递村民不得不远离他乡“求食于四方”。
题额楣刻是民间饱学之士,有生以学对人生的见解和追求。西递古民居的门罩上方或庭院墙壁上大多嵌刻了门眉题额。寥寥数字,诗画情意,独具特色,道出了主人高尚的雅致情趣和宏远的人生志向。浏览其间,细细揣摩,既能品赏到千姿百态的秀美书法又能体味出含义隽永的感受。
“以商从文,以文入仕,以仕入官,以官保商”的途径,使西递胡氏家族的人口迅速增长和财富的急剧增加,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胡氏祖先把赚来的钱主要用来兴文重教,乐善好施和置田做房,颐养晚年上。
西递村祠堂林立,宛如一个“祠堂世界”的村落。“追远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这是明清时期在一府六色的古徽州流传甚广的民间谚语。明代中叶以后,西递明经胡氏大兴土本,接二连三破土建祠。
据考,胡氏祠堂有宗祠(也称总祠)、总支祠、分支祠、和家祠(又叫己祠)之分。宗祠称“本始堂”,又叫“明经祠”,座落在村口“胡文光牌楼”对面;总支祠是村中心的“敬爱堂”和直街上的“常春堂”。分支祠很多,有仁让堂、璇元堂等二十余幢。
胡氏家族自十二世祖愚四公开始结束了一代独子单传的局面,到了十六代就出现了“九房头”(即九个儿子)、“大、小四家”(即叔侄各生了四个儿子)。
各支系,每房头划地而居,独立成群,环连成片,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的典型封建族长制的古村落。它以儒家的仁义廉耻、忠孝节义等伦理文化来教育和规范自己的儿孙,立下了“胡氏族规”和“祖宗家训”,表现出强烈的宗法文化。
西递呈舟船的形状,鳞次栉比的徽派民居,犹如一条大船的一间间船舱。走进这个古老村庄,仿佛进入了时间隧道,又回到了那遥远的明清时代。
图文来源:新浪博主 泡鱼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