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铛铛车上“轻旅行” 寻找城市的老味道

金羊网-羊城晚报

关注

城市有轨电车又被形象地称作“铛铛车”、“叮叮车”,因为极具复古的风貌,并且通常见证着所在城市一段特殊的历史,往往成为当地人的某种怀旧情结,也成为最值得游客体验的城市交通工具。

或许还没人帮你细数过,在中国,真正仍有铛铛车在承担交通运行任务的城市只有三个,它们是香港大连长春

一个是中西合璧的国际大都市,两个远在东北。个人认为,这是一组耐人寻味的组合。

古朴的有轨电车在大连的霓虹灯影中穿梭 新华社记者摄

有轨电车在20世纪初的欧洲、美洲、大洋洲亚洲的一些城市曾经风行一时。随着私家车、公共汽车及其他路面交通工具的普及,不少有轨电车系统于20世纪中叶陆续拆卸。如今在瑞士德国波兰奥地利荷兰日本及东欧等国,有轨电车网络仍很健全,或被继续现代化。我国的有轨电车大部分于上世纪70年代退出大众视野,在有轨电车幸存下来的城市里,“叮叮咣咣”的声音也就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绝唱,它们用平价的姿态(票价至今仍维持在1元-2元)、便民的线路,在不断涌现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中悠然扮演着“遗老”的角色。晃晃悠悠,自有一番姿态。

除了足够环保,作为交通工具的铛铛车在很多方面比不过地铁、轻轨等现代化的交通媒介,然而正是这一“鸡肋”却成为所在城市的一张旅游王牌。尤其是在香港,乘坐铛铛车感受市井风貌是老广们多年来知晓的“常识”。在另外两座北方城市,铛铛车也各自承担着特殊的旅游功能。

“这样老式的铁轨、老式的车,经受住岁月的淘洗被保留下来还能乘坐,很有意思。”很多游客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搭乘铛铛车,进行一次特别的“轻旅行”。

大连是内地唯一从未中断过铛铛车运行的城市 张朋/CFP

第1站

大连——内地唯一的“铛铛车之星”

作为欧洲工业文明的产物,有轨电车最早于1879年出现在德国柏林举办的工业展览会上。1897年,世界上第一辆有轨电车才在罗马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从1899年开始,我国最早一批铛铛车先后在北京、香港、抚顺、天津上海等城市运营。然而在大多数城市,铛铛车的命运多舛,有的很快就停运,更多的是连线路都已拆除殆尽。一百多年来,能够连贯运行至今并保持较高利用率的,除了香港就只有大连。

铛铛车历史:女司机驾驶的“美国大木笼子”

大连从前的铛铛车上清一色是女司机,直到2008年才开始加入部分男司机。就像女骑警一样,女铛铛车司机也是大连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一种特色。

铛铛车在大连的历史冗长——1899年大连开埠建市,而铛铛车最早在1909年就开始运行。由于车体由美国布列斯顿制造,且拥有木制复车台,当时的铛铛车被大连人趣称为“美国大木笼子”。

1946年,大连市政府从日本人手中接管了“大连都市交通株式会社”,更名为“大连市交通公司”,随后几年相继修复了11条铛铛车运行线路。经多次调整,最终保留了201路、202路两条。

冬季,大连市民在雪中等候202路铛铛车 新华社发(吕文正 摄) 冬季,大连市民在雪中等候202路铛铛车 新华社发(吕文正 摄)

线路综览:

201路由海之韵公园始发,沿鲁迅路、世纪街、长江路至终点兴工街,途经二七广场、三八广场、民主广场、大连火车站、北岗桥(大连汽车总站)、五一广场等地。

202路由小平岛前始发,沿黄浦路、中山路、西安路至终点兴工街,途经七贤岭、高新园区、海事大学、黑石礁、化物所、星海广场、和平广场、解放广场、西安路商业圈等地。

票价:

201路以位于线路中部的大连火车站车站为分段点,段内票价1元,跨段票价2元;202路全程单一票制1元。

沿途风景:

被公认为最能代表大连铛铛车线路历史风貌的,是201路有轨电车的“东关街-市场街-北京街”这一段。

乘上古董似的201路铛铛车从大连火车站出发,下一站便是东关街,被誉为“古老的1公里”的线路在眼前徐徐展开。沿路可见到有着老式风格的成片的东北瓦房,而铛铛车距离民房最近时只有两米。车行到此,司机会将时速降到10公里左右,于是,慢悠悠、咣当咣当的行进,就像是坐上了逆行的时光列车,不是地铁、轻轨这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所能给予的悠然感受。

经典景点:

●星海广场

大连的广场多达80多个,是城市必游的景观,而最具代表性的星海广场位于南部海滨风景区,总占地面积110万平方米,为亚洲最大的城市广场。高达19.97米的汉白玉华表、大型音乐喷泉是游客喜爱的拍照布景。

●黑石礁

黑石礁是距大连市中心最近的地质景点,形成于10亿年前,著名的岩溶景观遍布于岬湾中。大连自然博物馆建于黑石礁海滨内,是感受海岸风情和大自然的所在。

第2站

香港——最大的双层铛铛车车队

铛铛车自1904年正式在港岛投入使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铛铛车是港岛北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还是许多外来旅客必游的著名“景点”。目前,香港电车公司是全球现存最大的双层电车车队,拥有163辆载客电车。

铛铛车历史:变与不变的“博弈”

香港的铛铛车于1904年投入服务,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交通工具之一,全年无休地在铁轨上默默见证着香港城的变迁。

香港的铛铛车有很多独一无二的特色,譬如下车时付费、双层的设计,以及车身上千车千面、几乎每辆都不同的商业广告。

香港铛铛车的特色车身广告是一景  新华社记者 黄晓勇 摄

实际上,香港的铛铛车可以说是创新的典范。早期的铛铛车为单层式设计,首辆双层电车在1912年才面世,且当时的上层是无盖的,下雨天极为不便,后来增设了帆布帐篷,并一步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模样。

上世纪40年代日军占领香港,其时香港仅剩12辆铛铛车维持每日运作。上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的增长,香港电车的全车身广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独特一景。至今天,香港的铛铛车总共保留了六条主要线路,所行线路既穿越市井的住宅区,也经过喧嚣繁华的市中心。对游客来说,乘坐铛铛车的过程俨然如同参与到一道从传统到现代的流动风景中,使人目不暇接。

一辆铛铛车停靠在港岛西终点站 新华社记者 黄晓勇 摄

而尽管靓丽的车身广告把铛铛车装扮得“花枝招展”,每辆车的车厢内却仍保持着多年不变的格局,楼梯、座位甚至把手都跟从前一样,虽有了岁月的痕迹,却光洁如初,老香港人甚至闭着眼睛也能够摸到熟悉的座位入座。

线路综览:

香港的铛铛车主要有六条线路,分别是:筲箕湾-上环(西港城)、筲箕湾-跑马地、北角-石塘咀、铜锣湾-石塘咀、跑马地-坚尼地城、筲箕湾-坚尼地城。线路全长13公里,每天早上6时至深夜12时不停往来。

由于每一站的距离都很近,开得也很慢,因而可当作观光车来乘。

票价:

成人单程车资为港币2.3元,小童及长者分别为1.2元及1元。

香港铛铛车上,一名外国小女孩在瞭望街景 陆平/CFP

沿途风景:

一百多年来,极具怀旧韵味的铛铛车一直是香港市区观光的绝佳交通工具。坐在上层靠窗的位置一路前行,可欣赏到香港多姿多彩的城市景观,沿途会经过五光十色的西区、湾仔、铜锣湾及北角地区,充满本土特色的景观、令人垂涎的港式美食和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都能在此体会得到,在购物季,坚尼地城、铜锣湾、中环等地到处人潮涌动,古老的铛铛车则用固定的速度穿行其间,此时的乘客,堪称是在零距离接触真正的香港。

香港饮食界名人欧阳应霁特别走遍铛铛车车站附近的大街小巷,发掘了上百家餐馆及景点,按此制作出的“香港电车地图”可以为你提供详实的参考。

经典景点:

从西环、上环到中环,途经湾仔、跑马地马场(快活谷)、铜锣湾,再逛逛炮台山、北角、太古城、西湾河,最后到达筲箕湾,几乎港岛北部著名的地区和景点都可以在铛铛车上一一游览。

第3站

长春——孤独的“一枝花”

长春如今仅存的54路铛铛车,曾经在一些电视剧中反复出现。相比香港和大连,唯一仅有的线路似乎显得有些孤独,但这并不妨碍长春人对54路的怀恋之情。

和香港、大连比起来,长春的铛铛车在冬季带来截然不同的体验———白雪皑皑的某天,当披上一层厚厚白衣的铛铛车从远处“叮叮咣咣”地驶近,顶着雪天一色、枝丫萧条的北方冬景,那种古旧的情怀连外地人都会深受感染。

长春唯一仅存的54路有轨电车  王凤娜/CFP

铛铛车历史:从辉煌到孤独的“活文物”

长春的铛铛车最早在1941年开始运营,由当时的新京交通株式会社投资,当时修建的两条线路全长13.3公里,所用的电车是东京淘汰的旧车。

1945年,在国民党统治的两年时间里,长春的铛铛车停运,直到1948年才重新成为市区交通工具。1960年是铛铛车在长春公交史上的辉煌时期,当时共计有线路6条,总长52公里。其后,铛铛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今仅存的一条54路成为市民重点保护的交通工具及“活文物”。

线路综览:

54路有轨电车的运营区间从西安大路到红旗街,运营里程7.6公里,途经农丰市场、绿园、西交路、省肝病医院、电车公司、南阳路、创业大街、迎春路、宽平大桥、宽平大路、吉航酒店、湖西路、长影、红旗街。

票价:

全程1元

沿途风景:

铛铛车在长春更多的功能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不过并不妨碍外地游客搭乘它体验一段特殊风光,最笨的办法是前往起点站搭乘铛铛车,中途在靠近目的景点的地方下车再转车。尽管这样的搭乘有点“折腾”,可是值得一试。

如坐铛铛车到宽平大路下车可以换乘267路车到般若寺游览;到工农大路下车再坐264路,可到伪满皇宫博物院。

54路铛铛车,长春孤独的“一枝花”   樊甲山/CFP

经典景点:

●长影世纪城

长春以电影城闻名,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长影世纪城不容错过,这里是我国首家电影制片工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电影主题公园,特效电影是特色旅游项目。

●南湖公园

总面积222万多平方米的南湖公园为全国第二大园,仅次于颐和园。园内仅湖面面积就达92公顷,湖水清澈,岸柳垂青,景色胜似江南。

●净月潭

净月潭距长春市区中心12公里,景区面积83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林场,以水景为主,山村衬托,夏季为避暑良地。

“铛铛车”重现北京前门大街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同场加映

北京———20元的“流动收费景点”

1924年,作为当时北京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的铛铛车首次出现在前门大街,并于1966年退出历史舞台。2009年元旦,北京前门大街上的“铛铛车”重新开放并正式迎客,车站就位于新修复的前门五牌楼下,单程走完840米的前门大街需10分钟,不过单程票价高达20元,堪称“流动的收费景点”。(文/羊城晚报记者 刘星彤)

相关阅读:

清凉一夏 国内人少避暑地推荐(组图)

梦中的香格里拉 国内鲜为人知的新秀景区

伤不起 盘点国内门票两百以上的景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