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广州疍民部落 复活水乡记忆

南方都市报
入夜,北江河口镇的水道湾里,闪闪渔火明灭可见。远远望去,人影婆娑,让人感到那里的重重心事。遥望这片广东珠江三角洲最后的疍民部落,久久不语。眼前的疍民曾经作为一个几百万人丁的庞大水族,在城市繁华进展中却日薄西山,行将消亡。
广州珠江曾停靠大量疍家船
珠三角的疍民曾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特殊群体,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广州与中山的疍民部落群是最具代表性的,他们地无一分上无片瓦,四处漂泊,祖祖辈辈以船为家、打鱼为生。
我们从一些历史图片中可以看到,上世纪30年代以前,广州的珠江河面,从大沙头到沙面这一带,近一半都停靠着疍民的连家船,直到建国后才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逐步上岸居住,但仍然有不少疍民居住在珠江河面。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发二沙岛,作为珠江原地居民的疍民被迫迁出,今天广州的珠江两岸再也看不到疍家船,连片的引人注目的高层建筑向人们宣示,这是一个非富则贵的区域。
珠三角疍家聚集地现集中于三水
中山也是如此。日子流逝中,疍民随潮而溯,慢慢地只有在三水一带还能看到聚居水上的疍民。沿着水道走遍番禺、顺德、中山、台山、阳江、珠海、深圳、广州考察,最后几乎可以断定,珠三角最后的疍家部落群,就在三水的河口镇、乐平镇、芦苞镇与大塘镇这四个地方。他们除了聚居的河道不同外,生活上看不出有多少不同的地方,如同一个模子刻印出来的一样。
三江汇流水质良好适合安居乐业
为什么三水这里还能找到疍民的聚居群?这还是有赖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珠江水系的三条大江西江、北江、绥江在三水思贤滘天然水道汇合,珠江三角洲最早形成冲积平原的地方,就是这一带,珠三角洲起源可谓从三水这里开始。
目前而言,珠三角地区也就剩下北江这一带水质尚可,疍民离不开水,他们祖祖辈辈以船为家,打鱼为生,依傍市镇而生存。而三水这一代,自古就是珠三角疍民聚集的区域之一。三水“水”资源十分丰富,三江汇流环三水,水质较清,河鲜在此也比较丰富,北江及其支流、西南涌、芦苞涌、左岸涌等都是波平浪静的小河湾,除了上岸谋生之外,这里适合疍民在此安居乐业。
追根溯源
汉初闽越消亡的遗民为疍民祖先
疍民,又称“水上居民”,旧社会又有疍家、蛋家、蜑等称呼。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三里记载:“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蛋也……。”疍民又曰“蜑民”。“蜑”,古音延,今读“但”,“蜑有三,一为鱼蜑,善举网垂纶;二为蚝蜑,善没海取蚝;三为木蜑,善伐山取木。”疍家后来又有称“艇家”的。他们自认为是汉族。
一天是水上,一世都是,那是脱不了的关系,这就是疍民。他们从何而来?这是一个连他们自己都无法说清楚的问题。早期疍民“不谙文字,不记岁年”,鲜有内部流传的书面记录,他们只知道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而外界史料也大多三言两语,语焉不详,其起源迄今学界仍是众说纷纭,各种零散的说法莫衷一是。
现在学术界比较多的说法是,珠三角的疍族主群体源头是汉初闽越消亡后流落山海的遗民,这些居水的古越遗民过着侣鱼虾、仗舟楫的生活,与畲同源。
被排斥出陆地的难民加入疍族
后来还有各种其他的历史原因导致这个族群不断的被扩大,这些后来加入群体的来历就更难以确证,但不乏种种离奇传说。
有人认为,其中不少是起义失败避难的人,因犯了事无处为生,索性隐姓埋名,逃入江海避难,过起水上生活,颇有点落草为寇的意味。如东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卢循顺海南下广东沿海一带,失败后部下四散,有一部分乘船漂泊成为水上人家,从事打渔、摆渡等职业。
无论是孙恩、东晋卢循农民起义残部的说法,还是南逃色目人、陈友谅残部成为疍民等传说,这些在各个朝代受官府迫害的的政治难民的陆续加入,使得疍族这个群体更趋向是一个历史多元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群被排斥出陆地的难民。
直至解放前疍民仍备受歧视
一个可供佐证的事例是,从明朝开始,疍民便不被允许与岸上的居民通婚,不许从事农耕生产,同时还被官府课以重税。那时候的疍民,连三六九等人中的第九等人都不如,不许识字读书,更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处于社会底层的疍民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被生生割断。或许因他们来历不明,或许因他们风俗不一样,不讲究礼俗,或许因他们是反抗者的后代,或因他们贫穷,虽然清朝雍正年间有颁布体恤疍民、准许其上岸的政策,虽然民国期间颁布不少不准歧视疍民的文件,但直至解放前疍民仍是倍受歧视,甚至被当作“贱民”对待。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不准上岸定居,不许与陆上人通婚,不许入学读书。有的虽准许上陆定居,也只能于江边荒芜地带搭棚暂且栖身,俗称“疍家棚”。以前他们是从陆上迁徙到水中,如今又从水中迁徙到陆上,以前是形成疍民部落,而今却在逐渐消亡。
美食推荐:
吃河鲜有讲究:春边秋鲤夏三黎
看渔家风情,当然还是要在当地品尝一下河鲜的味道。三水河鲜很是有名,民间更有“春边秋鲤夏三黎”之说法。三水河鲜烹法虽不花哨,对于城里人来说,风味清新这一点已经很足够。现在很多人专程开车从珠海、中山、香港等地赶过来品尝三水河鲜。
芦江海鲜舫:在芦苞镇北江段离疍民聚居地大概几公里外,就有两只船停靠在岸边,名为“芦江海鲜舫”,广东十大淡水鱼,在三水这个小地方能找到六种之多。
河口镇河鲜餐厅:在河口镇的河边有几间专门食河鲜的餐厅,可以吹着悠悠的江风,望着三江汇聚的美景,慢慢叹美味的河鲜。这里能吃到珍品嘉鱼,据说已经有300年历史。嘉鱼之所以为珍品,一是长相特别,鱼鳞竟被包在鱼皮里,且长着尖尖嘴,嘴角还挂着两条胡须;二是因为肉味鲜美,留下满口鲜香。嘉鱼个子较小,最大的也只不过是1 .2斤。它和龙鶪都只有枯水期才能捕捉到,十月份则是它们最旺的季节,其鲜美之味,绝非池塘饲养的鱼所能媲美。
三水河鲜有近百品种,如果运气好的话,还可以吃到挞沙鱼等独特品种,还有北江虾等,花锦鳝、三黎鱼、和顺鱼、玉桂鱼、毛蟹等更是驰名。
疍民民俗:
疍民习俗主要体现在婚俗和丧葬上,是珠三角古南越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一环。
咸水歌:
疍民有对歌的习俗,其中以广州、中山、东莞等地疍民的咸水歌最为出名。水上居民(疍民)或数船在江中相遇,或月夜(特别是中秋夜)聚泊沿江地带,或是在劳作之余的河边,常常有对歌之俗。对答必为“一男一女,一唱一和”,互相赛唱,或互为嘲谑,或相互求偶。
报喜花:
解放前,疍民一直处于被压迫地位,陆居汉人很少与之通婚,他们基本上是“族内婚”。谁家中有待嫁之女,一般会在船头栽时花一盆,称为“报喜花”。未婚男性在这期间可自由出入于未婚女性船舱,当“雅贼”,偷盗未婚女性随身用品(发簪、手帕等),而女子若对这“雅贼”有意,双方家长即可议定终身。
哭嫁:
这实际上是上古越族人原始抢婚的遗俗。疍民的婚礼是在船上进行的,新娘不坐花轿而坐“轿船”。一般是男方驾船前往女方连家船停泊的江面,等两家船相靠,由女家扶新娘过船或由长者扶掖过船。女子出嫁之前要边哭啼边唱歌,当男方迎亲的“轿船”到时,新娘还与其母盘腿坐在船头哭嫁,哭得越凶越吉利。“哭嫁”是疍民女子出嫁前的一种习俗,有哭“三天三夜”,也有的仅在出嫁前象征意义哭一段时间。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哭嫁俗称“叹命”。哭嫁时由姐妹或相好邻家女子陪伴,“叹命”以歌形式进行,是咸水歌的一种表现形式,皆出口成章,歌词内容生动直率。亲戚朋友送来礼物时,要哭受礼歌。这说明哭嫁的“哭”其实就是“赞”的意思,表明感谢、感恩之意。(文:蔡贤丽 图:李国平)
出行攻略:
自驾线路:广州、佛山出发,走广佛高速———广三高速———三水出口下,右拐上南丰大道;深圳出发,走广深高速———环城高速———广佛高速-广三高速———三水出口下,右拐上南丰大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