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京西古道上的军户古村柏峪(组图)

军户,即中国古代世代从军、充当军差的人家。起自东晋﹑南北朝时﹐士兵及家属的户籍隶属于军府﹐称为军户。军户子弟世袭为兵﹐未经准许不得脱离军籍,军士年老退伍后除籍。军户制度在元﹑明两朝最为完备。斋堂镇柏峪村是由明代驻守天津关将士后裔建立的,村中至今还保留有古代军队的一些习俗,是典型的“军户村“。

柏峪为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辖村,位于镇域西北部柏峪沟北端,是镇域内最偏远的山村,现有170户412人,均为汉族。柏峪明代已成村,当初因柏树、榆树繁茂,称为“柏榆村”,后依谐音改称今名。柏峪村交通方便,有柏油路东南行11公里与109国道85公里处相接,北与“双大路”连通。

柏峪全景(摄影:金华)柏峪全景(摄影:金华)

柏峪村的形成与黄草梁明代内长城上的天津关有直接关系,“黄草梁古道”是从河北省怀来通往斋堂川的一条重要的通道,历代王朝在此设关建隘,名为“天津关”(又名天井关),驻军把守。明代时这里是内长城上的一处重要关隘。随着守关军士屯扎,其眷属陆续迁至,在天津关附近屯垦,形成居民点。先有有杨、牛、张、马四大户,后又有谭、刘、陈、王四大户从河南迁来,到此居住,谭家在井坡子,刘家在挠坡,陈家在大单台,王家在湖根,分片居住,后逐渐形成村庄。现在村中主要姓氏为谭、刘、陈、王四大姓,后来又有燕家台李姓、蔡家岭贾姓迁来。在历史上柏峪村没有大财主,村民之间贫富差距不大,村中原有两家小杂货铺,一家是“万顺永”,一家是“裕升和”,此外还有“永盛堂、高盛堂、芝兰堂、瑞和堂、广兴堂”等商号,均以经营农副产品为主。柏峪村民世代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来源,种植玉米和谷子,以养羊和林果业为辅。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恬淡生活。

抗日战争时期,柏峪村是平西抗日根据地所在地,村民积极响应抗日民主政府的号召,许多青壮年都参加了八路军和抗日游击队,涌现出了以宛平县县大队长刘玉昆为代表的一批抗日英雄。当时村里交给抗日民主政府的公粮,曾经占到斋堂地区的二分之一。日本鬼子把柏峪村视为眼中钉,在一个月里竟然19次前来放火烧房,使全村900多间房子仅剩下了六七间。抗战胜利之后,村民在断壁残垣上又盖上了房子,解放以后又新建了一批砖瓦房。现在村中多数村民已经迁出居外,仍在村中居住的仅有百余人。

重要的文物古迹

柏峪村是斋堂地区一座比较大的村子,历史悠久,遗留下许多文物古迹。

1、古砖窑遗址

位于柏峪村东北1.5公里的山洼处,此地人称“百窑”,在其东侧200米有地名为“晾台”。山腰黄土层深厚纯净,地堰上垒砌有大量的残旧城砖。这里现存有古代砖窑7座,窑呈圆形,直径约3米,窑壁烧结坚硬。此外还有许多尚未发掘的砖窑,其结构与高度不详。此处砖窑群在明代万历年间为黄草梁修筑敌台,烧制城砖而建,黄草梁距砖窑4公里,其上有七座空心敌台及巨石垒砌的城墙。柏峪村长城砖窑是门头沟区目前发现最大最完整的古砖窑遗址,门头沟区政府于1998年公布其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2、古庙

柏峪村中有一座大庙,建有前殿、正殿、偏殿、钟楼、山门、围墙。庙的规模虽不大,但供奉的神灵却很多,有关公、龙王、菩萨、牛王、马王、树神等。钟楼内有大钟一口,钟声响亮,响彻四野,能传出十几里远。传说大钟有“天旱齿、天晴齿、村内出事齿”等,各齿都有神奇功能,不管是天旱、天晴、村里要出什么事,各钟齿都有不同的征兆反应。在上世纪40年代,大庙改成了学校,农业合作化时是生产队的队部。后来把房舍分给了村民,在庙址处建筑起了民房。

关帝庙位于柏峪村中(一说位于天津关水泉上),始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山门一间,硬山筒瓦调大脊,正殿三间,面阔5.40米,进深4.60米。硬山筒瓦调大脊,合瓦顶,木结构小式作法,彻上明造,檐枋上有苏氏彩绘。原有砖兽吻一对,石佛一尊,现皆无存。此外还有几座小庙,即:五道庙、观音庙、镇物庙、虫王庙、山神庙(上台沟台上)、山神庙(石嶺鞍)、娥皇庙等,现均已不存。

3、古道

柏峪村曾有黄帝大战蚩尤之路、京西古道天津关段、西奚皇太妃岭道、柏峪寺古道,共四条古道,其中以京西古道天津关段(又名黄草梁古道)最为著名。柏峪沟从斋堂西侧的青龙涧口到柏峪村北,全长20余公里,南通斋堂,北经黄草梁可达河北省怀来县麻黄峪,进而通往山西、内蒙,在明代时是一条重要的军事通道,从清代大一统之后就成为了斋堂地区连接怀来盆地的商旅古道。古道进入沟谷后,经青龙涧、双石头、爨底下、柏峪等村到黄草梁,沿沟谷而行,道路比较平坦。

柏峪村(摄影:姚迪)

到柏峪村北上黄草梁则为越岭线,黄草梁海拔1737米,在海拔1500米处,是一片平坦的高山大草甸,附近建有2000多米的长城和7座敌楼,是著名的天津关所在地。斋堂是明代建立的戍守城池,是内长城京西段的后方基地,通过这条古道与天津关军事隘口相连。为此,明代正德年间,柏峪口(在柏峪村北)守口千户李宫带领军民修建了从黄草梁山下到山上长城敌台的道路,以方便军事交通。在古道旁一处石崖上现存有一处摩崖刻字:“时正德岁次己卯(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孟夏日守口千户李宫修”。这段古道沿途经过牛家村遗址、杨令公庙、二道城子、马圈等诸多古代军事遗址,还有石林、象鼻山、“腊子口”、“钱树”等优美的自然景观,是京西古道中非常美丽的一段,被定为北京徒步大会路线中的一段。

4、长城、敌楼

天津关所居之地名为黄草梁,是京西一座名山,海拔1737米,山间草木葱茏,野花繁盛,怪石多姿,风景如画。在海拔1500米处,有一片宽阔的高山大草甸,俗称“十里坪”,风景极为秀美。黄草梁古道北连怀来盆地,南通斋堂川,是京西古道重要的一段,金灭辽、元灭金均假道于此而攻居庸关,故而明代时,朝廷在这里修建了2000余米的长城和七座敌楼(编号为沿字六至十一号,另有一座未编号),并派有重兵把守。敌楼用城砖砌筑,方形,分上下两层,高约15米,宽约10米,相互之间以巨石砌筑的城墙相连,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这里是京西段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是国家级保护文物。

典型的山区民居建筑

柏峪村的各姓居民原来都居住在现村址东西两侧的山坡上,现在村中的中心大街因位于沟谷底部,人们称此处为“河里”,因避洪水而无人在此建房。民宅绝大部分建在沟西侧的山坡上,少部分建在沟东的山坡上。后来逐渐向“河里”延伸,现在“河里”已经成为了村中的主要大街。

柏峪村景(摄影:姚迪)

沟西是柏峪村的主要部分,民居依山而建,层层升高。这里有南北走向基本平行的三条街道,自低向高依次排列,形成了三层住宅。 柏峪村的民间建筑至今依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格,为严谨的民居小四合院。一般为正房三间,两侧厢房各两间,倒坐房三间。大门口十分讲究,单起门楼一间,五檩,阴阳合瓦,清水脊,蝎子尾,三层青石台阶,前后金檩装有木雕门罩。大门安装在中间的脊檩之下,类似北京四合院的广亮大门的做法,大门为双扇木质街门。墀头磨砖对缝,下部用墙腿石(当地称为“迎风盖板”),上面雕有精美的花饰或文字。大门上有门簪,下有门墩,门簪一般为长方形,雕有四道或六道凹槽,十分精美。门墩有木质的,也有石质的。

大门内外建有影壁,外影壁建在隔着门前道路的对面,内影壁为靠山影壁,利用厢房对着门口的山墙而建,青砖砌筑,上面出檐,四框围以砖雕花饰,影壁面上用斜砖拼出平面图案,雕刻有牡丹、荷花、方胜等花饰。有的中间用灰膏亮白,上写“戬谷”、“福”等吉语。院内房屋布置主次分明,正房一般比较高,五层台阶,厢房及倒座房均为三层台阶,均用整块的阶条石砌筑。房基用大块阶条石,墙体用青砖砌筑,或“四角硬”,即四角用青砖、墙心用石头砌筑。房顶为清水脊,藩草盘子,两端高翘蝎子尾,阴阳合瓦。

柏峪村的民居建筑分为四部分,一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由于抗战期间,日军多次烧房,因而现存数量已不多;二是利用古建筑的旧墙:重新盖上房顶,这部分房屋力求恢复房子的旧貌,因而与古建民居差异不大;三是抗战胜利以后,按照传统式样建造的;四是改革开放以后按照现代流行样式建起的新房。在街道上至今还保留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标语,走过柏峪村的街道,如同走过历史长廊,可以充分领略柏峪村的历史变化。

丰富的民间文化

柏峪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其中以军户民俗和独特的

柏峪秧歌戏最具特色。

1、军户民俗

柏峪村民绝大多数是明清两代天津关守口将士的后裔,以军户为基础而成村,因而至今仍保存有许多古代军队特有的习俗。在崇拜上,以貔貅为图腾,据说貔貅是当年军旗上的标志。以象鼻、象体为重点,他们认为,象鼻、象体是护军的神灵。村民崇拜太阳神,在古庙的大墙上镶嵌有太阳的代表神像,俗称“阳阳儿”。

柏峪村景(摄影:姚迪)

村民尚武,在儿童嬉戏中也有“骑马打仗”等游戏。村民相互之间互助性强,一家有事,全村相帮。在举办丧事过程中,至今仍保留着糊白马、穿战袍式样孝服,出殡时鸣放鞭炮,不哭坟头等古代军队特有的习俗。

2、柏峪燕歌戏

柏峪秧歌戏俗称“大秧歌”,据村中已故老艺人王永权讲,他家祖上原居河南,官居把总,后被调到柏峪驻守天津关,这个剧种是他的祖上从河南带来的。柏峪秧歌戏是一个独特剧种,只在柏峪村流传,传儿不传女,更不传外村人,至今有400多年历史。该剧种号称有“九腔十八调”,生旦净末丑、诗曲媚俗白、说唱念坐打、吹拉弹唱走,无所不包。民国年间,老艺人们曾到北京城里的戏院演出过。前些年,由于老艺人老龄化严重,加之青年人人口外流,秧歌戏几乎面临灭绝。2004年,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不惜人力财力,下决心拯救秧歌戏,到年底已整理剧目15个,排练剧目4个,并进行演出。在门头沟区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柏峪社员剧团”。2005年,柏峪秧歌戏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柏峪民俗展室

柏峪村民俗展室有展品100余件,分为厅堂用品、厨房用品、生产工具和革命文物,共四个部分。通过这些实物展品,展示了柏峪村人民几百年来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并展现出了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柏峪村民不畏强暴,不怕流血牺牲,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辉业绩。随着黄草梁微量开发,黄草梁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前往柏峪村的游客日益增多,现在 “农家乐”,日接待能力300人。

柏峪村以优美的环境,丰富的文化内涵,众多的文物,美丽的自然风光,古老的民居,尤其是特有的军户民俗民风,成为了京西古道上一个集观光、旅游、住宿、餐饮、度假、休闲、民俗娱乐和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村。柏峪村的发展规划是:开创以旅游为龙头,以历史古迹为亮点,以农家乐为基础产业,发展“柏峪扁”为观光采摘基地,宣传抗日斗争,教育后人的新格局,把柏峪村建设成为新型的山区农村。

相关阅读:

穿越明清看皇城 细数北京老城门

北京9大特色博物院 奇妙之旅探知全攻略

2012北京白河峡谷走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