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门头沟妙峰山:民俗花会的朝圣地
花会最早称香会,属于民间组织,始见于明朝中叶,花会有“文会”和“武会”之分。“文会”:各种行业都有自己的会,如“粥茶会”、“面茶会”、“青菜会”、“献盐会”、“缝绽会”等几十种名目。
“武会”:门内有杠箱会、狮子会、中幡会、杠子会、石锁会、双石会、吵子会、花坛会、花钹大鼓、开路会、五虎棍、秧歌会、太平会等十三种名目。门外有旱船、踏车、云车、小车等各名目。此外还有吏部杠子会、户部秧歌会、礼部大执事会、兵部杠箱会、刑部石锁会、工部石锁会、太子府花坛会、掌礼司太狮会、翰林院五虎棍会、雪池五虎打路会等十堂官会。
妙峰山花会始于明代崇祯年间,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是华北地区的重要花会,是京、津、冀地区民间信仰和文化活动的中心。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会期半月,来自全国各地数十万善男信女,几百档民间花会汇聚妙峰山,朝顶进香,酬山赛会,施粥布茶,场面之壮观,信众之虔诚实属罕见。
清《燕京岁时记》载:“妙峰山每属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人烟幅辏,车马喧闹,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香火实可甲于天下矣”。1925年,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所对妙峰山花会进行了专门调查,出版了《妙峰山进香专号》,此次调查开创了我国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先河,妙峰山因此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发祥地。
花会以北京妙峰山娘娘庙及其附属的香道、茶棚为主要活动空间,以碧霞元君(民间称娘娘)信仰为中心活动,以朝顶进香和民间技艺表演、祈福纳祥为主要内容,是由民间自筹自办自管自治的民间信仰和综合性民间传统文化活动。
香客达数十万,有300余档民间香会为花会和香客提供义务服务和技艺表演。另有宫廷“内八档”香会参加。多年以来,形成了一整套朝顶进香的程序和礼仪,约定俗成,成为规范,为众多香会和香客所遵循,世代想承,沿袭至今。
北京的花会起源于辽代,称“上巳春游”。元、明两代花会进一步兴起。妙峰山花会始于明代,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八妙峰山开山半月余,日以万计的香客络绎于途,有的一步一揖,三步一扣首;有的竟以背鞍、滚砖、耳箭、悬灯等方式进香以示虔诚。各种民间香会边走边练,幡旗飘扬,鼓磬齐鸣,观者如潮。妙峰山花会期,京都万人空巷,其规模堪称华北之首。
妙峰山花会在文革和抗战期间中断了数十年,一九九零年京城老香会“秘密”到妙峰山朝顶进香,酬山赛会。一九九三年政府正式批准妙峰山举办首届春香花会,古老的妙峰山花会文化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如今的妙峰山花会除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香客朝顶,香会酬山,施粥、布茶、舍馒头等传统形式外,还增加了商品交易、民俗展示、文艺演出等新内容,形成京城独具魅力、积极健康的民俗活动。敕赐惠济祠,即妙峰山娘娘庙,在妙峰山镇涧沟村西北金顶。明代创建。民间宗教建筑。妙峰山娘娘庙始称天仙庙,是涧沟村村民春节举办“香灯会”、“平安会”祀神的场所。明末清初,一些京城市民于每年四月(名“春山”,又名“春香”),七月(名“秋山”,又名“秋香”)朝顶祭祀碧霞元君娘娘。清康熙初年康熙皇帝御封为“金顶”,使京城官商士庶到妙峰山进香人数增多。
乾隆二十五年(1760),娘娘庙经扩建,被升格为“灵感宫”。嘉庆皇帝赐,“敕赐惠济祠”庙额,是妙峰山娘娘庙与泰山岱顶必霞祠地位相同,成为地位最高的碧霞元君“正宫”。据《妙峰山琐记》,清末民初妙峰山娘娘庙的格局是:庙院两重,正殿坐西北朝东南。最前是山门殿。
入山门第一进院中凿地为池,砌砖为短垣,名为香池,即进香者投入燃香和“寄香”之处。正殿三楹,内供奉碧霞、眼光、子孙、斑疹、送生五位元君塑像。旁塑16位女宫、卫士像。正殿外檐悬挂慈禧太后御书三块匾,分别题“慈光普照”、“功俾富媪”、“泰云垂荫”三额。
殿内“供张极堂皇伟丽之观”,燃烛有“百斤橼烛”;燃灯塔“高及大者”,有七层;又有同治十一年(1872)所献瓷香鼎等豪华庄严供具殿阶下东西各立短碑,共26通,都是进香者所立,正殿两旁为地藏殿、药王殿。东厢是广生殿,西厢是财神殿。广生殿北是五圣殿,财神殿之北是王三奶奶之殿。西有跨院。第二重院中为数块巨石送子观音神像。宫前偏西,有院落一处,供香客投宿。
另据1925年顾颉刚所描述妙峰山娘娘之庙殿宇略图,庙院分为三路。中路与《妙峰山琐记》所述相同,由南北依次是山门、香池、正殿前露台、正殿及左右旁殿、本庙茶棚、金顶巨石、观音殿。东路由南而北,前院依次为三教堂、广生殿、五圣宝殿、释迦殿,后院为天津众善灯棚施粥会、空屋。西路由南往北,第一进院依次为天津大乐会、财神殿、王三奶奶殿、天津众善汽灯粥茶会厨房,后院为天津众善灯棚施粥茶会、空房。
妙峰山娘娘庙在抗日战争中遭日军破坏。彻底废毁于十年动乱中。1993年妙峰山娘娘庙修复,重建的娘娘庙在布局上有所调整。自明末至民国年间,北京城有“中国政法中心在京城,宗教中心在妙峰山”的说法。“妙峰山娘娘庙照远不照近”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歇后语。我国第一代民俗学者到妙峰山考察花会民俗,出版一些学术研究专著,使妙峰山金顶娘娘庙又有“中国民俗学发祥地”之称。
回香阁原名回香亭,在娘娘庙以北100余米。回香亭始建于清,1920年重修。《妙峰山琐记》载:“宫北有回香亭,南向。殿奉东岳帝。东厢‘速报司’,神为岳忠武。塑秦桧夫妇跪像;西厢‘现报司’。殿阶立‘庚申民国九年张帅夫人重修’碑。” 张帅即张勋。回香亭“庙门拾级而登,左右如人字形”。顾颉刚《游妙峰山杂记》载:“回香亭在娘娘庙的西首,里面也有一个茶棚。
正殿为东岳大帝,配殿为‘速报’和‘现报’。……又有二配殿:(一)科神殿,(二)鲁班、仓神、火神、库神、财神殿。正殿两壁悬着十殿阎王的画幅。”回香阁建在天齐庙遗址上,回香亭旧址修了蓄水池。回香阁坐北朝南。山门殿额书“回香阁”三个红字。正殿供奉“东岳天齐仁圣大帝”。楹联是:“天德齐天,作镇统元五岳长;瑞云焕彩,资生罩敷九峰灵。”
东岳大帝又称天齐大帝,是泰山主神。泰山位居五岳之首。西厢殿为武圣殿。楹联是:“精忠一代昭天水;正气千秋壮妙峰。” 武圣殿供奉岳飞神像。秦桧夫妇跪像面朝岳飞像。东厢殿为文昌殿。楹联是:“文化繁荣,星辉斗耀;昌时际会,秀毓灵钟。”文昌,本是星官司名,是包括斗星(魁星)在内的六星总称。被古代星相术士奉为“主大贵” 的吉星,道家尊其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旧社会文人学子对其顶礼膜拜。元仁宗把文昌帝君和样撞神张亚子合二而一,封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
回香,在妙峰山香会活动中,是朝顶进香的最后一道重要程序。香客向娘娘进香后,须到回香亭再烧一次香,然后才能下山。通常,香客回香后,会购买一些绢花、绒花插戴头上,购红福字佩在胸前,称为“戴福还家”。现在进香的香会组织和人们也要经过回香,才算完成朝顶进香。
妙峰山进香古道
中北道:从海淀北安河上山途经7个茶棚。中道:从海淀北安河乡徐各庄上山,途经10个茶棚。南道:现已由门头沟区管理,有公路可直接上至山顶。中北道由海淀区北安河北口上山,沿着47中学的围墙外,经环谷园过铁道上金山,大约需走八里,即到金仙庵。金仙庵以下的山道已经修缮。旧有清福观、响墙庙、青龙山朝阳庙、金仙庵等四处茶棚。庵门外是金山泉址。
传说这条去妙峰山金顶进香的香道,系清代宫中总管太监安德海所修。原来这条山路非常难行,因慈禧太后要去妙峰山进香,安德海为了讨好慈禧,出银子修了这条路,这是人人皆知的。其实不然,实际上,是由宫中掌管库银的掌印太监库刘,暗中盗窃库银给安德海,而不是出自安德海的私房。香道修完后慈禧驻跸行宫,还对安德海予以赏赐,安德海一举两得,名利双收,库刘却因亏空库银而上吊身亡。在金仙庵的后山上,有一座墓塔,相传就是库刘的墓塔。
从金仙庵往上的路,因人迹罕至,道路就完全保持了古时的原貌,从这里往上还有玉仙台、瓜打石、妙尔洼三个茶棚遗址,石砌的道路未经后人修整,石条边缘已磨得非常光滑,行走很不方便。翻过金山最高处(亦是海淀、门头沟两区交界处),就开始慢慢下山,下面便是闻名北京的玫瑰谷涧沟村。
自1993年开始,前往妙峰山参加花会的人数逐年增加,香客络绎不绝,在四月初一到十五期间妙峰山有舍粥和馒头的活动,前来的香客都可以免费品尝由妙峰山景区熬制的粥和供给的馒头。这项活动是在门头沟各地花会所特有的一项活动。妙峰山的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109国道和水担路是全区最重要的交通网络。该网络的形成,使妙峰山镇与门城及市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全镇的交通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主要交通路线如下:铁路,丰沙线和大台线分别在斜河涧和丁家滩设有车站。公路,全镇17个行政村村村通公路。公交线路有981、929和929支线,直通市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