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成都郫县唐昌行 古镇深闺人未知

新浪旅游

关注

去唐昌古镇体验古镇的魅力是我已久的打算,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直没有成行,也许是心里没有底,害怕一个被“蹂躏”的古镇在我面前更加显得弱不经风。当然我的判断在我去了之后,多少打了些折扣,在被当地基本保存完好的梁家大院、排列整齐的王家院子、而今建在的梅花井、还有赫赫有名的朱元璋之孙、英籍华人韩素音等名人留下的身影,在当地居民的口耳相传的话语中,心里的结慢慢打开。

新浪旅游配图:深锁古镇情 来源:小拧的新浪博客

于是古镇的文字开始在我的键盘下,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敲下来,虽然唐昌已经没有了当年的辉煌,虽然古镇的如同周边的古镇一样在消失自己年华,虽然那些院子、古井已经被喧闹、整齐、平坦的水泥街道,林立的现代建筑所包围着,但古镇的魂魄犹在、徜徉在古镇的阳光的犹在……

新浪旅游配图:出水口 来源:小拧的新浪博客

古镇地处郫县、都江堰、彭州三州通衢交汇之地,史记中表达为古蜀人从川西松茂高原进入四川平原,完成渔猎文化到农耕文化转变的必经之地。成都市区饮用之源的柏条河从都江堰流经古镇奔泄成都,浸润了川西坝子,滋润着成都平原,也有人说柏条河就像唐代的美女,款款、缓缓而来,带着午夜暗香般的韵味,叫人迷恋、叫人沉醉……也许得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在中国通史中,记录为川西地区重要商镇,“草市”之称,交易可谓空前繁荣。当然有水则灵的古镇并非因水而出名,相反却一直默默相守。唐朝高宗时期设唐昌县,明朝蜀王朱椿的三子朱悦樽在十五岁封为崇宁王,封地唐昌,改为崇宁。

新浪旅游配图:椅子 来源:小拧的新浪博客

因为粘上了蜀王的后代朱悦樽,古镇地位在当时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古镇东西南北分明;有城墙,墙上加有官帽沿;有城池、吊桥……与古书籍中描述的县城毫无差异,而今街道东西南北正对、不偏不斜的格局依然保留,王者之气犹在,乃昔日川西县城罕见。至解放初期恢复唐昌古名,拆县并入郫县,是为唐昌镇。

新浪旅游配图:唐昌古镇 来源:小拧的新浪博客

西汉名人逸士严君平在唐昌居住往来,留下读书台,通汉井,卖卦巷等川西名胜古迹。在成都彭州、邛崃市等地均留下其等古迹,还有资料介绍称,古镇在三国时期曾经是诸葛亮练兵锻造兵器之地。而辛亥革命时是川西革命策划地,抗日战争名将英烈故乡,而今在唐昌公园可见的抗日纪念碑可佐证。

文字来源:尾巴根的新浪博客

主要景点:

辉煌的梁家大院:

当地人引以自豪的当属位于北正街158号的梁家大院,从宽阔的水泥街道匆匆而过是不易找到深藏在背街小巷的这个院落。据说大院十四个天井、大小房屋九十七间,占地20余亩的梁家大院,是唐昌古镇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价值最高的古建筑群。大院的大门形制有民国建筑风格,几乎全部是灰砖结构,两低中高,造型上没有什么特殊的符号,少了川西风格的圆弧形的构件,突兀表现出单个的长方体的支柱。门额正方上楷书“吉庐”,显得模糊不清,似乎曾经有人用水泥、石灰浆涂过,或称有人用此计保护过。据说当时这家梁氏兄弟虽有大量土地,但仍本着“耕读传家”古训,在田间劳作。梁氏兄弟去世后,其后人即在唐昌大修公馆,靠收租过活。梁家大院即梁家兄弟后人梁显庭购快要坍塌的水神祠而建。

新浪旅游配图:古朴之境 来源:小拧的新浪博客

通过大约5米的通道便是一个硕大的天井,密密麻麻地种植着10来棵参天大树,阳光从楠木树叶中透下来,稀稀疏疏地洒落在天井中间的一个供台上,与挂在竹竿上晾晒的衣服一起,随风笨拙地跳起舞,是奚落院落的破败还是嘲讽着我们这些看客:有什么好看的?都这个烂样子了!这个声音又好像出自于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大姐之口……不过住在院子里的吴家林老人说,住在大院中,夏天不使用空调,家里的熟食放上几天都不会坏,尤其是两棵雌雄异株银杏树格外称奇:每年秋天,雌的那株银杏都能结80多斤的白果,镇上的居民闻讯前来捡白果,那阵势热闹得很!

天井四周的厢房有序排列,穿过左侧的通道进入第二到院落竟不知道下一个出口在何方,左右都是房屋、大小天井。那些别具一格的窗格子、房檐上黝黑发亮的吊凳、柱子上精美的花鸟鱼虫雕纹、精雕细琢的或狮或麒麟……一一闯入我的眼帘,我只好面对他们独自发呆。居住在这里的刘大爷看到我拿着相机,只把眼角的余光投向我,然后只顾喂养在笼子里的母鸡,不紧不慢地说:以前最多的时候住过90户人,而今大概还有30多户人家居住,都是公房了,买不起房、穷人将就住的了……

绕过第一个天井,糊里糊涂地来到了 第二个天井,说是天井,其实已经变成居民种植的庄稼地,萝卜、青菜、小葱等,当然最为惹眼的是,挂在两个树棒之间的香肠的腊肉,那是居民准备过年的年货,在腊肉和香肠的背后围了一桌子玩麻将的妇女,嘻嘻哈哈格外热闹,而淘气的孩子则独自玩着泥土里的砂石。也许是我的相机不够友好,当我的镜头对准他们是,一位年长的大姐喜忧参半地说:你照就照吗!莫照我们打麻将哈!

新浪旅游配图:唐昌古镇 来源:小拧的新浪博客

院子里的生活虽然少了些繁华,但生活在这里的人却各自悠闲地生活着。年轻的出去打工了,留下些老人、妇女、孩子,照顾着各自家中的家庭琐事,看着他们,想想着院落当年的辉煌,我独自一人悄悄地走开……

我不知道著名的英籍华人,曾经在这里呆过的韩素音的自传里《寂夏》描写的这里大户人家是一个怎么样的画面,但有着严格的家族宗法礼制的深宅大院里,一定会有很多很多的故事上演过。那些活得精彩、麻木、无奈的人们……

我不愿将每个厢房、院子、人家都一一描绘。从资料和当地人的字言片语中中得知:这个梁家大院是清代的民宅,三进三合的院落,左右两侧都是厢房,在中轴线上,一共有大小天井14个,虽然显得对称,但其中曲折多变,让人进去之后,难得轻易出来。

李家大院:结构古朴环境清幽

作为这批古建筑中少有的私房,李家大院算是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了。位置与梁家大院大约相距不到300米,均处于北正街。当地人是不熟悉什么李家大院的,只知道李常树几兄弟,说出他们的名字便有人准确地给你指出该如何走。大院处于柏条河的一支流边,酱园巷里。外墙是大块灰砖结构,呈四合院的布局。

新浪旅游配图:唐昌小景 来源:小拧的新浪博客

我们去时,主人外出,没有那个进去一看。我的一个朋友“一哥”曾经去过,说里面共有4个天井,主要是李常树3兄弟居住,不大,顶多 200多平方米小院子。院子经过了李家兄弟的精心修护,整洁,干净,共有20来间房,结构古朴,个别地方雕刻精细,排列井然有序,院子中央的花坛中有花草,还有几棵大树,环境十分清幽。64岁的李树常告诉我的朋友说,这个院子是他们的老祖宗传下来的,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住惯了这样的平房,还不喜欢去住楼房了。

公馆:盛极一时鳞次栉比

从梁家大院后门出来,步行几分钟,就来到崇槐里巷,好像是卫队,分列两侧,整齐划一地排列一溜公馆,迎接我们的到来。虽然破旧,但外观依然保持原有的风格,清一色的灰砖粉饰外墙,大门呈凹状,多西洋风格格式。就在崇槐里巷5号的公馆门前,虽然大门是木制作门面,但门框等其他结构全部是砖石构建,而其门顶勾画了一个罗马表样式的图案,也许当年公馆主人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浸染,但要想买一块曾经在海外见到的罗马表,显然捉襟见肘,腕上是带不起的,但画饼充饥,挂在墙上有何不可!当然也许主人本是一个幽默十足的人,逗大家一笑了之而已。当地相关人员告诉我们,公馆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知名人士为躲避空袭,隐身唐昌时修建的,一些地方乡绅当时也在城里大修公馆,粗略统计崇宁县城(即现在的唐昌镇)在民国时期即有四、五十座公馆。而今这些鳞次栉比的公馆,形成了唐昌建筑历史上一道秀丽的风景线。这些公馆在建筑上既吸收了清代建筑的精华,又明显受欧式建筑的影响。由于修建的年份太久,再加上这些公馆现在没有人居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

其实在古镇,位于南门的南西巷、大春巷、东街吴家巷也不凡有别具风格、保存相对完好的公馆,尤其是吴家巷的杨姓公馆,构思巧妙、面积大约7、8亩,有围墙、壕沟、大池塘,池塘上有长廊……物物项连,花早树木点缀其间,令人神思遐想。如果想俯瞰古镇的建筑,推荐前往南西巷的宏业娱乐中心的楼顶,眼前的建筑虽然不算宏伟,但青瓦遮盖的下公馆,然后闭上眼睛遥想当年的场景,该是何等的辉煌和繁华。

空空的文庙:不空的魂

古代县城所在地,一般都有文庙和武庙之分,只不过建筑规模有别而已,而今在成都平原上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唐昌古镇武庙已经找不到了,但文庙犹在,其建筑体量虽然不能与梁家大院相比,但其壮观雄伟的风貌和精湛的建筑艺术,仍给人以巨大的震撼。

新浪旅游配图:斑驳的石墙 来源:小拧的新浪博客

文庙位于县城的西街中段,刚进庙门,大树和杂草将文庙的主体建筑遮掩得若隐若现,脚跟前是一个泮池,类似于寺庙前的放生池一般,据说泮池源于孔子课余时带弟子参观鲁国天子演绎礼仪的宫殿,后世把入学称为“泮宫”,读书人入学则为“入泮”。泮池上有三座拱桥,因此得名为三洞桥,也有一说叫状元桥,每座桥头有两头石狮,看上去雕刻虽然不算精细,但威风不减。过桥之后是一拜台,显然经过改修,变成了一个假山堆砌的大盆景。过了方石板铺设的地板,便是现存的大成殿,远远望去,绿瓦红墙,约三层楼高,格外显眼气派。大殿是重檐歇山式的屋顶,屋脊饰有精美的飞龙、走兽、花鸟。九节宝顶屹立于屋脊中央。楹柱为楠木所制。撑拱为镂空圆雕。狮、龙、凤均造型迥异。屋面覆盖的是青色釉琉璃瓦,阳光下熠熠闪光,富丽堂皇。进入大殿,可见数根硕大的竹子支撑起整个大殿,在空荡荡的殿内,在感叹其建筑的宏伟、保存完好的同时不免感到一丝寒意,曾经的喧闹此时变得格外寂静和凄凉。

据说,“大成”就是伟大的成就,源于孟子称赞“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相传北宋年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尊孔重儒风气弥漫,崇宁(也就是现在的唐昌)修建了祭孔的文庙,后来文庙毁于明末清初战火。随着清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崇宁的经济逐步得到了恢复。崇宁知县陈世润捐献俸银,在乡绅的支持下重建了文庙,并形成了大成殿、东西庑、崇圣祠、礼亭、乐亭、泮池、棂星门、宫墙、学宫等体系完整的建筑,这些建筑极富构思,其建筑群金碧辉煌,为川西建筑典型。

由于无人居住和清扫,文庙环境极为糟糕,我们只得快速撤离。在此值守的人员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唐昌中学的旧址,为了保护文庙,推动古镇建设,学校现在已经整体搬迁。

低调不失高雅的翰林院:

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翰林院。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而位于古镇上的翰林院,当地人说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的翰林学士罗锦文住宅,但史记中却这样描述给名人:[清]字郁田,四川崇宁人。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进士,翰林院编修,官至山东运河道,(大概相当于今天管理该河道的长官)。

新浪旅游配图:唐昌小景 来源:小拧的新浪博客

翰林院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它的大部分总算艰难地保存下来了。而今这个曾经享誉一方的建筑,还是给当地人带来些福气,附近的街道其名气名为翰林巷,整个建筑也给古镇房管所当作办公场所使用。正门极为简朴,也不气派,两个石墩把守,两侧墙上雕花的图案框,也并不显眼。进入正门,整个院落格外清静,皆为木质结构的建筑,一层格局,三进院落,两侧厢房侍候,最后一个后花园。院子布局精巧别致,结构严谨,毫不张扬,一点豪门气派的氛围也没有,与梁家大院、其他公馆无法比拟。不难看出这里平面布局具有与普通民居自由风格不同,大概是严谨的官制使然,不得夸张也不敢张扬,但不失高雅。而今院内所植玉兰、桂花、腊梅、罗汉松还在,郁郁葱葱,惹人留恋。

没有梅花的“梅花御井”:

当地人喝茶聊天除了后来兴起的高档茶楼之外,当属小南街居民宅内梅花巷16号的梅花御井井水泡出的茶喝得惬意。也许是粘了古人的光,这个小茶馆虽然生意不算兴旺,但每天都有茶客来玩,逢到周末,还会有些文化名人前来叙旧,顺便聊些关于梅花井的逸闻轶事。有人说,唐昌是一个建立了1300多年的古城,拥有众多的历史文物和遗迹,其中资格最老的要数梅花井,这个梅花井,相传是当年大明王朝的崇宁王府喝水和酿酒的取水处,又叫梅花御井。原为明初崇宁王朱火兑 王府御井,井口用石板合砌成梅花形。据传,若深夜俯身井口,可闻深处有淅沥声;明月当空之时,井底有梅花形影出现,故名“梅花御井”。

也有说原崇宁县著名八景之一,一个古井就成为当地的八大景色之一,似乎有些夸张。而今所见的古井,已经没有了梅花形状,当地居民称,解放后,为安全起见,将井台加高,并用水泥将井口砌为方形,井底梅花影不复再现。不过好客的主人为了验证梅花井美丽依旧,拿起打水的竹竿让家人提桶打水,当着我们的面将吊着长长竹竿上的水桶伸进去,用力一拽,便拉起来,时值冬天。刚打上来的水,沿着水桶的边缘冒着热气……主人得意地说:多余的水在冬天洗菜、洗衣服方便多了……

历史的、自然的崇宁公园

古镇人是眷恋历史的、或者说怀旧的情绪格外重。外地人叫的唐昌公园,在当地人的口耳相传中大都称崇宁公园。园内沿袭了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风格,荷塘柳丝,鱼翔浅底的景致,当然还有雕刻精美的龟甲龙镇守桥头,大眼青蛙蹲立桥上。与很多公园类似,纪念革命烈士或者名人的纪念碑也犹在。据说,这里曾经是辛亥革命时是川西革命策划地,抗日战争名将英烈故乡。

新浪旅游配图:唐昌小景 来源:小拧的新浪博客

园内古迹遗址保留完好,梅花井,撷秀廊,徵碧草亭,斜栏绿漪,崇丽,揽胜各色亭阁;圆门兰墙,清远晴岚,处处匾额文字功底深厚,意蕴流长。其中的清远--花柳无私人可赏,园林有待我堪留。而晴岚上的对倒句--水映荷亭荷映水,风随柳浪柳随风。格外有趣。幽静的公园里,除了老人遛鸟、喝茶聊天、唱戏练习所用之外,也成为年轻人约会的地方,好不惬意。如果想了解古镇过去的辉煌,在公园的一侧的墙上而今还描绘有兰墙壁画--古代崇宁繁华热闹的场镇街景一一呈现在你眼前。这样一个难得、弥漫着历史、自然氛围的公园一定会让你牵肠挂肚。

古镇未来:修建学堂之类建筑,凸现国学文化

据唐昌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唐昌在历史上较长的时间名为崇宁县,历代以来皆为川西重镇,水运发达,繁荣一时,曾经的豪宅馆驿遍布城中。这些古建筑工艺精湛,凝聚着先民与匠师的智慧,反映时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人们留下永恒的记忆。保留至今的古建筑群,是唐昌镇最为宝贵的财富。将围绕打造历史文化名镇的总体要求,做好城乡统筹的“全域唐昌”概念性规划,着力实施文庙片区、梁家大院片区的建设性详规,以及与之配套区域的规划和唐昌新胜片区建设规划。以历史文化为核心,引进企业资金,打造旅游片区,辅之以旅游房产,把资源变为资本。

新浪旅游配图:古镇一隅 来源:小拧的新浪博客

此次保护性建设,在以梁家大院为核心的场镇东北片区,三处古建筑群落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引进社会资金恢复其旧貌,并开展娱乐休闲收藏品展示。而整个片区的建设,面积则达300多亩。配合古建筑群的保护,还将同时开发旅游房产。为了更好地恢复文庙片区的现状,原来建在这里的唐昌中学目前已经进行了整体搬迁,与梁家大院相呼应的文庙片区,如今已为整体打造进行了很多的前期准备工作。有意思的是,两大片区中间有一条梧桐大道相连,路上的法国梧桐每棵都有着二三十年的历史,高高的树干,茂密的树叶,郁郁葱葱,让人不禁想到了法国的米拉波林阴大道。“依托文庙和川西地区唯一尚存的翰林院,文庙片区将凸现国学文化特色。,届时现在的梧桐大道将被打造成为别具特色的休闲步行街。对于文庙片区的建设将会以国学文化为基础,通过修建学堂之类的建筑,体现当时四书五经的国学文化。

一直关注古镇的大学硕士研究生邓位在导师指导下为勾画了古镇未来美好的蓝图:以翰林院和文庙为中心的文化圈、以梁家大院为中心的博物馆圈、还有以私家花园为中心的民居圈;再辅之以牌坊、城门城墙,充分展示出唐昌的古城特点,代表川西的典型城镇。不过在他的论文末,却表达出对众多古镇命运的诘问和怀疑:是否有一天,我们的子孙问起祖先的生活居住方式时我们只能对着图片给他们讲解呢?但愿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著名巴蜀文化专家、省社科院历史研究员谭继和建议在规划中,可以将文庙文化与蜀学文化相结合,结合现代人的文化需求,演绎和延伸古县城的文化;梁家大院片区则按照川西民居与川西民俗相结合的原则,开展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还要把生态、文态与水系有机结合的理念,融入到规划建设中。

古镇历史:三年多年前的来客

三年多年前,一支疲倦的队伍,艰难的从松茂高原来到了川西平原。他们沿着松茂古道,越过九峰山来到海窝子湔水河谷地带,然后沿着天彭门经丰乐、桂花、庆兴的浅丘,来到了沃野的唐昌。大大小小的湖泊、池塘、河流生长着鱼鳖类水生物。他们欣喜若狂,在唐昌这块土地上过起了惬意的生活。

新浪旅游配图:老锁 来源:小拧的新浪博客

这就是古蜀先民。在经历了蚕丛、鱼凫、杜宇时代,他们渐渐从鱼猎生活过渡到农耕生活,杜宇教民:“田于湔山”,唐昌肥沃的土地,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农耕文化得到了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强秦遣张仪、司马错带领大军攻入蜀中,灭了“开明”王朝。为了对付开明王朝的残余势力,大批从秦移民迁入蜀中,公元前310年冬开始修筑成都城、郫城。

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蜀中丰富的出产为此后秦剿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秦以秦人为蜀守,掌握大权,秦对已经灭掉的“开明”政权采取怀柔政策,陆续分封蜀王后裔为蜀侯。但蜀王后裔不甘心臣服,武装叛乱时有发生。

秦惠王时候蜀侯通国、秦昭襄王六年(前301年)和二十二年(前285年)时蜀侯恽、绾均因武装叛乱反对秦而被消灭。这种不稳定一直延续到汉朝初年。

汉仍然对蜀先民采取安抚政策,汉朝派遣著名文学家、资中人王褒到唐昌等地祭金马碧鸡可以窥见其中端倪。王褒字子渊,是汉代著名词赋作家,有洞萧赋等传世。汉时蜀中交通异常不发达,以至唐时李白都还在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晴天。王褒四海沿人工运河上溯到的唐昌。

出游指南:

吃:唐昌板鸭是成都市名小吃,该产品连续十五年获得成都市“天府食品博览会”优秀名小吃称号,书上说,“唐昌板鸭”历史悠久,选料精良,配方考究,香味独特、具有色鲜味型之优点,形如琵琶,挽如玉盘,肥而不腻、离骨化渣、咸淡均匀、回味久长、老少皆宜。位置在紧邻唐昌医院,没有特别的招牌,仅有板鸭两个字,周围的百姓说,这就是:这就是著名的唐昌板鸭,老板也不厌其烦地说自己是正宗的。成都地盘上的鸭子做成的食品举不胜数,个中口味千差万别。尝个新鲜,何尝不可,说不定你就喜欢这个味道。

作为推荐的中餐,可去当地熟悉的杨鸡肉,这是众多食客比较认可的一个饭馆,店堂不大,但又杨鸡肉的大招牌。鸡肉应该是当地的土鸡经卤制后,再将调好的佐料淋上去,将其鸡块淹没,好吃客用筷夹起油淋淋的鸡块送进嘴里,呼哧呼哧吃,辣得你直喊爽!而牛肉臊子豆花,则是一道更有味道的菜,尝下便知。

路线:

沙西线以沙湾国际会展中心为起点,终点为都江堰市。经成都沙西线到唐昌可直达,仅 28公里。沿途途经三环路、新西南交大、绕城高速公路、国家杂交水稻中心成都中心、稻田鱼府乡村酒店、郫县三道堰镇、郫县古城镇、郫县唐昌镇,也可经古镇到都江堰。

文字来源:尾巴根的新浪博客

相关阅读:

成都完整版自助游攻略:吃喝玩乐在蓉城

成都音乐公园 美好城市的美妙声音

迷失成都 在深灰中放纵思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