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攻略 探访司马迁故乡(组图)

新浪旅游
这里的韩城与电影无关,这里的韩城是《史记》司马迁的故乡,这里的韩城有着千年的历史。下面,就跟着小编的“韩城攻略”,感受古城的味道。
第一站瞻拜太史公,访司马迁祠和墓
毫无疑问,去韩城的第一站,是拜访司马迁,语文课上曾经熟背的《史记》节选早已忘在脑后,但《史记》作者司马迁,一个惨遭酷刑仍自强不息的英雄人物深刻脑海。
走过现代化的广场和清代的桥,司马迁祠山门及门楣上的“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匾额立即映入眼帘。
司马迁祠建在4个高台上,高台之间有石台阶连接,逐阶升高。爬上石阶引路的太史坡,又见“高山仰止”的牌坊。第三个小平台更有砖砌牌坊“河山之阳”,语出司马迁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攀蜿蜒石阶毕,有“太史祠”朱红山门殷勤相迎。前3个高台上建有大殿、享殿、碑亭。祠内古碑很多,既有纪功碑,又有诗刻碑。纪功碑上镌刻的文字都是重修司马迁祠、墓的经过及有关人员名单。
寝宫正对大门,献殿廊柱上木刻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名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史记照尘寰。神龛内司马迁身着红袍,手握竹简,仪态巍然。献殿过堂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寝宫重修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悬山顶,斗栱四铺作单栱单昂。
在司马迁祠一侧的彰耀寺献殿也是拆迁户,就是现在的司马迁陈列馆,挂着司马迁生平展的牌子,其实是一个商摊,里面还有一些碑文,记载宋、元、明、清历代修缮和增建的碑文。
在司马迁祠院的后面,苍松掩映着司马迁的墓茔,这座形状极似蒙古包的八卦墓,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敕命改建的。
在司马迁祠怀古,致敬,感悟历史,两三小时足矣。
第二站 魏长城、少梁城,最早的长城
韩城之古,散落在地上的长城遗址便可证明。在司马迁祠旁3公里便是魏长城,从韩城的黄河崖畔一直到洛河岸,为东西走向。魏长城是在早期韩长城和老少梁城的基础上修建的。魏长城的前身韩长城是韩侯(非战国七雄的韩)为防止晋国从东北方面侵扰,沿韩原边境筑长城。这是我国最早为防范侵略而修筑的长城。
古时少梁是古渡口、古战场,史记记少梁事多,战争十七处。为了抵御敌人入侵,修建如此耗费的防御工程。历史的车轮走过,到今天,只剩下残缺破败的长城,曾经的繁华不复存在。
文/图:新浪博主 熊猫宝宝
第三站 古韩城文庙、城隍庙、百年大戏台
韩城值得称道的是旧城新城分离,这样便可很好的保护老城原貌。老城中最著名的就是韩城文庙和韩城城隍庙。从司马迁祠一路下坡2公里就进了老城,打听一下学巷,便很快就找到了韩城文庙。
韩城文庙坐北朝南,现存建筑主要是明洪武四年(1371)大规模重修扩建的,还带有明显的元代风格。中轴线长180余米,现有主体和配列建筑共22座,计78间。不管怎么排,是14世纪以来中国西部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古建筑群,规模和保存都超过了名气远在其上的武威文庙。
文庙由棂星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5个主体建筑和4个紧密相连的院落组成。文庙外有木结构牌坊两座。
与文庙后半晌的东营庙有着一墙之隔的城隍庙始建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扩建,后多次重建。
该庙坐北朝南,平面分四道院呈 十字形,以山门、政教坊、威明门、广荐殿、德馨殿、灵佑殿、含光殿等构成南北中轴线。庙中所有建筑构架均采用彻上明造,梁架仍保留叉手,前后檐多用“大 额”,山面用阑额和普拍枋,歇山顶收山较大,形制古朴,是当地明初建筑的特征的最好代表之一。韩城城隍庙会也非常有名,始于建庙之初而盛于宋元之时。每年举办两次,首次为五月二十八日,将城隍神像置于太师椅中,称之为“明轿”,由数人抬上游街,回庙后演对台戏三日。第二次是八月十八日,将城隍神像置于轿内,称之为“暗轿”,又抬上游街,进庙后演对台戏七天。
第四站 祭拜关公的北营庙
北营庙位于韩城市金城古街北段,其实离文庙城隍庙不远,为主祀关帝的庙宇,坐北面南,现存主体建筑过殿、献殿、寝殿、戏楼,附属建筑有西偏殿及道院的东厢房和北房,布局紧凑,戏楼木雕极为华丽,为元代遗存。金兵入陕,驻兵于此,共设五营,此为北营,故名之。
庙为金代所建。戏楼亦初建于金,经历代重修,基本形制如初,仍保留有金元大额枋,覆盆式柱础等早期形体。枋额及斗拱等部构架多为清代重修所改制。
文/图 新浪博主 熊猫宝宝
第五站 漫步古城:金关巷,旈秀桥、金代塔
赳赳寨塔,这个名字响亮的塔位于韩城老城北面烈士陵园,原名潭法塔,距赳赳寨村约一百米,建于金大定十三年。后因地震崩塌,清康熙四十一年重建。在老城照哪个景点都能看到,起到了坐标的作用。
旈秀桥,从司马迁祠进韩城会从此路过,桥修建于明代。
东营庙,在韩城文庙和城隍庙前后距离的中间位置右侧,还建有一座庙宇,这就是东营庙。是主祀关圣帝君的武庙,因庙在城东,故名东营庙。庙创建于明初,康熙二十年重修,清道光年间,移建寝殿、享殿。现主体建筑山门、过殿、享殿、寝殿俱保存完好。庙院北侧还保存三组(座)建筑,其西为雍正敕建三公祠,有坊式中门、东西厢房、献殿和正殿。中部为殿宇一座,东部为前献殿后正殿,均完好。韩城老城,是西北保存较好的一处古建筑集群。
第六站:众里寻他大禹庙
韩城有很多禹庙,在司马迁祠就碰到一个,一天时间一路上至少碰上4个。而在对岸的山西反而没听说过禹庙。这其中北周原村大禹庙堪称最好:不仅元代的木结构建筑优秀,而且其中还残留有比较完整清晰的明代壁画和彩塑。因此在国保名单中,北周原村的大禹庙被直接称作韩城大禹庙。北周原大禹庙是韩城境内已经明确断代的最早的一座大禹庙,而且她的建筑布局和木构形制最具代表性。北周原村的大禹庙现存献殿和正殿各一座,均为元代木构建筑,她建于元大德五年(公元 1301年),两座殿宇前后紧密相靠,中间以“过廊”相连,这和司马迁祠非常像。
第七站 梁代村探访神秘古国芮国
芮国,是西周、春秋时期的一个名声不算小的诸侯国。从大禹庙过来沿着指示牌就可以看到。现在梁代村遗址分墓区和博物馆两片。墓区有明确的三个墓的指引,现场有工作人员讲解。
27号墓,是梁带村已发现墓葬中唯一的“中”字形大墓,与26号墓只相隔三米。在拥有的两条墓道中,南墓道长33米,北墓道长17米,墓室长度9米、宽7米,是三座大墓中形制最大的一座。
博物馆就在墓地发现不远处,出土的青铜文物陈列在此,从这里可以对古芮国有更多的认识。
文/图:新浪博主 熊猫宝宝
第八站 普照寺,元代建筑博物馆
离梁代村2公里的韩城普照寺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对象,依托这个元代的国保,韩城市成立了一个元代建筑博物馆,计划要把韩城市境内若干座单体留存的元代木架构古建筑,搬迁到这里集中保护。正门的建筑已有些斑驳陆离,但整体的古建筑气势仍隐约可见。迈过门槛,进入寺里,在正门两侧墙上镶嵌着两根石柱上,号称用黄纸包上保护上边雕刻图案。
进山门可以看到右手边已经迁聚了一些元代木构建筑,据说是高神庙三座殿宇,用据说的原因是居然导游都不知道这是啥,只说是元代建筑。此外据说还搬进来天国寺一座殿宇、紫云观四座殿宇,连同普照寺大殿共四处九座木架构建筑,还有若干附属建筑。
第九站 党家村,明清宅
党家村民居四合院是韩城明清民居的典型代表。从普照寺过去2公里出头。整个党家村分山上的泌阳堡和山下的村落2部分构成。党家村的看点主要集中在形式多样千姿百态的高大门楼,考究的上马石,庄严的祠堂,挺拔的文星阁、华美的节孝碑与布局合理的四合院,精美奇巧的门楣、木雕、砖雕、与壁刻家训。
使党家村饮誉中外,首先应归功于日本九州大学。1991年,日文写成的《党家村》一书问世。标志着对党家村的重新发现。而后,国内相继作了专题报导,才使党家村有了今天这样的知名度。
党家村全村多数为党、贾二姓,因党姓居住在早,故称党家村。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地处东西走向的葫芦状沟谷之中。
韩城,千年的历史,需要慢慢品味,历朝历代的遗迹,需要慢慢探访。
文/图:新浪博主 熊猫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