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浪过潮退 独具特色的汕头傲气“潮”人

《旅行家》

关注

汕头,一个总是让外乡人提不起又说不出的地方。熟悉它的人会说它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特色太多且格格不入,让人觉得生分;不了解它的人对它的印象还只停留在从前的小渔村以及上世纪80年代成立的经济特区上。确实,汕头自从成为经济特区之后,惟一能让人念起的只剩下上世纪90年代初蔚为壮观的走私场面了。        

坐拥着便利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政策,汕头却始终没拿出份像样的业绩单。特区成立之初,或是靠走私发家之后,到哪儿都自豪地操着一口外人听不懂的潮汕话的汕头人,如今虽已没有太多可炫耀的本钱,但傲气依旧。他们不甚在乎外人扣下的“排外”帽子,只要“自己人”过得好便好。对于见过大风大浪的汕头人来说,生活的真谛其实只是街头巷尾茶围桌上那一小杯清苦浓郁的工夫茶。而这,正是当下最潮的生活。

汕头汕头

历史全在 “永远穿不过”的韩江里

从汕头市区到澄海,要穿过好几条大河。因为有了桥,过河倒不是什么问题,可是过一条河,人们告诉我,韩江。再过一条河,韩江。再过一条河,还是韩江。连着穿过的几条大河,都是韩江,这怎么可能?         

从地图上看,实际上汕头东西两边各有一条大河,西边的叫榕江。在榕江入海口形成了汕头人自称是全国惟一的内海,也就是著名的牛田洋。“文革”时曾有一部《战台风》的电影,描写了牛田洋发生的抗击台风的悲惨故事。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当时也在牛田洋经历了那场事件。今天看来,抗击台风的事,是当时历史条件下蛮干和瞎指挥造成的无谓牺牲:五百多人为了“与天奋斗”付出了生命。

汕头

从汕头西侧的榕江一直向东到饶平海边,榕韩二江的支流在这里分分合合,造就了潮汕三角洲上无数纵横交错的河沟溪流。潮汕潮汕,乃是潮州和汕头,指的就是这一大片土地。整个潮汕就像一把巨大的扇子平铺在广东的东北,福建的南边。潮州,正好处于这个大扇子的扇柄位置,分叉开来的韩江们则组成了大扇子的扇骨,而整个扇面,就是汕头市所辖的市县了。 老汕头人告诉我,韩江离开潮州,奔向大海,就分成了几条支流。因为离大海已经不远了,所以也就没有再为它们单独起名,这就是我在去澄海的路上永远也走不完韩江的原因。

洗薄壳

韩江,是以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名字命名的。自从唐朝时韩愈被发配到潮州,这里就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流经它的那条河为韩江;韩江边的一座山为韩山;当地人在山顶建了韩文公祠;潮州的最高学府韩山师范学院,则紧靠在韩文公祠……韩愈连同唐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城市。全国各地方言中,只有潮汕方言保留了8个声调,而不是现在汉语的4声,据说这才是真的唐音,但也没有定论。如果地道的潮汕人用潮汕话来朗诵唐诗,一定很“潮”。此外,潮汕人直承唐文化精髓,竟没受到后来宋明理学的影响,他们没有走中国广大内地读书人的弯路,不受儒学束缚,没有都变成书呆子。潮汕人一方面尊师重教,处处留下了韩愈治潮的古迹轶闻;另一方面却并不读死书,而是认为读书经商互不矛盾,所以潮汕地区能出巨贾大商,如李嘉诚,也能出大儒学者,如饶宗颐。这两个人可以说是潮汕地区文化的典型代表。而潮州和汕头相比,一个含蓄,一个恣肆;一个隐在山中,一个则张扬于平原;一个更强调读书,一个则似乎忙于赚钱。

潮州

旅行家指点:沿韩江顺流而下,泛览潮汕史

线路推荐:北阁佛灯→韩文公祠→湘子桥→凤凰

主题概览:韩江是潮汕地区最大的河流,古称员水,因有鳄鱼盘踞江潭,危害人畜,也被称为鳄溪,宋代后才改名为韩江。潮汕的发展完全围绕着韩江,作为小渔村时它是当地渔业的根本,富庶的农田基于韩江及其支流的灌溉,聚集而来商贾、财富也是因韩江所带来的便利航运,即使在今天,韩江仍在潮汕的农业、运输业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沿江而行,就可以清晰理出一条潮汕史。

汕头

精彩看点:

①北阁佛灯:古潮州八景之一。北阁原是金山东面山下的一组楼阁的总称。而佛灯指从前悬挂在阁前桅杆上的灯。昔日夜间灯光远照,江面从韩江上游十五里处的鹿湖,下游亘到江东急水三元培,陆路东从饶平樟溪的南武栋,南到潮安的浮洋镇,均可望见灯光,成为江上夜航的标志。这一段韩江水急转折变,来往船只,看到航灯,便知道潮州府城在即,流急须加小心。时间一长,行船的人便将自己的航行平安归功于桅灯的明指暗示。

②韩文公祠:即韩愈纪念馆,位于潮州城东笔架山麓。祠内“若无韩夫子,人心尚草菜”的碑刻,便是韩愈在潮人心目中地位的最好写照。祠堂现有三层殿阁,并存有历代韩祠碑刻和韩愈笔迹。饶有趣味的是“传道起文”的碑刻,因字形特殊,竟有多种读法。后山腰为侍郎阁,阁前有韩愈石雕头像,阁内辞为韩愈生平展览馆。门票10元。

汕头

③湘子桥:原名康济桥,在潮州城东门外,全长518米,横卧在韩江之上,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桥梁,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最初在宋朝筑桥时只有1座石墩,石墩两侧摆放了86只大船拴以大绳,成为一座浮桥。明朝时逐渐将浮船部分替换成了石墩,桥墩上还建有形式各异的24对亭台楼阁,兼作经商店铺,另有2只铁牛分东西镇水。不过今天桥上的楼台已不复存在,2只铁牛只剩下1只。门票60元。

④凤凰台:位于湘子桥南面的韩江沙洲上。凤凰台分3级,上奉古佛,下祀龙神,台基有一四柱四角方亭,单檐歇山顶,围以护栏。著名的潮汕八景之一“凤凰时雨”描写的就是这里在夏季乍雨乍晴的奇观。

潮州

汕头与广东,谁才是“一打就倒”

进入近代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码头港口都因为贸易通商而日益显赫起来。原来隶属于潮州的小码头——汕头的名字也渐渐为人熟悉。货物集散,财富汇聚,潮州和汕头的地位也开始倾斜,汕头大有压倒潮州之势。不过直到解放前,潮汕基本上还没有分出谁是老大。而那时,汕头比起国内天津上海黄埔等大港口,还是很默默无闻的。 解放后,汕头的地位蹿升,成为广东重镇,和广州并驾齐驱,而粤东地区基本上都归汕头管辖。特区深圳在那时还很荒芜。实际上,潮汕人很长时间认为自己并不属于广东,甚至有点看不起广东人,这个观念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还影响着整个岭南以及香港。李连杰主演的电影《黄飞鸿》里,那个摆擂台嫁女的潮汕人雷老虎,就常挂着一句话:“你们广东人真是一打就倒,一打就倒啊!”赤裸裸地表现了潮汕人对广东人的蔑视。电影里似乎只一句笑话,但对当时的广东人来说,就不那么简单了。

潮州

尽管汕头在改革开放以后争得了“经济特区”的身份,但汕头人却没抓住这个机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汕头并没有特别鲜明的改革举措,甚至很难有话题让媒体追逐,渐渐地,汕头特区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一下,广东内部与潮汕角力,潮汕就处于下风了。最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对潮汕地区的行政划分。行政区划的分割也不是一次完成的,比如早在1983年广东省就先把海丰、陆丰两县划归惠阳地区管辖,潮汕的尾巴在那时就被切掉了。经过几次行政区划调整,广东省最终在上世纪完成了对潮汕地区的划分,整个汕头地区一分为四。这很有一点味道,像极了江湖老大之间的复仇:汕头是码头,是老大,为维持这个老大的面子,给它保留的区县最多,辖5区1县代管两个县级市;汕头的尾巴汕尾是原来习惯称之为“海陆丰”的那几个县,现在也单独成立汕尾市;汕头的肢体也分掉了,单独成立了揭阳市;而最能代表潮汕文化和历史内涵的潮州,作为潮汕的脑袋,被单独切了出去成立潮州市。        

如果让雷老虎再演一次的话,估计他也不得不低头认输,因为事实上广东人笑到了最后。而如果要广东人来演雷老虎,那句台词就应该是:你们汕头人才是一打就倒,一打就倒啊!当然这是笑言,实际上这些区划分割并没有引起省外的注意。

潮州

旅行家指点:串走汕头老街区,纯正汕头味

线路推荐:小公园亭→四永一升平→百货大楼

主题概览:汕头老城区内的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融合了西方与当地的建筑风格,材料以石质为主,其中骑楼的规模与特色不逊于广州。虽然相比起周边的新区,位于金平区的老城显得破败、拥挤,但坚守在这里的一切绝对代表了最纯正的汕头味道。

①小公园亭:建成于1934年12月,位于汕头老市区中心的小公园内,是20世纪30年代汕头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也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标志。1969年在“破四旧”的动荡岁月中被夷为平地。新时期开始,百废俱兴,中山纪念亭应运复建。很多归国华侨回到汕头,“认亲”的第一站都选在了这里。

②四永一升平:所谓四永,指的是永安、永和、永兴和永泰四条街,一升平,也就是升平路。四永一升平从上世纪初直至80年代末都是汕头绝对的商业中心。抗战前整个城市约有大小商行、店铺3000多家,其中“四永一升平”就占了近1/3。永安街在“四永”之中商号最多。永和街就是大行大铺,当时汕头出口往南去柬埔寨,往北去上海天津。永泰街6号还有个炒赌金银的汇兑公会,好像现在的股票市场一样,要有牌照才能进去炒。永泰街、永兴街主要是做药材业。永和街头至永泰街一带,是旧汕头银业公会及多家银庄所在地,多的是“炒港币”的地方。

③百货大楼:上世纪30年代的汕头虽然开埠只有短短几十年,却已相当繁华。也就在那时,印尼侨商李柏恒在汕头市区小公园兴建的南生公司新楼成为了当时一座地标性建筑。百货大楼至今仍保存完好,是汕头市民十分熟悉的一座老建筑。汕头的第一部电梯就在百货大楼内,这部电梯是从香港拆移过来的“二手”客货两用梯,从1930年在百货大楼安装并投入使用,直至1989年停止使用,足足用了60年之久。

红壳桃,好事多

走私年代之后,走不出的经济低谷

汕头也确实有不争气之处——它再次引起人们注意,是由于以赖昌星为代表的走私狂潮事件。当年汕头走私的规模在全国数一数二,当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深圳的改革试点上时,汕头就开始偏向了走私致富的歧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海陆丰到饶平的广大海疆,渔船遍布,小规模走私活动时有发生,白天不行就改在夜里干,渐渐地,走私就像一场瘟疫迅速传遍了潮汕地区的每一个角落。走私致富、走私脱贫、打私创收等说法也不胫而走。到上世纪80年代末,汕头走私达到了高潮。

我当时在深圳汕头来回往返过数次,每一次都为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从深圳离开惠州进入海陆丰,一直到汕头,几百公里的路边全都堆满了走私货。或许是没地方储存和摆放,或许是急于出手,路两边的货全部垒成了墙,一直蜿蜒伴随着驱车路过的人们。走私货什么都有,当年与喇叭裤相匹配的录音机在深汕公路两边随处可见,还有卡带录像机也是堆积如山,至于电视机、收音机、香烟、洋酒等等,也都如砖头一样随便码放。我一朋友初次到汕头,很吃惊,“怎么可以把上千块钱一瓶的洋酒就摆在地面上卖呢?”可我当时见得多了,完全无动于衷。摆在大街上的还有摩托车。那时能买得起汽车的人并不多,所以绝大多数是进口摩托车。在汕头的任何一个住宅小区里,都是各种国外品牌摩托车的展示场所,而且全都是崭新崭新的,和当时汕头的老住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不久后,走私团伙的注意力转向了汽车,走私的规模也上了一个台阶,结果引起了中央注意。厦门赖昌星集团覆灭后,紧接着汕头8o15大案立案,这场大规模群众性的走私活动才告一段落。但随之而来的,是一蹶不振的经济。

从1999年开始,汕头经济出现大滑坡,当年增长率为4.3%;2000年为2.55%;2002年开始缓慢回升,爬升到3.82%,2003年勉强达到5.34%。这样的增长率,发生在一个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发生在沿海经济区,发生在全国各地每年两位数的GDP增长速度时期,实在蹊跷。甚至在2001年,汕头的GDP还出现了2%的负增长。而财政收入上,同样非常寒碜。2000年以来,汕头市的财政收入十年来都徘徊在40亿左右的水平,而且有那么几年,汕头市统计局在每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中,竟然不把财政收入列入其中,可见囊中羞涩到了什么程度。

与汕头各方面条件相似、但政策条件尚不如汕头的温州,却创造了太多的第一:第一份私人工商执照、第一批股份合作企业、第一个实行金融利率改革、第一个制定私营企业条例、第一个实行全社会养老保险、第一个开征机场建设费、第一座农民城、第一个农民包机公司、第一个跨国农业公司等等。汕头人曾多次前往温州取经,却不能做到预防前车之鉴,反而在温州的信用危机栽跟头之后,跟着栽了个大跟头,并至今缓不过神来。

汕头

旅行家指点:坐轮渡登小岛,叹海洋文化

线路推荐:广场轮渡码头→南澳岛

主题概览:汕头的平原被韩江、榕江、练江等蜿蜒曲折的江河分割成了七八片,在古时建造桥梁所耗费的人力、财力巨大,技术也是难题,所以自古以来,负责沟通、连接汕头各个区域的交通工具就是船。

①广场轮渡码头:位于汕头市金平区,是连接榕江南北两岸最重要的轮渡线路,也是汕头轮渡业发展状况的最集中体现。虽然1999年连接两岸的礐石大桥建成通车使得广场轮渡的客运量有所下降,广场轮渡码头也在逐渐拆除,不知情的人往往会误以为是待拆迁的危房,但它的运营却一直没有停止。每天去礐石锻炼的市民、居住在礐石一带的居民和礐石范围内多所学校的师生主要还是靠乘坐轮渡渡江。目前,广场礐石的轮渡航线每天早上6时30分至晚上8时运营,每隔20分钟对开一班,强烈推荐。

②南澳岛:由大小23个海岛组成,处于"香港-高雄-厦门"三大港口的中心点,历史上就是东南沿海一带通商洋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是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有"海上互市之地"之称。岛上生态尤其好,生长着1400多种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离主岛3.9海里处还有一个鸟岛,是侯鸟自然保护区。岛上除留有长山尾炮台、总兵府、雄镇关等古迹,还建有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青澳湾旅游区。另外,南澳岛的环岛公路是一条景观大道,适合单车骑行。

交通:由礐石向东上沈海高速公路向北10公里,上金鸿公路向北10公里,最后向东上336国道行驶6公里到达莱长渡口。早7点至晚6点,每小时对开一班渡轮,船票:行人20元,单车20元,小汽车190元(只含司机一人,乘客另外买票)。

文/魏海田

相关阅读:

广东潮州:玩茶身入凤凰山(图)

慢下来等风景入画 广东八大写生地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