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百谷红军村 乡土敬奉流转在族裔记忆间

新京报

关注

广西田东县平马镇百谷村,地处右江河谷腹地,县城西郊。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村民400多户,耕地面积1200亩。由于紧邻县城,发展第三产业条件便利,百谷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全村90%以上的农户通过做买卖、跑运输、办旅社、开饭馆等参与第三产业,农业主要以土地流转方式发展香蕉、蔬菜等规模化种植。

百谷村还以“红军村”而闻名。早在1926年,村里就有青年参加革命活动。1929年,该村自发组织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并成立中共百谷村小组。邓小平等百色起义领导人曾到该村进行革命指导,当时全村86户人家,除了一户地主外,其余85户共131人参加赤卫队和红军。

现在百谷村有自己的篮球队、龙舟队,村里的合唱团也很有名气。合唱团成员大多为红军与赤卫队的亲属或后代,专唱红军歌曲,与村里的红军学校、历史陈列室、纪念碑等形成当地有特色的红色旅游项目。

百谷村口的“泰山敢当”石狗。

看门石狗与祖宗纪念堂

无事可做时,打麻将是百谷村的韦四妹打发时光的主要方式。可村里没有投缘的搭档,她就进城去凑牌搭子。百谷村紧靠县城,有公交车直通,徒步也只需20分钟左右。方便的交通,加上村里新起的一幢幢三层小洋楼,时常让韦四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城里人。“村里人均只有五分地,种地是指望不了的。很多村里人就去县城开饭馆、办旅舍或者做生意。”

前不久,当地的道公佬出现在街道上,一面敲锣打鼓,一面给每家的大门贴上神符。大门上前一年的神符并未除去,新的黄符又贴了上去,这又让韦四妹觉得,村子和城里毕竟不太一样。村民韦瑞荣介绍,这种神符据称能够驱邪气、保平安,村民们对它格外重视。神符一年一度更新,宅子门外的“石狗”则固定不变。

在当地习俗中,只有机关单位才在门外设置石狮子。对普通百姓来说,石狗虽然面目稍显丑陋,但在镇宅方面是很实在的。它们个头矮小,当地小孩也乐于骑在它们身上,因此石狗又有了乡土玩具的作用。“石狗”在村民中俗称“看门狗”,老人们有时则使用一种更加文绉绉的称呼——“泰山石敢当”,最早源于泰山,后来向全国扩散,在包括壮族在内的西南少数民族中特别受欢迎。在百谷村村口,特意立了这样一个“泰山敢当”,与村子另一头的大型红旗雕塑遥相呼应。村里一位老人说:“这个石狗虽然不看家,但能够将不好的东西挡在村外!”

附近村落的村民乘轮渡到百谷村口的市场上卖菜。

在百谷村,纪念祖先同样是严肃而认真的事情。72岁的退休教师周斌说,村里许多人家是当年红军与赤卫队的亲属或后代,早在1967年村里在国家的扶持下曾建起两排瓦房。时至今日,村民又开始了第二波建房潮,经济条件只要不太差通常都要建成三层小楼,“一楼辟为大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面向大门的正墙上供奉‘祖宗纪念堂’”。

“纪念堂”实际是个大大的玻璃镜框,里面画有“金碧辉煌”的厅殿,两侧通常写着诸如“祖德普恩家宅旺,宗功福庇子孙贤”,或者“荣华富贵蒙祖德,福寿康宁赖宗恩”之类的对联,而厅殿中央的牌位要将祖宗三代的名字一一列出。周斌说:“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以及大小节日,村民要在‘纪念堂’前‘晨昏三叩首,早晚一支香’。平时有什么好吃的,拿回家也要供奉在牌位前的桌子上,让先人们先‘吃’,否则就是大不敬”。

满地红艳的鞭炮碎屑中,这场婚礼酒席搬到了家门口狭窄的街道上。

婚事、婚宴、“十大碗”

11月8日,正赶上百谷村有一李家出嫁女儿。他家新起的楼房容不了近十桌的酒席,只好搬到了门口那条狭窄的主街道上。在当地壮族的风俗中,结婚招待客人需要吃“十大碗”,李家从城里租来一整套厨具,本家过来帮忙的亲戚,在临时支起的大铁锅中,抡起了铁揪改成的铲子,忙了整整一下午,才凑足了以鸡、鹅、猪、鱼、虾等组成的十样“硬菜”。

鞭炮声响起,半条街瞬间笼罩在蒸腾的烟雾中。“鞭炮一响,开始吃饭。”街道里远远看热闹的人多,但能去吃喜宴的只是主人家本族的或者关系不错特地下过帖的。

百谷村,在稻田间的水泥小路上跑步锻炼的年轻人

看着李家办了喜事,韦天朋也开始张罗小儿子的婚事。11月9日晚上,他先把本家兄弟与亲戚请过来,吃上一顿“商量席”;第二天晚上,支好厨具、请来厨师,专门吃一顿“开厨席”;第三天才是正席,儿子、儿媳要在“祖宗纪念堂”前给父母、亲人敬茶,客人吃了“十大碗”,也要吃杯新郎、新娘敬上的喜茶。

韦天朋说:“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快了,婚事也简单了许多。过去吹唢呐的热闹场面没有了,而且以前准备结婚的人家是要养猪的,现在买猪肉就行,要是本家亲戚少,无法帮厨,直接请外面厨子的也有。”但即使这样,有些风俗仍得严格遵守,比如拜天地、吃喜宴的时间选择在一天的上午、中午还是晚上,得由新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另外,与娶媳妇不同,嫁女儿喜宴中得有年糕、饼干一类的吃食。

百谷村女子篮球队老教练整理的光荣榜

红色歌谣和“红军餐”

韦天朋白天忙着准备儿子的婚事,到了晚上,百谷村合唱团要为西宁县干部培训班的成员进行一场红歌演出,他作为合唱团的副团长,在情景剧中临时客串被村民批斗的“地主”。合唱团作为百谷村现在的一张名片,在近40个成员中,年龄参差不齐,上到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下到三十来岁的年轻人都有。“基本都是红军或赤卫队的亲属或后代。”合唱团的韦瑞清说。

韦瑞清的伯父参加了红军,当时年纪还小的父亲也跟着去过云南等地,沿途学过许多红军歌曲。韦瑞清的红歌就是跟父亲学到的。“当时我们这里人没什么文化,红军的文字宣传单多数人看不懂,于是就通过壮语歌曲的形式宣传革命。”2004年,百谷村成立了老年合唱团,专门忆唱红军歌曲,先后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合唱团专门订作了民族特色的演出服,还在原有的红军歌曲基础上,新编了一些歌唱新农村建设的“新红歌”,装订为一本《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许多歌曲仍然用壮语演唱。韦瑞清很自信地说:“可能是我们属于红军后代的缘故,觉得所有歌曲里面就是红军歌曲最好听。即使平时不演出,也喜欢哼哼几句,我们想的就是让父辈们留下的歌曲不会失传。”

合唱团的红色歌谣集带有简谱,但许多成员并不识谱,只能把它当作歌词本。每周一三五晚上,合唱团的成员都得去排练。谈志玲也不识谱,但排练久了,有几句她也可以在择菜时哼哼出来——“索拉多多多拉多……”

现在百谷村的人去县城开饭馆的不在少数,但村里目前还没有一家正规能接待游客的农家乐。要是来了旅游团,谈志玲家就成了临时招待户,邻居几家也都来帮忙张罗饭菜,以野菜为主,同时也少不了一样“红军餐”——糯米糍粑。谈志玲说:“这糯米糍粑是有来历的,当年红军在百谷村召开苏维埃成立大会,附近十几个村子的人都来,因为它耐饿,就用它来招待。”到百谷村的游客出于好奇总要尝尝这“红军餐”,但糯米糍粑吃多了会觉得胃里沉,所以也不敢吃太多。

百谷村“红军学校”。目前,学校已经关闭,上学的孩子都转去了县城小学

■ 往事

婚礼的鞭炮声就是当年起义的信号

百谷村在右江革命史上曾经留下浓重的一笔。1926年夏,百谷村青年韦如山奔赴广州,进入毛泽东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毕业后,他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恩隆(今田东县),发动穷兄弟们起来反抗压迫,开展革命斗争。

1929年,百谷村成立了农民协会和妇女委员会。妇女委员们为表示向封建礼教开战,首先把世代传留的长发剪短。这一年村里还成立了中共百谷村小组。为了普及文化和传授革命道理,党小组带领赤卫队和先锋队把村外的两间大庙堂拆除,同时发动全村群众捐献,盖起一栋五间房的学堂,命名为“普化学校”,办起了教村民们识字和宣传革命的夜校。

村民韦梅彩说,当年拉开百色起义序幕的“恩隆暴动”,就是以百谷村婚礼的鞭炮声作为信号的。1929年10月28日,百谷村赤卫队员们照常在普化学校上课,这天又是韦梅彩的父母、以及村里其他两对青年结婚的日子。当时百谷村正在准备暴动,为了麻痹敌人,她的伯父韦天恒特意叮嘱她父亲把鞭炮放得响点。“鞭炮一响,所有赤卫队员一齐行动,分别在平马仁和当铺、平马北帝庙、百谷村3个地方同时缴了反动派的武装。”这就是打响百色起义第一枪的“恩隆暴动”。

如今,百谷村年轻人结婚的习俗已有了很大改变,但将鞭炮声作为“开席”信号的做法依然未变。

  百谷村村民骑车经过村口的果蔬市场。这个素有革命传统的村子也以“红军村”而闻名,红军学校旧址、巨幅宣传画、硕大的雕塑以及活跃的合唱团均是这里醒目的红色文化符号。

■ 素描

终生不嫁,终生未嫁

63岁的韦四妹也是老红军的后代,她在四个姐妹中排行最小。两个姐姐正常出嫁,她和另一个姐姐却选择了终生不嫁,和90多岁的老母亲一起生活,这个三口之家就成了百谷村不多见的“五保户”之一。

韦四妹最津津乐道的有两件事:一是伯父韦天恒当年如何参加红军,后来又怎样不幸牺牲,她都会绘声绘色地讲给别人听。同时,从收藏的一大堆资料里翻出伯父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展示给别人看。二是前几年中央领导接见百谷村老年合唱团时的情景,所有和她握手或合影的照片她都一一放大,尽管有的她本人只有一个背影,或者放大之后看起来并不清楚。每个月政府发给她的“五保户”补助有几十块钱,别人问是不是全部用来冲洗照片了,她常常不置可否地嘿嘿一笑。

对于自己终生未嫁的经历,韦四妹并不避讳。她说,百谷村这种终生不嫁的,加起来有二十多个。“其实并不是嫁不出去,而是好像遗传一样,为了革命就愿意在家耕田犁地,养活老人。”最早她有个姑姑选择了终生不嫁,韦四妹和姐姐长大后也步了她的后尘。“有的是坚决不出嫁的,有的本来已经在其他村说了婆家,但那里变成了白匪的地盘,于是就耻于嫁过去了。”(文/马青春 图/秦斌)

相关阅读:

广西百色:山水间的双重节奏城市(组图)

广西柳州百家宴 寻找最美的侗族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