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德格印经院 构筑木与纸的不朽传奇

新浪旅游
对德格的最初印象是源自好友小鱼送我的一张来自德格印经院的佛像,那是用古老的印版在柔韧性极好的藏纸上手工印制的白度母像,捧在手里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金沙江畔的德格,与西藏隔江相望,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格萨尔王的故里,康巴文化的发祥地——德格印经院就坐落在这里。
藏地有三座古老知名的印经院:四川德格印经院、西藏纳塘印经院和布达拉宫印经院。纳塘印经院“文革”期间被毁,在剩下的两座印经院中,无论是建筑规模、经版、画版库藏还是年印刷量,德格印经院都居于首位。
藏民们喜欢把印经院叫做“德格吉祥聚慧院”。这座三层的藏式楼阁,坐南朝北,红墙平顶,中间是天井,面积虽不大,却精美别致。
沿着又窄又陡的木楼梯走上二层,穿过漆黑的过道,一种古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眼前就是印经院的经版库。一排排靠墙且高及楼顶的木柜里,整齐地插满着一块块边上带手柄的木制经版,每块经版都散发着浓郁的酥油香。
图文来源:多吱 新浪博客
这些经板不仅有经文,还涉及历史、科技、传记、藏医、历算、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内容相当丰富。依照门类分作丹珠尔经、甘珠尔经、大宝佛藏经、般若八千颂、名人经典、萨迦经书、版画、小经版等。
这些经板可以说是德格印经院的“镇院之宝”,大多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保存最长的老版“长寿经”有近1000年的历史,在整个藏区都算得上是元老。在这近30万块的经版中,有20多万块是收藏的旧版,1千多块是从民间收集的,4万多块是后来陆续补刻的。
这些古老的经版在今天仍在使用着,德格的印经人像百年前的先辈那样,继续承担着历史所赋予的责任。
这些年轻力壮的藏人,每两人一组,相对而坐,经版置于两人之间,一个负责用刷子在经版上刷墨,将纸准确固定在印版的拓面上,另一个手持卷布干滚筒,自上而下双手推过,迅速扬起,一滚、一揭,一页经书当即印成。加墨、铺纸、转印、掀起,两人配合得一气呵成,非常默契。
几百年来,德格的印经人从没有停止过工作,那些印好的一张张又窄又长的书页捆为一匝匝的经书,像一幅在时光中流动的画,烙满了神圣的痕迹。在藏民族居住区域,无论什么经书,只要说是“德格版”,人们都会肃然起敬,趋之若鹜。
当问起这些木制的经版,为什么这么多年还能保存的这么完好时,印经院里的喇嘛介绍说,制作经版的材料是当地常见的红桦木,在秋天砍伐,经熏烤干燥,然后放在羊粪中沤一冬天,取出洗净,再经水煮、烘干、刨光成型,才能刻版。当年的刻版匠人,每天只能刻字一厘米,且不能有任何差错。一块长30多厘米、宽约5厘米的经版,要经过100多天才能刻成。刻好的经版还要放进酥油里煮熬,使之失去木头的灵性才经久耐用。平时经版和画版出入库都要签名登记。每次用完之后,都要经过严格的程序清洗,清除滞留在印版文字、图案间的墨泥或朱砂,然后涂上酥油才能入库,这样才能历经百年而不腐。
印好的经书也能长久保存,因为印刷经文所用的纸,是用一种叫“瑞香狼毒”的草本植物的根茎熬制的。这种植物也是一种藏药材,具有轻微毒性,制成的纸,颜色微黄,质地较粗厚,柔软不易折皱,吸水性强,同时还具有防虫蛀、防鼠咬,久藏不坏的特点,非常适合藏族的硬笔书写,是保存经书的理想用纸。
我在经版库的长廊里慢慢地走着,轻轻地触摸这些古老的经版,好像在触摸多年前的历史,有点恍然若梦的感觉。那些发黄的纸张,红色的朱砂,忙碌的印经人,在这个由木与纸构筑的世界中,在一代代经版朱砂的磨砺下,留下的是灵动飞翔的永恒印迹和不朽传奇。
图文来源:多吱 新浪博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