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行 去榆林感受边塞的大漠豪情

新浪旅游
大漠边关榆林城,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之间。古长城由西南向东北横穿市境。长城以北为沙漠沙滩地区,以南属丘陵沟壑区,古城东倚驼峰山,西临榆溪水,北瞰河套,南蔽三秦,位处要津,此为箭楼,位于南门瓮城之上,纯木质结构,刻有匾额。楼翘角风铃四起,宏伟、秀美,东与魁星楼、北与威宁门、西与广榆门遥遥相望。
榆林古属雍州,号称“小北京”,城中遍布四合院民居,镇北台下有号称“塞上蓬莱” 的红石峡,城南有“龙穴藏珍”的黑龙潭,榆林现存青云寺、悬空寺、金冈寺、梅花楼、万佛楼、普慧泉等名胜古迹,由于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榆林城池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维修扩建。第一次,明成化22年(1486年)巡抚黄献向北展筑城廓,南城至今上帝庙一带,俗称北城。第二次,弘治五年(1492年)巡抚熊绣展筑南城廓至凯歌楼(原名怀德门,正德末年巡抚都御史姚摸改为此名),俗称中城。第三次,正德十年(1515年)总制邓璋扩筑建成南关外城,推至榆阳河沿,俗称南城。此即历史上所称“三拓愉阳”。从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历代驻榆官员对榆林城垣屡加修筑,除增高加厚外,并相继完成全城墙外部的青砖包砌。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榆林城垣建有东城门两座,即威宁门、振武门;南城门一座,即镇远门;西城门四座,即广榆门、宣武门、龙德门、新乐门;北城垣无城门;中部建有镇北楼,加上各城门楼,城墙四角楼及东城上的讯敌楼、观远楼,全城墙上共建有城楼14座,城周长5354 步,东门、南门有瓮城,并设千斤闸,与城墙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现在榆林有公路北通内蒙古伊盟,东通山西,西至宁夏,南达关中,来往方便。这里仍是陕北的交通要冲和战略要地。
明永乐初,为防止蒙古势力侵扰,在此置寨,正统年间建堡,成化七年(1471)再置卫,同时延绥巡抚都御史徐子俊征发民工在隋长城基础上修筑榆林边墙(即长城)千余里,以增强这里的防务。次年,在榆林堡北扩建新城,称北城,旧堡称南城。
由于战火,榆林古城墙今多已不复存,仅可见遗迹。现在的榆林城是后来建的新城。
图文来源:洛桑丹曲 新浪博客
古代的榆林不但是军事重地,也是边疆贸易的中心和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交会和交流的地方,榆林古街是新崛起的商业街,组成了个雅俗共赏的文化氛围,格调统一,形式多样。这条古街长达二千多米,南北走向。
南门瓮城、文昌阁、万佛楼、牌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石牌坊;楼阁、庙宇、深巷、铺面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剥蚀,但依旧恢宏、雄伟、持重、典雅;绸缎庄、缝纫铺、中药老字号、风味小吃店、杂货铺、古玩商行、会所等,集茶文化、酒文化、旅游文化为一体,展示了千年的古建筑,运用窗、门、廊柱空间的画框、街面的宫灯、牌匾,在浓重的绿树衬托下更显诗情画意,鸟语花香,地方风物,琳琅满目,是古建筑的艺术瑰宝,能领略、感受塞北明清老街的习习风韵。
文昌阁,位于南大街,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石台奠基,十字相通。楼宇有4组28根立柱,支撑楼体;楼阁分三层,顶部为十字歇山;三层楼檐分别系当地书法家叶兰一门三代书写的“五星会垣”、“天下宗师”、“文昌阁”匾额
凌霄塔下围着一大帮人,究竟出了什么事儿?
原来是一个自发的职介市场。
小米面做的枣糕。
宾馆外自发的羊肉交易市场。
这里的小羊羔肉细嫩味美,之所以好吃,原因有几条:羊吃本地生的一种名为地韭的草,做出的羊肉没有膻味,而且比较便宜,如果吃得惯可以放开吃。
凌霄塔,位于榆林城南榆阳寺。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寺毁于清同治年间,惟塔独存,近四百多年的历史。
塔为楼阁式八角形砖木结构,底周长33·6米,高41米,共13层。
万佛楼,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民国五年(1916)楼上部被焚重修。楼三层,底层为巨石砖砌筑的四孔拱洞式结构,呈长方形,长30米,宽8米,高9米;二层为木质结构,分南、北两院:南为孔雀明王殿,北为观音殿,两院东西各有三楹殿;两层主楼均为斗拱飞檐,四角克举,明廊回护。中部供千余尊佛像,称万佛。登临斯楼,可观非富文物,又可尽展古城市貌。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在此举行庙会,吃“素斋”,笙鼓盈耳,仕女如云。
夜色凌霄塔,自北京出来第一天住吉县、第二天住小程村、第三天住李家山村就一直没洗过澡,小程村红红农家院不是不能洗,一喝美了就想和陕北的大炕亲密,哪儿顾得上啊!这第三天晚上终于在榆林舒舒服服地洗了个痛快澡,安然入睡,明天奔向山西偏关,完成本次旅行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跨越黄河的旅途。
图文来源:洛桑丹曲 新浪博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