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碛口古镇:九曲黄河第一镇(组图)

新浪旅游
碛(qi)口古镇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隔黄河与陕西吴堡县相望。古时,黄河水道十分繁忙,黄河因“大同碛”而受阻,碛口却因“大同碛”而受益。“大同碛”号称黄河第二碛,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式石槽,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碛口遂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并由此而得名,碛,在当地人的说法里是指黄河上因地形的起伏而形成的一段一段的激流浅滩。黄河的河水在这浅滩上浪花飞溅发出巨大的声响,激起雪喷般的浪花,成为一道景观。
碛口古镇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就是赵国蔺邑很重要的一个军事要冲,之后历经秦、汉、两晋皆如此。
南北朝后期,“五胡”猖獗,碛口成为抗击胡人的前哨,平定胡人的门户。到了隋、唐、北宋,定胡依旧。金朝取代北宋后,实现了北方大统一。从元代开始,碛口又成为“州、县”共管的军事战略要地。后从明、清一直延续到民国,碛口的战略要地作用方才失去,前后历时近两千多年。
左为秋水河,上方来水为黄河,交汇处为麒麟滩,关于麒麟滩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李家山村一农户家中的牛产下一怪胎,于是村民就把这个“不祥之物”打死了,然后埋在了黄河边上。谁知那竟然是麒麟。于是黄河发了大水,冲出了一片河滩,就是麒麟埋葬的地方。从此无论发多大的水,那片河滩都不会被淹没,当地人称其为麒麟滩,以示纪念。
黑龙庙山门上镶嵌石刻对联很值得品味:“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
图文来源:洛桑丹曲 新浪博客
卧虎山上的黑龙庙是碛口的标志性建筑。它创建于明代,雍正年间修建乐楼,道光年间重修。庙宇规模壮阔,正殿内供黑龙大王,左右两耳殿分别供奉河伯、财神,其余仓官、金龙、庙童各有其所。
庙里有个戏台,楼两边有晨钟暮鼓分列左右。
戏楼之下有门洞三个,声音从洞中传出,黄河对面的陕西村庄也能听清戏文,故有“山西唱戏陕西听”之说。
钟楼上俯瞰碛口古镇东市街,东市街当地人又称“前街”,是骡马骆驼运输店集中地段,它又名“食店巷”,因为当时有几个饭馆和许多小吃挑子,卖地方小吃,如臊子碗托、荞面灌肠、红印印芝麻饼等,还有卖粮食的小摊贩,专供给穷人们一升一合地买当天的口粮。东市街除集中了骡马骆驼运输业外,多零售业和服务业,主要供应比较穷困的人,虽然比西市街热闹,但沿街建筑大多简陋。因为地势低,又曾经多次被洪水浸入,所以这里街面的房子都造高台基,叫高圪台,秋水河大桥上的沿黄公路上通佳县下接吴堡县。
西市街,镇上的人又叫它“后街”,如果东市街算是穷人街的话,那么西市街就算是富人街了,这里多是粮油货栈,西市街的大货栈都是大四合院,上下两层,有的是前后两进,临街还有店面。
碛口古镇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的重要枢纽,成为名躁一时的“九曲黄河第一镇”、“水旱码头小都会”。
碛口古镇兴盛时期,每年仅从内蒙古河套的磴口出发来碛口的船便有四千艘,再加上五原、包头、托克托、府谷的木船和皮筏子,每天都有几十艘船和筏子从上游下来,这里总停泊着上百艘,并列五、六排,绵延好几里。
右手为祁县乔家大德通票号在碛口镇的分号:大德通钱庄。
据说碛口的这条小街是毛主席东渡黄河走过的,我也走走,像伟人嘛?
作为水旱转运码头,碛口的生意西做到兰州、吴忠,北做到包头、五原,南做到邯郸、郑州,东做到太原、京、津。以致很多地方的货物统称“碛口货”、“碛口碱”、“碛口油”、“碛口烟”等。但他们并非产于碛口,而是从碛口贩来的。
未来的毕加索“小毕”保不齐就出现在这里。
当铺的建筑很有特点:四周高墙,十分封闭,出入只开一扇小门,在大门内侧的走道上,设有活动的陷阱踏板,晚间将插销打开,一旦有小偷撬门而入,通过踏板便会掉入陷阱,在院内四周屋檐前还凌空拉起宽约两米的铁丝网,并在网上系有铃铛,有盗贼翻屋进来,落到网上,行动困难,铃声大作,难以脱身。这种上置铁丝网,下置陷阱的做法称为“天罗地网”。
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因而有萧墙之说。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因为据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
碛口古镇不收门票,你可以请一个导游做全程解说,50元,大约1个小时能观光完碛口古镇。
图文来源:洛桑丹曲 新浪博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