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景泰特色之旅:羊皮筏子漂黄河

新浪旅游
很多人或许没有见过羊皮筏子,但肯定听说过。在没到甘肃之前,我亦如此。
那滔滔黄河水波荡漾,乘羊皮筏子晃晃悠悠漂流而下的描述只是我在书本中读到的文字。
古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所说的皮筏破浊浪过险滩的景象一直未得见。
这次的西北之行终于目睹了传说中羊皮筏子的风采,只是错失了坐上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的机会,稍有遗憾。
羊皮筏子古称“革船”,俗称“排子”,也叫黄河羊筏子,因为它仅流传于黄河两岸而得名。是古代沿习至今的摆渡工具,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运载货物这种交通方式,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
甘肃省景泰县常生乡龙湾村以羊皮筏子多而闻名,据说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做羊皮筏子,许多人还在这方面“身怀绝技”。这次来景泰黄河石林,接待我们的正是龙湾村的一户农家乐。
图文来源:尚山 新浪博客
今日黄河上依然漂流着羊皮筏子,乘筏人已不仅是贩卖瓜果蔬菜的货主,更多的是寻幽探奇的游客,到黄河边乘羊皮筏子已变成一种休闲。
划羊皮筏子的水手被称为“筏子客”,他们都是有多年经验、深谙水性的老“把式”。
过去做“筏子客”非常危险,是在刀口浪尖上讨营生,因此有很多讲究,比如不能说“破”、“沉”、“碰”、“没”、“断”等不吉利的字,首次出行还要挂红、放炮、焚香、祭奠河神。现在会划羊皮筏子的人越来越少了。
现在黄河的水情不像从前那样险恶,为了游客安全,羊皮筏子也只在比较浅的水域行驶,因此坐筏子的感觉也少了些惊心动魄。坐在筏子上,低头就能看见黄河水从羊皮胎的空当中悠悠穿过,向下一伸手穿过木架子就能撩到凉凉的河水,更奇妙的是筏子随着水波荡漾晃晃悠悠,乘客却不会被水打湿,有点“我自端坐,任他风浪”的味道。
到达目的地,“筏子客”们忙着把羊皮筏子往岸边拖,然后再全力把筏子翻过来。
羊皮筏子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上岸后,筏客子将筏扛于肩头,运送至上游处,再顺流回来。
古代劳动人民“缝革为囊”,充入空气,泅渡用。唐代以前,这种工具被称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杀牛、羊后掏空内脏的完整皮张,不再是缝合而成,故改名为“浑脱”。
浑做“全”解,脱即剥皮。人们最初是用单个的革囊或浑脱泅渡,后来为了安全和增大载重量,而将若干个浑脱相拼,上架木排,再绑以小绳,成为一个整体,即现在的“皮筏”。
现在,黄河边供游客乘坐的羊皮筏子一般都是用13、14只皮胎采取前后4只中间5只或者前后5只中间4只的排列方式绑扎成的小筏子,重20多斤,能坐5个人。
据说,从前最大的羊皮筏子有600只皮胎,并排捆扎在细木架上制成,载重量成倍增加,最多能达十余吨。大筏子在黄河中抗急流能力强,而且既快又稳。这种由十几只或几十只筏子组成的“大船”,就是享誉黄河两岸的“羊皮筏子军舰”。
据说现在一只羊皮筏子的制作成本在4-5万人民币左右,周期达半年之久。
制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剥技巧,不能划破一点毛皮,如不小心将皮子捅破,这一张羊皮就算完了。
在剥皮子时,十分谨慎,一般情况下很少用刀,而多用手去剥,用撕、压、拉、捶、捅等手法进行剥离。
从羊颈部开口,慢慢地将整张皮囫囵个儿褪下来,将剥下的羊皮脱毛后,吹气使皮胎膨胀,再灌入少量清油、食盐和水,然后把皮胎的头尾和四肢扎紧,经过晾晒的皮胎颜色黄褐透明,看上去像个鼓鼓的圆筒。用麻绳将坚硬的水曲柳木条捆一个方形的木框子,再横向绑上数根木条,把一只只皮胎顺次扎在木条下面,皮筏子就制成了。
羊皮筏子需要人用嘴吹气,使其胀满,故当地人见到有人夸海口,说大话,往往以“请你到黄河边上去”来讥讽,意思是让其去吹羊皮囊或牛皮囊,据考证,俗话“吹牛皮”就来源于此。
羊皮筏子体积小而轻,吃水浅,十分适宜在黄河航行,而且所有的部件都能拆开之后携带。
图文来源:尚山 新浪博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