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第二敦煌 萨迦王朝远去的背影(组图)

新浪旅游

关注

萨迦,是西藏历史上“萨迦王朝”和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萨迦派”的发源地。公元十三世纪中叶,这里曾是萨迦王朝的首府,是西藏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寺内所藏文物极其丰富,作为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关系的历史见证,保存有元代中央政府给萨迦地方官员的封诰、印玺、冠戴、服饰;有宋、元以来的各种佛像、法器、刺绣、供品、瓷器等,被誉为“第二敦煌”。如今,站在曾经辉煌一时的萨迦北寺的断垣残壁之间,仿佛能看到一个王朝远去的背影。

居高看萨迦

公元13世纪初期,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落兴起,用武力统一了中原。1240年,元朝阔端进兵西藏前,欲召见在各教派中声誉较高的萨班贡噶坚赞。1244年,萨班贡噶坚赞率侄子八思巴(1235-1280)去凉州(今甘肃武威)。1247年在凉州会见阔端,并写信说服西藏各派高僧和贵族接受了元朝的对藏条件,把西藏正式纳入了祖国的版图。忽必烈统一全中国,建立元朝中央政府后,封八思巴为“帝师”赐玉印“命统天下释教”,即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并协助中央政府管理西藏,统领西藏十三万户,八思巴遵忽必烈所嘱,在西藏清查户口,制定法律,于1268年在萨迦正式建立起与中国其它行省相同结构的地方政权,八思巴成为隶属于元朝中央政府的西藏地方行政长官,萨迦派势力达到鼎盛时期。

蓝天下的萨迦蓝天下的萨迦

萨迦寺建筑在仲曲河两岸,故称萨迦南寺和萨迦北寺。全寺共有40余个建筑单元,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寺院建筑群。公元1073年贡却杰布初建萨迦北寺时,结构简陋,规模很小。后经萨迦历代法王在山坡上下不断扩建,加盖金顶,增加了许多建筑物从而形成了逶迤重叠、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八思巴被元中央政府封为“帝师”,统领西藏后,萨迦北寺又成为西藏地方政权机关所在地。

萨迦的建筑萨迦的建筑

萨迦派不禁娶妻,以道果教授为主要修法。萨迦派对发展藏族文化起过重要的作用。萨迦派协助元朝统领西藏时期,西藏结束了400多年的战乱局面,社会生产得到发展,文化艺术出现了繁荣局面,当时萨迦派的一些高僧在文学和史学方面都有不少的译著和作品留传下来,如萨班的《萨迦格言》、八思巴的《彰所知论》都是影响深远的名著。八思巴奉忽必烈之命创制的蒙古新字,亦称八思巴字,在中国文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萨迦”系藏语音译,意为灰白土。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吐蕃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昆·贡却杰布(1034-1102)发现奔波山南侧的一山坡,土呈白色,有光泽,现瑞相,即出资建起萨迦寺,逐渐形成萨迦派。萨迦寺用象征文殊菩萨的红色、象征观音菩萨的白色和象征金刚手菩萨的青色来涂抹寺墙,所以萨迦派又俗称为“花教”。

图文来源:tibet52 新浪博主

阳光照进大经堂阳光照进大经堂

萨迦南寺基本上仿照汉区古代城池样式,是具有很好防御性能的坚固城堡,护墙河至今仍依稀可辨。城堡内为殿堂僧舍。

酥油灯酥油灯

大经堂总面积5775平方米,正殿由40根巨大的木柱支撑直通房顶,最粗的木柱直径约1.5米,细的也有1米左右。其中前排中间的话根柱子,被称为四大名柱,即“元朝皇帝柱”(据传为忽必烈所赐)、猛虎柱(相传此柱由一猛虎负载而来)、野牛柱(相传此柱为一野牦牛用角顶载而来)、黑血柱(相传是海神送来的流血之柱)。正殿高约10米,大厅可容纳近万名喇嘛诵经,内供三世佛、萨迦班智达及八思巴塑像。

第二敦煌第二敦煌

萨迦寺从建寺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其间萨迦王朝统治全藏70余年,寺内所藏文物极其丰富,其中尤其以经书最为著名。萨迦寺作为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关系的历史见证,保存有元代中央政府给萨迦地方官员的封诰、印玺、冠戴、服饰;有宋、元以来的各种佛像、法器、刺绣、供品、瓷器等,被誉为“第二敦煌”。

北寺建筑大部分已残破北寺建筑大部分已残破

沿着小路爬上民居后面的本波日山,萨迦北寺就建在山上,由萨迦派创始人昆·贡觉加布于公元1073年创建。北寺规模宏大,依山而建,高低错落。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因素,北寺建筑大部分已残破,但从其遗址中可看到当年鼎盛时期的建筑规模。夕阳西下,近处的断墙和远处的萨迦县城在夕阳里有一种纵深感;天色渐暗,萨迦一点点地融入苍茫的暮色之中。

图文来源:tibet52 新浪博主

相关阅读:萨迦寺 那面书写千年的墙(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