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嘉应观:万里黄河第一观(组图)

新浪旅游
虽然叫嘉应观,但它不是道观,所以跟和尚尼姑都无关,就算有关系也是偶而路过串门的。说它和黄河有关,是因为从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元年,仅3年间黄河在这里有4次决口,创决口最高记录,流至华北的洪水威胁京师,洪患千里,成了清王朝心腹之患。
既然成了心腹之患,那皇帝也就着急了,这就和皇帝扯上关系了。雍正刚当上皇帝的第一年,黄河又从武陟决口。堵口成功后,为了祭祀河神,雍正皇帝不惜巨资大兴土木,历时四年,耗资288万两白银,敕建了这个全国治黄指挥中心--“淮河诸河龙王庙”,并御笔赐名“嘉应观”。也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观。多少年以来,关于嘉应观的传说和谜团也很多。
嘉应观,当地人管它叫庙宫,嘉应观实际上也就是龙王庙。里面还供着治水英雄大禹的神像。嘉应观位于县城东南十几公里处的二铺营村东,现在二铺营乡也更名为嘉应观乡了。嘉应观与邙山游览区隔河相望。偏东近京广铁路上的黄河大桥,偏西是雍正皇帝颁布修造的“御坝”,正南是毛泽东主席视察过的人民胜利渠渠首闸。
御碑亭,一进大门迎面就可以看见它,伞形结构,上顶宝珠,黄色琉璃瓦,看着有点像清朝皇帝的皇冠。这亭子里面藏有全国独有的国宝“中华第一铜碑”。
亭子的对联上写着:“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
御碑亭里的高大铜碑,高4.3米,24条龙缠绕其间,象征一年24个节气。碑文由雍正皇帝亲笔御书,盖有“雍正御笔之玺”,11行431个字的碑文记载了黄河的地理面貌、流域历史、水患与治理情况,强调黄河与百姓、黄河与朝廷的利害关系,对黄河的治理和建造嘉应观的缘由加以说明。非常精致。
碑下压着的是传说中的“河蛟”,龙头、牛身、狮尾、鹰爪,它曲身回首,二目圆睁,吞云吐雾,大有翻江倒海的气势,被认为是黄河泛滥成灾的祸根,用刻有二十四条龙的巨碑压住,寓意黄河不再泛滥,也可见雍正治河的决心。尤其独特的是铜碑是铁胎铜面,铸造技艺精湛。据说碑体在一次电闪雷鸣时被击开一道裂缝,泄露了天机,可以看出里面包的是铁,雍正知道后,说是铸官工匠贪污了铜,立即将他们杀了,于是铸造工艺失传。铜和铁为两种不同金属,他们的融点不同,现代人用新的工艺尚不能把这两种金属合在一起,古人也不知是用的什么技术使它们有机地成为了一种合成体。此后的200多年未再裂过,但当时的工匠究竟运用神马样的技术造成了这样一个碑?这成了一个谜。
钟楼和鼓楼。铜钟沿着钟周围按照八个方位铸着八卦图。用棒击,每个方位的音阶都不相同,称为八卦定音。如遇汛情,钟鼓齐鸣,便可以召集附近的军民防洪抢险。照片上左边是钟楼,右边是鼓楼。
御碑亭后面是蓝色琉璃瓦的严殿,王公大臣祭祀河神的大殿。
中大殿,重檐歇山回廊式建筑,蓝色琉璃瓦顶。嘉应观的另一个难解之谜是它的中大殿,两百多年来,即便是在兵荒马乱无人看护的时候,这个大殿也不结蜘蛛网,不落灰尘,连鸟虫都不进。传说,这是因为殿内藏有避尘珠,但避尘珠到底是个神马东西,谁也不知道。
除了彩绘的涂料作用外,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中大殿所用的木材,这些木材都是从南方通过水路运来的香樟木,具有防鸟虫的作用。通俗一点说,卫生球所用的材料就是取自香樟木,其所散发出的气味让蚊子苍蝇和野蝙蝠都不敢来。
风调雨顺,可谓是嘉应观里的关键词了。
171950年到1952年,新中国第一个引黄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建设期间,首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先生和中国及苏联专家多次来到武陟视察指导,当时傅作义就在嘉应观的后院里办公居住。
其实不光新中国的水利部长在此住过,观内还建有清朝时的道台衙署,连道台大人也在这里办过公呢。
齐缝墙,又一个谜团,嘉应观的禹王阁是个高18米的两层楼,两百多年来,这个位于地震带上的建筑经历多次地震一直屹立不倒,冯新红认为,这应归功于其具有防震功能的“齐缝墙”。一般的砖瓦建筑,墙体都是砖与砖相互咬茬,而禹王阁的后檐墙互不衔接,独自向上,故称“齐缝墙”。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当年雍正皇帝下旨挑选工匠,当地在数百个能工巧匠中选中谢旗营的王氏三兄弟,老大垒东山墙,老二垒西山墙,老三垒后檐墙,三个人各调各的线,各砌各的墙,完工后,监工发现三堵墙互不衔接,容易倒塌,认为是对禹王的不忠,于是将三兄弟打入死牢。兄弟三人在狱中向皇帝申冤说,我们不是对禹王不忠,而是想到地壳有软有硬,一旦地震发生,这样的建筑会起到防震作用。于是皇帝放了三兄弟。二百多年来,嘉应观经历了三次大的地震,仍巍然屹立,这引起了当代建筑学家的关注和研讨。专家认为,这种“齐缝墙”实际上是现代建筑概念中的“沉降收缩缝”,的确具有防震作用。
姊妹椿,1991年农历五月的一个下午,一场雷雨过后,从观内东殿门前檐下的石缝中长出两棵椿树,形似孪生,后来越长越高,顶住了房檐,于1999年将其移至东殿前。照片上半部分为禹王阁内供俸的禹王及诸神像。
90年代的时候,这里还拍过一部电视剧叫《嘉应观秘史》,时间太久了,剧情也都忘完了,古人建龙王庙是为了让龙王保佑风顺雨顺的,但龙王庙一般都建在险要的地方,这样大水一来,结果常常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最后保存下来的龙王庙并不多,嘉应观也就当之无愧的成为了黄河流域最大的龙王庙。武陟还有一座龙王庙,倒不是建在河边。而是建在离县城更近的万花村,每到每年的“二月二”,俗称龙抬头的那一天,那里便人山人海,非常热闹。万花村的那个龙王庙以后再介绍,还是先说眼前的这个吧。刚刚忘了说,这里现在的门票价格是四十元一张。
文章来源:蓝风新浪博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