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白园:探访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图)

新浪旅游
白居易恬淡自然,乐天长寿,享年75岁。香山寺依山临水,山上松柏峥嵘,浓荫蔽空,山前伊水淙淙。俯临幽谷涧树,远眺瀑川遥落。一路樱花馥郁,鹅卵石铺就的通幽曲径,两旁柳树婆娑摇曳,各色花卉争彩斗妍,人们行走其间,处处是白居易活动的踪迹。寺门左侧的藏经堂,据说是白居易筹资修建的,右侧的九老堂,据说是白居易和八位老人谈经论道的地方。
洛阳旅游,白园是个幽静的去处。从香山寺往北大约500米就来到白园 ,这里 松柏葱郁,景色清丽,和龙门石窟隔伊水,有长桥卧波,又将两岸相连。
墓地保存完好,和龙门石窟一样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坟墓上面青草郁郁葱葱,四面奇石林立,悬瀑飞洒,冬青环抱,翠竹成林。前面矗立着乾隆皇帝题诗的“御碑”,可惜的是御碑前面增添了一个白居易铜像,有点煞风景了。
来到白园门口,见到的是一堵不高的黛瓦粉墙,中间开着一个小门,小门楼上也是黛瓦,这就好像白居易的诗风一样,有一种平民倾向。
入园恍然间,走进的不是大诗人的墓地,而是一户普通民家小院。等到进了门来,却是树木花草扶疏,小溪淙淙流淌,山石错落有致,竟是一处幽深的所在。那堵矮矮的粉墙,居然把小小的琵琶峰的山水草木都围了起来,供白居易一人独自享受。
花木深处掩映着乐天堂楹联:“西湖筑白堤龙门开八滩倡乐府诗讽谕志在兼济天下;履道凿园池香山卧石楼援丝竹赋青山乐于独善其身。”简练地概括了白居易的思想和事业,乐观通达,进退自如。
由墓寝拾阶而下,小径旁建有一“白亭”,亭内小息,伊水龙门,可一览无遗。正如亭柱上镌刻的一幅对联:“雨添山气色,风借水精神”,道出了这里的无现风光。“白亭”建筑结构简节,古朴苍劲,堪称一绝。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公元772年)5岁时习诗,8岁时识声韵,16岁从洛阳去京城长安。传说以其诗去拜见诗人顾况,顾况用他的名字嘲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是,当他看了白居易16岁时写的“蓠蓠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乃叹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诗人在29岁时就考中了进士,从此踏入仕途,但始终不得志,倒是写下了3800多首代表民心、为民请命、富有人民性的诗作,其中有2800多首一直传世之今,这是历代诗人中都少见的。白居易晚年长居洛阳18年,与风景旖旎的龙门山水,结下了深厚情感。他在《船夜援琴》中写到:“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是淡,其间无古今“,完全游移于山水之中。
晚年的白居易长期居住于此。闲看伊水之波,静观风飘之云,白日移步岸边,夜里静寂打坐,真是悟彻了几分人生禅意禅趣。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于一身的白居易,诗歌创作通俗流畅,妇孺可诵。体贴黎民之苦,讥讽权贵骄奢。
白居易墓寝用青砖砌成椭圆形黄土冢,周长50多米,高约4米,长满了芳草鲜花,四周环绕松柏。顶上19棵柏树环绕一棵枣树。枣刺,标志着他针砭时弊的性格;红枣,标志着他为民办事的成果。
白居易的坟墓前,依然是一石碑,上面刻着:“唐少傅白公墓。”在右边,还有三通大碑被砌在了一起,那是清代乾隆以后的三通古碑,向人们昭示着白墓的沦桑岁月。
文章来源:侠客游四方新浪博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