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行前奏曲:从北京到拉萨的45小时

新浪旅游
编者按:每个旅行者都梦想着有一天可以站在西藏的土地上仰望蓝天,与神耳语。而对于初次进藏的游客,火车便成为了首选。不仅可以逐渐应对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沿途的美景还可以为你的旅途增色不少。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博主的脚步,踏上进入西藏的旅途!
到达北京西站粗略一看,至拉萨的火车是绿皮的,默沫一下就会联想到以前的“绿皮火车”,但其实大家都知道,因为高原的缘故,青藏线上跑的火车都是特殊制作的,列车全列密闭,身披铝合金外衣,并配备高原供氧系统。为了抵御青藏高原风沙大、紫外线强等恶劣的自然环境,车窗的双层玻璃间都装有防紫外线贴膜,并且针对高原行车颠簸的特点,每节车厢采用完善的气囊减震系统。
此绿皮火车可非彼“绿皮火车”!之后的45个多小时,可全部都在这上面度过啦~
45个小时容易过么?吃的喝的玩的看的,都备齐全啦!车上所有的标识都列有中文、藏文、英文三种文字。
第三日一早,列车行驶入青藏高原可可西里段时,列车员开始免费发放吸氧管,以供有高原反应的人使用。我倒是要了一个,可一直也没用,还是原包装的带回了北京。
刚才发的那氧气管插入床头的这供氧口中就可以吸氧了。其实整列列车内一直在充着氧气。
万一发生高原反应缺氧怎么办?为了应对青藏高原的缺氧环境,进藏列车车厢内的氧气浓度、温度、压力都可以保持均衡。每辆列车的配置几乎与飞机一样,有两套供氧系统:一套是“弥散式”供氧,设在每节车厢的车窗上方,通过混合空调系统中的空气供氧,使每节车厢含氧量都保持在23%,旅客如同进入“氧吧”;另外一套供氧方式是在旅客座位旁边设置氧气面罩,若旅客感觉车厢内依然有缺氧状况,可将氧气面罩摘下来直接吸氧。在格尔木站前后,每位旅客就会领到一个氧气面罩。
卧铺车厢走道里总是坐满了乘客,被一路风光所吸引。有人拿着DV,有人拿着DC,拿单反的更是多数。有高原反应的人就去躺着啦,不过我几个车辆溜达了一下,发现没有几个人是躺着的。
每一个乘坐过青藏铁路的乘客,都应该感谢当初修建这条路的辛勤工作者们!
想着这样荒无人烟的路上,经常有人来维护,这种工作的枯燥,可想而知,敬佩他们!
从列车车窗俯瞰俺们亲爱的地球,此时,列车正行驶在高架桥上,看倒影。
列车广播:咱们这趟列车马上就要翻越唐古拉山最高点海拔5072米了,唐古拉山是目前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铁路沿线常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空气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一半,属于“生命禁区”。
几乎所有的乘客都开始在车窗边张望,等待着观望唐古拉山。
原本以为列车会在唐古拉山车站停留片刻,可以下车去停留片刻。这一切却都在列车飞快行驶中结束。
说实话,我不知道哪个是唐古拉山口,列车飞快的行驶着。唐古拉山列车站也瞬间从实现中消失,飞快的行驶中我拍下了这座纪念碑。
唐古拉,蒙语的意思是“鹰飞不过去的地方”,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唐古拉山是青藏高原的最神圣之地,是藏民族心目中最敬仰圣洁的神山。对于一般人来说,雄伟壮丽的唐古拉山就是青藏高原的代表和象征;对旅游者而言,5230米处就是人生此行所要追求的最高点,也是青藏线之程离天最近的地方。
列车继续行驶着。其实,一路上我们的列车都在晚点,后来逐渐赶上正点。
第三日下午,列车抵达那曲站,乘客们终于可以下车走走了。自从格尔木站停过车后,这是第一次可以下到车站溜达一下,感受高原的空气。
在行驶了45个小时之后,列车到拉萨站了!刚下火车的我还能蹦跳,显然没有高原反应。
出了火车站,迎接我们的是天空一缕彩虹,你看到么?
这就是拉萨站,初入拉萨,一场陈雨就迎接了我们。一边淋着雨,一边欣赏着彩虹。
下了车我就想去看看回程车票的情况,于是往售票厅走去。警卫告诉我,那边5点半已经下班了,得第二天上午来。
另外,在列车还有15-30分钟左右的时间驶入拉萨站时,已经能从列车上看到远处的布达拉宫。只是,那时候默沫还不知道远处那就是布达拉宫,只是看了看,并未留下影像纪念。下回若是您也坐火车去,记得看看。
还要说一下,这青藏线上的列车的确也比普通列车要平稳一些,舒适感更强一些,似与北京到天津的城际列车的平稳度差不多。
文章来源:默沫De行走 新浪博主
扩展阅读:冬游大美西藏 静谧之中聆听天籁(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