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上海“码头街市”老仓库背后大亨们的故事

旅游时报

关注

犹记得老码头刚开张那会儿,园区背面一个靠江的空置老仓库倍受争议。有人说这是黄金荣的秘密仓库,以前常有“奈伊做特”的事件发生,这里将来是要开精品酒店的。2010年10月,这个保持沉寂的老仓库“发声”了。它将与该片区的另外两个老仓库一起变身为定位会所、餐饮、酒吧和名品专卖的“沃弗1846商业中心”,预计明年初投入试营业。

记者随即来到了外马路,发现老仓库早已改头换面。其修旧如旧的建筑外观已经成型,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现在每个仓库前都煞模煞样地站着一个保安,不过你只是张望几眼的话他是不会有微词的。在现场记者找到了负责1、2、3号仓库改造的上海沃弗商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了解后发现,老仓库并非黄金荣所有,而是另有其主。于是,我们的老故事便在老仓库的上空回荡开去。


昔日“码头街市”即将以精品商圈的形象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
昔日“码头街市”即将以精品商圈的形象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

1号仓库:航运大亨卢作浮为抗日立下战功

建于1936年的1号仓库是年纪最大的老大哥。它的主人并非黄金荣,而是航运大亨卢作浮。这个卢作浮厉害,毛泽东称赞他是“四个不能忘记的中国实业家”之一,蒋介石也尊称他为“作浮兄”。

卢作孚搞航运可谓白手起家。当初筹资极为困难,幸亏得到友人支持,筹得8000元资本,亲赴上海订购载重70.6吨的浅水铁壳小船一艘,于1926年秋驶回重庆,取名“民生”。

在抗日战争初期的危急关头,一心报国的卢作孚指挥了被誉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的宜昌大撤退,率领民生公司船队冒着生命危险为国民党转移到重庆运输了很多物资、机器。当时牺牲了117名员工。抗战胜利时,国民政府授予卢作孚一等一级奖章。战后,卢作孚把长江航线的重点移至上海。1950年6月卢作孚由香港回到北京,他所组织的18艘海外轮船陆续从香港驶回大陆。

寻踪提示:

1号仓库北面的圆柱型立面使其具有武康大楼的“旗舰”风范,统领着沿江仓库群。该仓库分为上下五层,每层有1000多平方米。底层是白色方格子墙面,落地玻璃目前还画着大大的“叉”。上边几层是土黄色的横纹面砖,外墙的消防楼梯一路通到顶。1号仓库今后的定位是能全方位观赏黄浦江风景的精品会所。

2号仓库:最初是个简陋的大储站

2号仓库是考证下来资料最少的一个仓库,与1号仓库之间隔着一个奶黄色外观的临时仓库。2号仓库曾经是一个简陋的大储站,到了解放后才逐步成形为一个码头仓库。

寻踪提示:

2号仓库承袭了1号仓库的装修风格,同样5层高。不过底层还没装上门面,而是贴着世博会的宣传海报。将来,2号仓库的底层将打造成富有现代感的音乐酒吧,二、三层开设高档餐馆。招租工作仍在进行中,可能进驻的有比利时餐厅、美国餐厅、德国餐厅等等。

3号仓库:大买办虞洽卿兴建“货客上卸极便”

3号仓库建于1937年,比1号仓库要晚一年。3号仓库的主人虞洽卿来头也不小。他是浙江镇海人,出身于一个穷裁缝家庭。9岁的时候,虞洽卿到大上海讨生意。据说他从十六铺码头下船后,恰逢一场大雨,他怕布鞋被淋湿,便赤脚前往瑞康颜料行,结果被老板奚润如认为是“赤脚财神”上门,从此另眼相看。

这个没正经读过书的穷小子,凭借聪明头脑慢慢混到了洋行大买办的位子,操着一口英文,派头十足。之后,虞洽卿自立门户开设通惠银号,发起组织四明银行。1908年,他开始涉足航运,创办宁绍轮船公司。次年在上海建起趸船栈房,号称“货客上卸极便”。仓库里的货色主要以生产资料为主。

接着,虞洽卿先后担任都督府顾问官、外交次长、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理事长、上海总商会会长等职。一路顺风顺水。据说最风光的时候,连现在的西藏路都叫“虞洽卿”路呢。

寻踪提示:

如今的3号仓库是完全根据挖掘出来的老图纸改造的,是三个仓库里最漂亮的一栋。土黄色横纹面砖和小青砖混搭,顶楼是雕花装饰,二楼和三楼有铸铁镂空阳台。将来仓库底层会局部架空,屋顶部分也会加以改造,使客人更亲近浦江景观。

3号仓库届时将开设近20家酒吧和餐厅,与1号和2号仓库共同组成绵延600米、占地达18000平方米的滨江休闲长廊。此外,船锚、老沙船、搬运工人这些上世纪30年代上海老码头的标志都将以雕塑、老照片、旧物展览的形式重现于3号仓库的文化码头展示馆。


在复兴码头附近,沿外马路西行,你还会看到很多小街小巷

时报连接

复兴码头上海唯一、远东闻名的“码头街市”

黄浦江这么长,码头多如牛毛。其中很多都掌控在洋人手里,惟独复兴东路以南的这一段,却是中国人自己的地盘。1、2、3号仓库就位于此。这片码头本身就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故事。

1846年,复兴码头从一个斜坡、一块跳板发展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木质结构浮码头。中资公司经营的内河、长江航运犹如密密麻麻的毛细血管,渗透到外资公司难以到达的地方。内地的鸡、鸭、鱼、肉、水果、蔬菜、山珍等农副产品在这里疏散;上海聚集的鸦片、棉布、香烟、火油、火柴和各种日用工业品经这里运往各省;遇到战乱饥荒的外省难民也乘船大量拥入上海。久而久之,来自五湖四海的生意人在这里孕育出独特的“码头街市文化”。

当年的复兴码头一带鱼龙混杂,弥漫着鱼腥味、水果味、汗臭味等各种“原生态”气味。商人开始在附近的后马路摆摊做买卖,逐步形成了各种“特色商品一条街”。大东门外南北向的“内篾竹街”和“外篾竹街”曾经是竹木器专业街;“豆市街”专做米豆杂粮等北货生意;“花衣街”做棉布、棉花生意;“洋行街”做的是广货、南货生意;咸瓜街专营桐油、药材等南北货。再后来,这一带还开起了钱庄、妓院等配套服务业。最终成为上海唯一、远东闻名的“码头街市”。

另一宗比较有意思的就是在码头滋生的“上海黑帮文化”了。复兴码头“商民刁滑”、“市井繁剧”,十分“难治”。于是,黑帮就有了“市场”。所以有人推测黄金荣在这里设立秘密仓库也是可能的事情。当时,黑帮人士掌控了一批码头工人,在一套严密的体系下分区域控制着复兴码头。他们不会随便干涉白道的生意,当然触犯到底线的就会被“做特”,还有“黑吃黑”等等。因此,先是把人绑架进仓库,再装进麻袋,沉到黄浦江里的情形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解放后,复兴码头命名为上海复兴装卸码头。码头后的仓库群则归属于上海港务局,用于堆放水泥、黄沙、煤炭、石材等建筑材料。

寻踪提示:

你从外马路往西步行,会在周遭发现很多小街小巷。比如豆市街、咸瓜街等等路名都还在。这些都是以前商业街市的遗留产物。当然,现在已经找不到那些小商品的踪影了。根据规划,除了另两个与沃弗1846商业中心相邻的老仓库将华丽变身外,这一带还将出现一批董家渡双子塔等金融商务中心和高档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