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驱鬼逐疫 解密中国传统镇宅面具(组图)

新浪旅游

关注

戴着面具的表演者

面具,这种自远古而来的文明也许注定要消逝在时间的云烟里,但它无数的神奇让人痴迷和向往。面具,像失落的影子,让人不能不去寻找无数失落文明中这个影子的神奇。 

世界上的每个人,也许都戴着面具。但那些流失在古老文明中,正在被遗忘的面具,用它的方式向我们剥开了人类文明进化中,我们面庞上一层层的历史。 

它辉煌过,它在失落!

【彝族吞口】

戴上面具的孩子

面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像一面镜子映照着该民族的生活与信仰。在云南这片广袤土地上流传的众多面具艺术中,彝族吞口以其粗犷豪放的风格而独树一帜。

吞口,作为镇宅面具盛行于中原,传入彝族地区后,与这个民族崇拜黑虎的传统理念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最能体现彝族文化精神气质。

栩栩如生的面具

“吞口”曾在我国许多民族的民间流行,是“某种超自然神的象征,用于驱鬼逐疫”。村中遇事不顺,有灾祸病痛,便要找巫师施法术,后挂于门首保护家业兴旺,人丁安康。

为了镇邪,造形惊骇,张牙舞爪,红舌利齿,圆瞪双眼,凶悍威严。

拿着面具的村民

“吞口”有傩面具派生而来,古代流行于中原,如今多见西南各省。“吞口”有木制、瓠制,可彩绘或雕刻,粗犷质朴。需要挂“吞口”的人家,须请巫师择吉日“开光”,杀鸡涂血,念咒画符,给“吞口”以神力。


面具人生

    “吞口”可分五钟:

第一种:“凶神恶煞”:白凤眼、白鼻白剑、红须红牙,能吞灭克人毙畜的妖怪。

第二种:“猩猩必煞”黑鹰眼、红耳红剑、四颗牙,能吞灭撒布瘟疫和火灾的厉鬼。

挂在屋前的面具

第三种:“凶神八煞”:白眼红耳、四颗獠牙、八颗平齿,能吞灭八方鬼魔。

第四种:“双剑雾煞”:红脸鹰眼、一只獠牙、口含双剑,能吞灭破坏阴阳五行协调的妖魔。

第五种:“送子行煞”:凤眼红须、白鼻黄剑、多颗平牙,能吞灭妨碍生殖的邪恶。

表演者

在彝族地区,每年的祭祀或者重大节日都会有头戴吞口的表演。吞口是傩面演变的,而傩与巫也有不少关系,非常的神秘。而对于“吞口”这个名字,民间的称呼并不相同,有的叫“鬼脸壳”等,我觉得“吞口”应该是汉族的称呼而已。

>>什么是吞口

吞口,是民间艺坛面具的变异,起源于图腾崇拜和原始巫教,是古代图腾文化与巫文化相结合,经历漫长的岁月后嬗变而成的一种民间文化的产物。它是绘有狰狞怪兽的器物。怪兽绘太极八卦图,豹眼怒视,龇牙咧嘴,犬齿突出,血口洞开,好似能吞掉一切灾祸和妖魔鬼怪,保佑风调雨顺,避邪救灾免疫。怪兽形象或烧制成瓦当用作屋檐口,或雕刻于石柱立在道旁,或彩绘于木瓢背面悬挂于门楣之上。某些地方,也有请巫师(或称道士)手绘于纸的吞口(口中横含短剑),挂在门楣上边的。

【贵州面具文化】


贵州面具文化

最早知道面具,是在贵州安顺平坝县屯堡。看着民间艺人在粗大的木头上,一刀刀的斧劈,就知道其实面具早就在这些传统艺人的脑子里了然于心了。 

村子里的老艺人听说我们要看戏, 翻箱倒柜,在红烛、信香中把“神面”从箱子里请了出来。村民们说:这是神,平时不能随便乱动,开箱要祭拜……戏开始的时候,他们借着酒兴唱起了酒歌。 

地戏的演员们,不戴面具时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戴上面具,戏神的灵魂就进入了他们的体内,具有了神的意志和性格。跳戏,是他们最快乐的日子。

表情狰狞的傩面具

面具是古老中国傩戏不可少的道具。中国的傩戏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到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始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这就是傩舞。傩戏是在傩舞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傩戏表演的主要特点是角色都戴木制假面,扮做鬼神歌舞,表现神的身世事迹。贵州傩戏面具一般用柳木、白杨木制作,在面具造型上,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傩面具分为几大类:正神、凶神、世俗面具、丑角面具、牛头马面。面具因为不同的剧中角色,或善良、或威武、或凶悍、或怪异。样子多眼球突出,呲牙咧嘴,眉毛上扬。使人感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粗犷的美。

一般而言,贵州面具的世界主要为三个部分:傩戏面具、地戏面具、变人戏面具。 

经常在贵州各地采访,经常见到那些色彩鲜艳、造型特异、鬼异神奇的面具,每次的遭遇都让我又多了一些神秘和未知的欲求。2007年夏天,在铜仁地区的一个傩文化博物馆,看着丰富的傩面具,听地方同志介绍丰富的傩文化,我心里再次感动。 

傩戏又叫傩堂戏,它是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戏剧。在黔东、黔东北地区,任一傩班出行举行傩事时,都要在傩祭后、傩祭中,或者傩技的表演后、表演中演出 “傩堂戏”。 

傩堂戏是面具出现最多的民族民间戏剧形式。

傩面具

贵州的傩戏曾经在贵州省有极为广泛的分布,现今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黔北地区,汉族、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布依族中都有分布,其中尤以土家族的傩戏最为兴盛,并至今依然。 

傩戏主要环贵州铜仁地区的梵净山分布,可称为梵净山傩文化圈。 

黔东、黔东北傩戏面具有“半堂戏十二面具,全堂戏二十四面具”之说,但实际上往往不止此数,多的有40多面,少的也有20多面。面具的主要角色有炳灵侯王、判官、钟馗、二郎神、关圣帝君、汉朝将军、柳毅、开路将军、先锋小姐、开山猛将、唐氏太婆、土地神等。 

在傩戏中,几乎所有的傩坛班都要演出相同的基本剧目,角色也是一样。不同的区别,给傩戏面具世界带来了另一番风景。傩堂戏的面具是傩文化的核心部分,但它是傩文化最醒目的外在表现。 

民间做法事,傩祭仪式的程序有请神、迎神、敬神、酬神、娱神、祈神和送神等仪式。傩祭仪式,或简或繁,或详或略,各地不同。在傩坛中,实际上还有另一个更为惊人和不解的东西——傩技。傩坛绝技有开红山、上刀梯、抱坛墩、刹铧、劈推、下油锅、口含红铁、定鸡等八种。它们是这一古代文明中最令人不可理解的部分。

    文章来源:肖育文  大山深处.大有可为

    相关阅读:陇南地区白马藏人的面具舞(组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