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末 寻找成都那些乐活生活

新浪四川
四川乃天府之国,成都是温柔之乡,这里山水优美,物产丰富,既有滋味绝佳的小吃,又有飘逸美丽的女子……成都的生活成本不高,喝喝茶、搓搓麻、洗洗脚、享受掏耳朵,是成都人舒适安逸生活的写照!现在正是换季时节,商场打折,天气凉爽,周末我们哪里也不去就呆在成都喝喝茶,逛逛街,生活非常乐活!
“好吃懒做”是成都人的优点。所有的茶楼酒肆都不愿意出三环,所有的旅游景点似乎都近在咫尺;进门就鼓捣着吃,出门就进茶馆,三五狐朋狗友,凑一桌小麻将,三盏两杯也是一顿盛宴;椅子硬了不坐,茶不递手不喝;男人宁可在家带孩子做饭,也不愿抛头露脸干活……如此种种,算是一大景观。
一起走访春熙路、宽窄巷子、武侯祠、锦里、浣花溪,真切感受到成都人悠闲、舒适和安逸的生活!
中国三大最著名购物街之一——春熙路
历经82年岁月洗礼,这条取熙来攘往,如登春台美意的商业街,今天已经成为成都魅力的代名词,从多方面延伸着她的影响力。它是成都的时尚公告牌,一个世纪的商业人气和成都美女都流经这里;它是成都的流行文化站,全国的街头潮流和品牌在这里跳动着同一脉搏。它照亮成都的夜与昼,并点燃了整个城市 的浮华,成为成都的时尚之心。
养眼
美色如织让春熙路不同于其他城市步行街的杂驳、无趣,说其一街独秀并不过分。成都本地人眼中只有紫荆小区、玉林小区之类的地方才能被称为养眼,但这并不妨碍远道的外地客坚持将春熙路看成是名副其实的川籍美女打望地。选择一个舒爽的天气,坐到春熙路中山铜像下,你瞬间可以感受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重要性。另外,要记得配备性能良好的数码相机,无限春光,立此存照。
美食
都在成都了,还说什么呢,抓紧时间伺候你的味蕾吧。春熙路堪称成都的美味小吃云集之所,钟水饺、赖汤圆、夫妻肺片、韩包子、龙抄手,还有街边的 麻辣烧烤和串串香,价格指数和美味指数的对比绝对让你在大饱口福的同时,丝毫不担心钱包的迅速缩水。当然,越来越多的西式餐店如仙踪林、宾诺咖啡、良木缘西餐、几家火锅,还有无所不在的麦当劳,好在选择众多,就算有人会无聊地争论美女的出处和品性,但没有人会具体考究眼前的美食究竟是不是本地,够不够正宗。
便利
从交通的便捷性上看,规划中的地铁二号线很快将把春熙路纳入成都的快速交通网络中。目前,作为成都最繁华的商业街,几乎所有公共交通都会通过附 近。从购物的角度看,春熙路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其商业业态非常丰富,不仅拥有大型商场,还有众多精品专卖店,价格从高到低一应俱全。最令人难忘的还是春熙路 上的那座五星级厕所,只要三毛钱的进门费,现在三毛钱能干什么?但在春熙路,却可以有五星级的享受啊。
休憩
改造后的春熙路宽敞了许多,道路由花岗石与仿古地砖铺就,主街的交汇处,是有名的中山广场。拓宽后的广场有近10亩,并有了露天水池、绿化带,成为游人小憩的好地方,也是晨练人的乐园。步行街上有供人休息的长凳,但总是僧多粥少,这也就是麦当劳肯德基日日爆满的原因之一。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春熙路的王府井电影城,可使人在购物之余有一个既放松又浪漫的别致去处,而春熙路一侧的西南书城里的书香气弥漫过来,真是连精神都能得到休憩了。
人气
说到人气,春熙路显然是不屑与成都的其他街争宠的。春熙路始建于1924年,前身是蜀中第一街的一条小街,与走马街相连,形成一条南北直线,横贯其中的东大街是出东门下川东的必经之路。上世纪80年代,春熙路与紧邻的青年路一起,成为中外闻名的西南第一街。1992年9月,春熙路历史上的夜市首 次开张。那几年,一个夜市摊位转手就可以卖四五万。2001年4月24日,建市近10年,闻名中外的春熙路夜市成了历史,事前统一安排好的准时停电歇业让 许多夜市摊主洒泪作别春熙路。但直到今天,近百年历史的春熙路仍是成都人气最旺的商业街,人们逛春熙路、说春熙路,它是这座城市永恒的话题。
商业
自从1998年被命名为中国首批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后,春熙路便开始一改原有的老旧形象而焕然一新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里缺乏历史内涵。毕竟,一条成熟的商业街最关键还是要看其百年老店的风采。春熙路上的亨得利钟表、精益眼镜、成都工美商场等百年老店与太平洋百货、王府井和伊藤洋华堂等百货新贵交相晖映,繁荣着春熙路的商业形象。随着时代广场、利都二期、第一商业城、西武百货闪亮登场以及超大型商场台湾群光百货即将开业,春熙路的商气将变得更加旺盛。
同深处的微醺生活——宽窄巷子
所谓的宽巷子不过几米宽,所谓的窄巷子,仅够散步之用,闹市之中,尺寸之间,一片懒得拆迁的旧式民居,竟演变成一个豪华的盛宴,老天有眼,懒人有懒福,庭院深处尽藏千年川人之懒文化。
微服私访约等于随便溜达
成都人总是一不小心,就溜达到了宽窄巷子。
笔者曾经到北京的胡同漫步考察,觉得那里的胡同就像剃头师傅的挑担子,两头热,中间很平淡,而宽窄巷子则是整条胡同都热得发烫。跟北京一样家家都是四合院,不一样的是家家四合院都是那么深那么宽,那么有贵族派;在北京你以为那里住的都是穷人,其实以前真的是穷人;在成都你以为那里以前住的是富人,其实真的是富人。因为,那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四合院,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院合四,是一家的产业。你说,富不富!
宽窄巷子里有两家大门紧闭,门外挂着一块招牌,“私人宅院,谢绝参观”,记者多次路过,始终紧闭的门,不见进出的人。在这商业味道浓厚的小巷里,竟然有人怡然自得,不沾染那铜臭,确实难能可贵。据说是一有钱华侨的宅院,不租当在情理之中。
几乎每一家楼梯都是吱吱呀呀地响,被称为够味道。其实大都是新装修过的,就是不愿用钉子把它钉实在了,上一层楼就像跨越了一个世纪,多漫长啊。
在宽窄巷子,不论是穷快活,还是富逍遥,外地人来了也匆匆忙忙学习成都人,放松心情懒懒地住下来,喝喝茶,聊聊天,玩玩牌,散散步,点几个小菜,品几盅小酒,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更多体会到宽窄巷子的成都性格吧。
杯中有日月,酒里最乾坤
有人考证说宽窄巷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六几几年,可是这已经不重要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化包容才是最值得把玩的精髓。
有人把并排的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做了一个十分贴切的定位,说“闲在宽巷子,一杯盖碗茶,散出悠然况味;品在窄巷子,在深巷里品出生活的诗意;泡在井巷子,在这里温一壶月光下酒。”
路边的小吃店,有烧烤,有面食,有炒菜,也有名小吃,几块钱一份到几十块钱一份,全凭感觉;有茶有酒,来一杯温一壶,白酒、啤酒、黄酒,各有各的味道;千年拴马桩、饮马槽、古钟、古玩,老得让你回味不醒;而那些西式玩意中式手工,又令你留恋往返,爱不释手。
这只是街上的风景。
大宅子内,或小窗倚翠,或高堂阔院,或清新雅致,或鸟语花香,或欧式豪华,或皇室威严,风格迥异,格调各擅。
点醉,给你法国式的浪漫与温馨,专业品位的红酒主题餐吧,吸引了众多爱家前来光顾;瓦尔登则是另外一番光景,悠闲自得的成都人品尝的是西式咖啡,偶尔来一场豪华的名庄盛宴,登时让人眼前一亮;宽坐、可居、兰亭叙,高堂之上,不言自威,给你皇族的派头。不经意间走进一个庭院,原来是冒着苏格兰泡泡的西式酒吧。
真可谓,闲不用偷,时不用急,有茶可泡日月,无酒也能乾坤。
活色生香的惬意慢生活——拜武侯泡锦里
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区南郊,是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有三国圣地之美誉。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刘备下葬“惠陵”时,即公元223年,最初与惠陵、汉昭烈庙毗邻,明初蜀献王朱椿敬仰诸葛亮忠君爱国的品质,提出“君臣宜为一体”,乃打破原来布局,将武侯祠诸葛亮像移入汉昭烈庙,成为君臣合祀庙宇,专祀诸葛亮的武侯祠遂被废。明末,祠庙毁于兵燹。清康熙十年至十一年,在川湖总督蔡毓荣、四川布政使宋可发等主持下,于废址上复建武侯祠。为兼顾君臣之礼,将祀刘备的昭烈庙建前,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位后,形成今之所见大致规模。现存祠庙主体建筑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修复,至清道光年间,祠内共塑有自康熙以来蜀汉君臣像47尊,构成武侯祠重要文物部分,是全国唯一最多的三国人物塑像群。
武侯祠旅游区分文物区、园林区和锦里三部分。文物区主要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等组成,供奉着蜀汉英雄塑像。钟、鼎、匾联、碑刻,文物荟萃,尤以唐代“三绝碑”,清末赵藩的联作“攻心”联最为著名。“攻心”联曰:“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此外,“三国文化陈列”、“和畅园”、“香叶轩”、结义楼等集参观、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服务设施,环境优美,内容丰富。
锦里
“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
锦里位于成都市中,紧临著名的武侯祠。三百多米长的街道为统一的仿古建筑风格,古色古香,素有“成都版清明上河图”之称。置身其中,你可以轻易地追古抚今,体味浓缩后的蜀都韵味。想游锦里,时间可长可短,十分灵活。
走马观花:一小时逛锦里
据说早在秦汉时期,该街道就已存在。到了西蜀更是成为重要的商业街之一。它北邻锦江,东望彩虹桥,重新修整后现建筑以明清风格为显著特征,并融入了川西的民风、民俗,近年的品牌建设更突出了以三国故事为背景的文化外延。古老与现代的巧妙结合之下,将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功能结合在一起,很快就成为感受当地文化的必到之地。
锦里的街道并不象许多大城市里的商业街那样一贯到底,平铺直叙。从结构上说,锦里说它是街,倒不如说是一座狭长的大院子。如果你是从武侯祠的正门出来,远远地便可以看到由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所书的“锦里”二字高高地悬挂在那里。左右的一副对联“史标三国辉秦汉,客聚五州乐古今”,更是点睛地道出了锦里的历史及今人对其贡献的肯定。厚重的两扇街门时常是半开半掩,吊足了访客想要去到其中一探究竟的胃口。进得街来,两侧整齐划一的仿古建筑果然使人仿佛一下子回到数百年 前。寻古风步入百米,便可见一座拱桥,桥两侧栽种着翠竹,桥下清流中是无数尾锦鲤游弋其中。再往前是一个小广场,道分左右,而正对广场的是整个古街的中心 ——古戏台。有趣的是戏台被高高建在空中,下面形成一个走廊,街道穿中而过。有演出时,想看戏的人可以聚拢在广场上观看;想逛街的人则可从戏台下轻松穿 过,各得其所,互不影响。这一设计称为双赢的解决方案似乎也不为过吧。
继续前行,还是同样规整的仿古建筑群,只是茶楼酒肆明显较前半条街多起来了。过了一个叫“汉肆”的牌坊,古街似乎到了尽头。且慢,街道在此却向左打了个折转,通向一条相对较窄的街道。这条小街更是布满了小吃摊档,在成都你可以看到的几乎所有的小吃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而且同样味美价廉。拿着选中的美食边走边吃,通过一个月亮门,眼前豁然开朗,却原来又回到了古戏台前的小广场。至此算是完成了对锦里整条街道的探访。
锦里总长虽仅有数百米,但是规划计精巧,建筑景观十分紧凑。按此线路,即便你时间十分有限,也可以较从容地经历一遍蜀国文化的熏陶。整个过程中,你可以品尝几样小吃、逛上几家土特产店并采购打包,间歇中还可以把自己的身影与若干标志性的建筑放到一起合影留念。
慢板生活:半日泡在锦里
有了大半天时间做保证,观看每日都在此上演的世井生活秀是你不可错过的自选项目。推荐几个我以为的经典。
先听后尝“三大炮”:“三大炮”是一种当地的糯米小吃。说它先声夺人一点也不夸张。一结实的汉子从铁锅里扯出三团做熟的糯米糍粑,分别用力摔到 一个铁板上,发出“砰砰砰”三声巨响;糍粑团撞击铁板震得一侧的十几个增强音效用的小铜盏也跟着哗哗直响,但见“炮声”过后,三颗“炮弹”滚入铁板下的簸 箕内,浑身粘满豆面后被拣进一个小盘子里,浇上糖浆,撒上熟芝麻,那香甜软糯的“炮弹”马上就会引来游客们的争食。到成都必不能错过的锦里小吃 除了“三大炮”外,“波丝糖”、“叶儿粑”等小吃的制作也十分独特,堪称是可食用的艺术品制作过程。有兴趣不妨看看。
一妇不蚕,或受风寒:一句道出蚕丝在旧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然而随着纺织大工业化时代的降临,这门古老的手艺几乎将要消声灭迹了。幸好在锦里的 蚕丝坊里还有机会看到丝绸是如何由一枚枚蚕茧经一道道纯手工的工序制作出来的。虽然这只是个形式大于内容的表演,但面对众多游客的围观,作坊内的四、五个 蚕娘、织娘熟练操作的技法和有条不紊的工作风格,其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老玩具的街边档:为吸引经过的游客,摊主把九连环、华容道、七巧板等一些手工玩具放在面前的桌案上,很随意地选出一件,嘴里侃侃而谈的同时,手 里已熟悉地摆弄出效果来。其实这些老式的玩具已经很难对现在伴着电脑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再具有吸引力了。倒是常常有些中年人走到近前,饶有兴志地看着摊主的 表演。对于他们,与其说这是些玩具,倒不如说是一种对儿时记忆的载体。
如果逛累了,那就找个临街的茶馆或咖啡馆坐坐吧。可以边品着香酩,边观察着街上形形色色的过往行人。特别建议重点“打望”一下经过的“粉子”们。有丽人款款行于古街之上,谁又能说这不是一道靓丽风景呢?
看看时候不早,离座起身之前千万不要忘记再最后感慨一声,“慢板的成都生活真的是好‘安逸’哟~”。
活色生香:夜晚融入锦里
如果有机会晚上来锦里,或有幸就住在锦里内的某个客栈,那才是你游锦里的终极时刻。这时候的它才最真实又最动人。相比白天,夜晚的锦里有两点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是灯,另一个是戏。灯把这里装点得多彩而神秘;而戏却是把徜徉在这里的人们的心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也许在白天你根本不会留意到悬挂在店家门前的灯是个什么样子,而一到夜晚,这些白天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东西却放射出多彩迷人的光,即刻把锦里上上 下下用霓虹包裹了起来。在餐馆里,红色、黄色的光把家宴点缀得更加温馨而快乐;在酒吧里,变幻莫测的雷射光则不断地在四周的墙上打出时尚的印迹。打个不一 定恰当的比喻想说明一下这些光线的重要:灯光之于锦里,很象化妆品之于女人,其作用是把白天素面朝天的锦里,在夜晚打扮得分外妖娆。
而说到戏,则略有不同。因为戏总是有的唱的,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但请记住一点,真正的好戏只有在晚上才会上演。锦里尤其如此。特别是如果能在锦里 的古戏台上演一出好戏那才是足够幸运呢。这通常只发生在节日或庆典的特殊日子里。事实上,印象中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似乎还是挺大的。我就赶上过七七节、万圣节、开街周年庆典等大大小小的活动。
说个印象最深的盂兰盆节(俗称中国的鬼节)的锦里吧。天近黄昏,人群开始在街道上聚集。先是一帮显然是某艺术院校的学生们化妆成古时的亡灵,无 论是秦朝的将军还是满清官宦,都一律画得脸色惨白,鲜红大口,钻在人群中伺机从背后上来吓人。受害者往往先是一惊,而后都会对这种善意的恶做剧报以开心的 笑。
等天色完全暗下来,大家都很自然地聚拢到了古戏台前。中央舞台被射灯照如白昼,广场周围红红的灯笼也早已被点亮。随着一阵紧密的锣鼓点儿,好戏 终于开场。身在蜀中,自然上演的是川剧。一般这种情况,曲目都会遵循两个原则:一、应景,既然是鬼节,那曲目基本都跟鬼怪有关;二、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通 俗戏,此时的大俗可为大雅。所以即使我根本听不懂演员具体在唱什么,整个演出过程中也没有一个人出来报目,仅从着装和烂熟的剧情也能猜出个所以然来。
开场戏是“钟魁捉鬼”,演钟魁的演员上来就甩出个高腔,下面立刻掌声雷动。我转身望去,朦胧的灯光下满是盈盈的笑脸。接着一群小鬼鱼贯而出,连 唱带打,好不热闹。武戏过去是文戏,白衣女子拉着青衣女子一大段唱得悲悲切切。从服装看,我猜应该是《白蛇传》。其实此时剧情已不再重要,大家聚在一起看 戏过节的气氛才是最重要的。压轴演出的当然是川剧的绝活儿 - 变脸。台下应该以四川人居多,也不知道他们都看了多少遍各种变脸,但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家还是看得异常兴奋。随着变脸演员从口中喷出一团烈火,在人们的一 片惊呼声中,整场演出达到了高潮。
大戏刚散,人们就迅速涌向中意的茶楼、酒吧、咖啡馆。很快锦里的整条街就被这些尚处在兴奋中的人群搅得越发的热闹了起来。
如果你在成都,不管是有一个晚上,还是半天儿时间,亦或仅仅是一个小时,那都不会影响你来锦里看看,因为这里天天上演着“歌台舞榭上的雅俗同赏,世井繁华下的声色风流……”
沐浴在诗意中的都市之肺——浣花溪
浣花溪——非常诗意的名字。“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如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这是陆游诗中的浣花溪。溯溪而上,两岸绿树 红花,分外清新。浣花溪旁就是杜甫草堂,茅庐、小溪、竹林,楼阁、小桥、卵石……唐时大诗人杜甫在浣花溪隐居时,写下了众多千古佳句。如《绝句》《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漫步浣花溪,耳畔传来丝丝古琴声,感受夏日微风的吹拂,清新怡人;淡淡的树木清香,萦绕身边;生机勃勃的茂密树木,绿的醉眼。黄昏的缕缕光线透 过浣花溪畔浓密的树荫,盛开的蔷薇花瓣如层层的裙褶,“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可以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诠释。浣花溪清清的河水,看不到一丝波澜, 如一条丝带静静铺在那里,泛着柔柔的微光。溪畔杨柳依依,柔柔低垂的柳枝,在肩头绽开一片片绿意。
紧邻浣花溪的沧浪湖景色优美,有老人在湖边垂钓,轻轻地抛下鱼竿,静静在湖畔等候。三三两两的游人围绕湖边漫步。鸟儿在柳枝间婉转歌唱,白鹭在对岸湖边嘻戏,给黄昏的沧浪湖带来了一抹亮色。此情此景一如工部大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中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