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花村:明代皇帝民间“选妃”的村庄(组图)

南方都市报
村誌
宫花村是中山火炬开发区东南部一个半山区的村落,旧称竹迳坑。村南有一座海拔280米的八稔嶂山,山脚有一个形似乌龟的小山丘,名为“乌龟坑”,又叫“龟山”,而因宫花俗称为“宫花龟”。
据《中山文物志》记载,宫花村有宫花遗址,属沙丘遗址。其遗物散布范围约1000平方米。该遗址所采集的文化遗物有石器和陶器两类。石器有石锛、石网坠、石祖等。陶器类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器形有高颈敞口、敞口折沿罐等,陶器花纹有绳纹、曲折纹、素面、米字纹、小方格纹等。属于新石器晚期、战国时期至汉代的文化遗址。
寻访
从地图上看,宫花村位于博爱七路与京珠高速的交界处,在火炬开发区东南部,交通便利。从大岭路口进来,几分钟车程就到了宫花村口,高架桥上的京珠高速汽车呼啸而过,不远处就是金色琉璃瓦的宫花村牌坊,上书对联“银溪渭渭洁水曾育金殿宫花,青山叠叠福地辈出社会精英”,横批是“南山日丽”。
“长江之水,宫花之溪”
村中牌坊对联上写着“银溪渭渭”,这是宫花村曾经的真实写照。村中的大溪自古以来有很多很好的自然景观,有句古话流传“长江之水,宫花之溪”。当时的大溪山清水秀,十分优美,由长江水慢慢地向北流,晴天的溪水好像一面镜子,村民耕田种园口渴都到溪边饮水。那时溪边有片沙滩,许多小朋友闲暇就到此玩耍,邻近的中小学常组织学生到此溪附近的小树林中野餐或郊游。入夏,不少村民习惯到大溪里游泳。“口渴了,就直接饮溪里的水”,63岁的王玉良告诉记者,他小时候溪里的水十分清澈,可直接饮用。
据宫花村老人协会林先生介绍,大溪水源是由五桂山、长江等地集中汇流而成,流经宫花。若遇大暴雨,因集雨面积较大,洪水便汹涌而来,使不少山坑田头坍塌,堤围出现决口。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发生过洪灾。自从1958年长江水库建成后,宫花村再也不受洪水侵袭。此溪水作用很大,附近的西桠、宫花村的农田长年都靠此溪水渠灌。
大溪的沙粒资源丰富,村中为了发展经济,增加集体收入,由1962年起组织人力挖取溪沙出售,来自民众、三角、港口等镇买沙装沙的船只很多,涨潮时10吨的船可航行运沙。王玉良说,从那时候起,溪里的水就不能再饮用,到上世纪90年代长江旅游区开发,以及周边的房地产开发后,这里的水质就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今,再也见不到清清的溪水及无边的沙滩,也见不到10吨船只前来运沙了。
康公庙是最神圣的地方
春日的上午,阳光洒在宫花村的每一个角落,温暖宜人。村中灯光球场前的一棵大榕树下,不少老人在谈笑、散心。榕树旁边是一座庙宇——— 康公庙,横批是“康真君庙”,门口是一副四字对联“道成无漏,法证上真”。庙宇不大,建筑面积70.5平方米,砖瓦结构,坐西向东。
村中长者85岁的王照告诉记者,这个康公庙始建于清代,以前庙的左边是宫花阅书报社,右边一间的前座是厨房,后座是“看庙公”的宿舍地,1950年全部拆掉。1993年由华侨、港澳同胞和本村热心人士捐资重建,仍是砖瓦结构,面积一样,门口对联不变。2000年重新塑造康公神像,建有“坐神”和“行神”各一个。
在宫花村,康公庙成了最神圣的地方,每年都有纪念活动。据说康公姓王,名保嗣。元朝驻守边关大将,外寇入侵中原,康将军率兵抗敌,大仗小仗打过上百次,身上受伤72处,最后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当地人民目睹康将军作战英勇,爱国爱民,而深表爱戴。为缅怀这位民族英雄,边关人民建立庙宇纪念他。
宫花王姓祖籍山西太原,因长期战乱,王姓边民为求生计,纷纷举家南迁,后来迁到宫花,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宫花王姓受祖辈影响,在村建立康公庙,后逐步将康公视为“乡主神”。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为康公诞,举村拜祭,祈求平安。
王氏大宗祠已成危房
沿着宫花正街往东走,两旁是居民住宅及间杂其中的小卖部、小食店,不到百米就是村中老年人协会活动中心,五六张桌子一字排开,他们在这里打牌,这是村中老人消遣活动的好地方。
老年人协会斜对面是古老的王氏大宗祠,没有标记或者题字,倒是靠近正街的一堵墙上写着“宫花小学”几个楷体大字,记者走访时,没见到任何与学校相关的建筑。“这是上世纪70年代题写的字,当时作学校用”,王照解释说。而现在这里已经变成村中的一个市场,上午11点,集市已经散去,市场里已经没有什么人,剩下几张卖肉的桌子。
眼前是一幢砖木结构的房子,屋顶是盖瓦的,这就是王氏大宗祠,始建于清代,分前、中、后三殿,里面八柱担梁,中殿有大天井,两侧是走廊,门前有拱楼,中间二柱支撑,总面积321平方米。1983年7月拆掉前殿和中殿,仅留下后殿,面积为110平方米。至今仍空置,由于年长日久,瓦面严重漏水,正梁处还出现裂缝,已属危房,正筹划重建。屋子已经大门紧闭,透过旁边的窗户,内部四根漆红色的木柱子已经变得斑驳。
这个祠堂是宫花村最早的学校,据宫花村史记载,宫花小学创办于1908年,原是村中王、林两大姓氏分别在王氏祠堂和林氏祠堂办起的私塾,到1910年春王氏宗族聘请陈英吕执教,同时合并在王氏大宗祠上课,最初的学生有40多人。
节日
农历七月七 齐庆康公诞
农历七月七日康公诞,乃是宫花村一大盛事,此日村中家家户户像过年一样,亲戚好友均前来做客,村民备用三牲酒礼拜祭康公真君。晚上,村委会在灯光球场宴请返乡省亲的侨胞、港澳乡亲和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齐集一起。还请粤剧团到村中公演一连五晚的粤剧。年年如此,十分隆重、热闹。
特产
糯米白糖精制“宫花云葛”
宫花云葛是宫花村的一种点心,清朝时期就有了,说起来比中山著名的杏仁饼历史还要悠久。而这种点心与宫花的“官路”有不解之缘。
解放前,宫花人要到石岐、珠海唐家、翠微等地必经“官路”。所谓“官路”,用现在的话说,即公用大道。宫花的“官路”东至神涌,西至陵岗羊栏(土名),止于大鳌溪村口,全长约三四公里。宫花“官路”是清代到解放前宫花村人外出的古道,当时交通不方便,运送货物只靠肩挑,走三个小时到石岐,到珠海翠微则需六七个小时。
在“官路”出村口往西200米的地方,路边生长着几棵大榕树,榕树边有几条小溪流在此汇流为“溪仔”,人们称为“银稔氹”。绿树成荫加上溪水长流,环境舒适,是过往人小憩的好地方,此处曾建有一间路边店,出售一些饼食、云葛,宫花云葛也由此出名。
宫花云葛这种糕点是用糯米粉掺细碎的白砂糖制成,蒸熟后切成白色细长条,清香爽口,甜而不腻。“小时候我吃过,当时没有什么东西卖,宫花云葛供过往的客人作茶点吃,只在官路上有卖,其他地方是没有的。”村中长者85岁的王照回忆说。
据介绍,这个地方是平时供人休息喝茶的,名曰“茶亭”,到解放前茶亭就拆掉了,“官路”也变更了前貌,现在官路已经不存在,只给后人留下一段历史的回忆。
传说
皇帝御赐村名“宫花”
相传明朝正德年间,当朝皇帝虽有三宫六院,却无继位之嗣,这可急坏了皇太后。太后惟有召见朝中大臣中的相士。玄学御史测算及观测天象后向皇太后奏启说:“皇上乃属雄鸡转世,欲求龙孙,必须找到雌鸡转世降生的女子,方能传宗接代”。太后听罢告知皇上,皇上即命钦差速到民间查访。
钦差奉旨南下,星夜赶路,终于到达卦象所指的东南方。时近黄昏,一女子身穿黑衣骑在水中牛背上,戴着黑布捆边竹帽,收工前洗干净黑布围裙在竹枝上飘晒,此情此景正是卦象所卜的预言:穿黑衣戴黑帽、举黑旗、骑黑马,便是皇后相。经钦差多日查访和对照占卜卦象,钦差决定带她回宫复命。
钦差与准皇娘回京的消息令当朝宰相梁柱寝食不安,心想自己平时对皇上带有欺君言行,准皇娘进宫后若对他过往所言不作认同,那就是叛逆欺君。梁柱就使计趁准皇娘未被接见前,先把她囚入宫狱,随后她自尽。皇太后和皇上获知两宫因妒而起,迎娶准皇娘成泡影。为遮掩宫廷斗争,又为纪念这位亡魂,皇上御赐她的家乡竹迳村名为“宫花”,宫花村因此得名。
康公诞不能吃鸭子
康公是不吃鸭子的,这有一个故事流传至今。话说康将军当年镇守边关,在一次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众,战败只身撤退,却被一条大河挡住退路,康将军只好弃马淌河逃跑,但因河水太深,不识水性的康将军过不去。
这时追兵已到,危急之下,康将军只好躲在岸边的水草中,追兵沿着康将军留下的脚印寻找,这时河边来了一大群鸭子,把康将军留下的脚印都踏去了,追兵找不到康将军。等追兵走后,康将军从河里上岸,十分感激这群鸭子,随即向天跪下发誓,永不吃鸭子。
康公不吃鸭,村里人都能谨记,每逢康公诞,人人都是不吃鸭的,也从不把鸭作供品。
名人
林开友 抗日先锋28岁牺牲
林开友于1910年出生于宫花村,1935年赴日本谋生。抗日战争开始时,他怀着一颗爱国心,毅然回国。1939年8月他参加了中山县抗日先锋队,随队开赴张家边大王头山前线,与日寇英勇作战,不幸中弹身亡,为国捐躯,牺牲时年仅28岁。为缅怀烈士,宫花村村民在本村北堡先锋庙前左侧立碑纪念。
林煜铭 慷慨捐资家乡
林煜铭生于日本,祖籍宫花村。20世纪中期,其父母在日本横滨市中华街开设烧腊生意,生意颇为兴旺。他的根在中国,念念不忘家乡的父老乡亲。在改革开放前,宫花村还是个穷乡僻壤的村庄,交通不方便,他十分慷慨,捐出100万日元作修路之用。1993年又捐资100万日元用作覆盖村中沟渠,扩阔路面。1994年宫花村改建新学校,林煜铭再次捐助200万日元作为建校之用。后来又多次捐资作为奖学金、老人福利、建医院、学校等。林煜铭虽是在日本长大,但他热爱家国,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谊,实属难得。
景致
宫花王棠树
宫花村背后的小山上,树木丛生,有一棵足有二三十米高的大树立于其中,如鹤立鸡群,树干直径要三四个人才能倒合抱过来。村中老人说,这树至少有两三百年的历史。
该树在上世纪60年代曾有植物学家考察过,属热带树,在中山少见,到底是什么树科也没人清楚。后来命名为“王棠树”,为什么呢?宫花村长者介绍,村中有个名叫王棠的人19岁往美国,与孙中山创办同盟会,跟随孙中山革命40多年;而他家就在这棵树旁边,后来就命名为“王棠树”。
王棠树很神奇,会测风云,如果当年那棵树枝繁叶茂,必然风调雨顺;若树上经常有几窝喜鹊在茂密的树枝上筑窝,连年都不会有台风;要是鸟窝筑在大树托上,或喜鹊不在树上住,来年就必有台风。1987年夏天,王棠树拦腰干枯折断,而今在它的旁边有两棵“小王棠树”,如今正在茁壮成长。
八稔嶂山
八稔嶂山位于宫花村之南,主峰海拔280米,山脉连贯,有大、小八瓣山脉,主峰称为“第一脑”,故宫花村民及周边村落的人们向来称之为八稔嶂,又说八峦嶂。以前的八稔嶂山在多条大小山涧,大山涧流水如小瀑布,小山涧流水潺潺响,流入宫花溪中,山边芳草丛生,树木青翠,鸟语花香,环境清幽。八稔嶂山主峰半山腰有一山洞叫黄牛仔屋,相传这山曾有一道人修炼成仙。上山砍柴的人,偶见山腰处有一小黄牛,但当走近山洞,就什么也不见了,人们认为是黄牛仙显灵,便称山洞为“黄牛仔屋”。
点睛
期待宫花云葛“重出江湖”
即使是在宫花村,问宫花云葛是何物,恐怕也没有多少人说得出来。60岁的老人也说不知道。
宫花云葛曾经是宫花村“官路”上过路人可以品尝到的一种点心,如果仅就点心是作为一种食品而言,它是很平常的;但其也有很不平常的一面,要品尝到宫花云葛,必须要在这条“官路”的茶亭上才能买到。而如今“官路”已不复存在,宫花云葛更是消失于人间。
宫花村85岁的长者王照回忆说,当年宫花云葛很出名,过往的客人都要购买,对于这种美食的了解,只能在长者的只言片语中去寻找答案。
而在中山,说到特产,杏仁饼就成了当仁不让的代名词。其实,在清朝时期就出现的宫花云葛历史比杏仁饼还早,如果能在历史中把生产宫花云葛的技术继承下来,发扬光大,那说不定是可以跟杏仁饼匹敌的特产。而与宫花云葛关系密切的“官路”,也应该成为旅游景点或者是文物古迹保留下来。
中山曾经有历史文化专家提出了数十种值得发掘、保护的中山传统饮食工艺,其中宫花云葛是最受大家认同的食物之一。可惜到现在都难以见到宫花云葛的踪影了。如果宫花云葛有重出江湖的一天,那说明中山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保护又迈出了一步,不仅是宫花村,甚至整个中山,都应该是期待着的。
宗族
元代从山西南迁广东
宫花村的主要姓氏有王、林、郭三个,还有一部分其他姓氏。王姓祖先从元朝末年(约1303年),从山西省太原南迁到广东省香山县番禺沙湾村,后兄弟先后迁到宫花村的“竹迳坑”(又名村场),以养鱼、种植为生。数年后,王姓又从“竹迳坑”迁到本村南堡的“十格巷”。现王姓有85户,307人。
林姓祖先于1350年从本区珊洲村迁来本村南面的“蒲碌坑”,随后又迁入北堡的“竹坑”定居,现有67户,259人。
郭姓于明末(约1640年)从山西太原迁来香山县竹秀园村,随后又迁入本村北堡竹迳坑居住,至今约有400年历史。现有65户,133人。
别的姓氏还有陈姓21户、张姓10户、黄姓10户,另还有吴、马、杨等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