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北大勺园:明代私家名园仅存纸上记忆(组图)

新京报

关注


北京大学勺园附近还有一座土山,据说米万忠的父亲即葬于此。

- 逆源

勺园 又名“风烟里”,故址在今北京大学西侧门内,约建于万历四十年(1612)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是明末文人米万钟的郊园。它的营建充分利用了当时海淀一带水源充沛、湖泊星连的有利地势,园中景物全以水取胜,颇有江南水乡之趣,并取“淀之水滥觞一勺”之意将之命名为“勺园”,曾是明末北京最著名的私家园林之一。

勺园在明末战乱中日渐荒废,清康熙年间弘雅园(郑亲王园)在勺园旧址上兴建,后被收归内务府。嘉庆六年,弘雅园正式成为赴圆明园上朝堂官的退值休息之所,并更名为集贤院。1860年,集贤院毁于英法联军的战火,此后再未修复。民国初年,原勺园一带一度被军阀陈树藩占据,1925年被燕京大学购得。1981年,北京大学在勺园旧址建成专门接待外国专家和留学生的楼群,并在楼群北侧营建了小段亭榭曲廊。

“勺园”,这个对于北京大学师生来说耳熟能详的名字,最主要的所指是西侧门内路南一组乳白色的六层楼。它们建成于1981年,专用于接待外国专家和留学生,因而获得了燕园里的“小联合国”的美誉。稍稍关心和了解校史的师生也许还会谈起它悠久的前身———明末著名文人米万钟的私家园林,但眼前毕竟早已是土石无言,旧迹云散。

明代画家吴彬所作《米氏勺园图》(局部)

明代画家吴彬所作《米氏勺园图》(局部)

明代私家园林的纸上记忆

上世纪二十年代,自美国归来任教于燕京大学的洪业即开始着手搜集米万钟及勺园的相关史料,并在燕京大学校园施工过程中,数次前往勺园旧址踏勘,寻觅旧迹,但山坡土丘、河湖水道在当时即已经面目全非,苦无依凭。

直到1932年燕京大学偶然购得一幅勺园园林山水的画卷,题为《勺园修禊图》,署名“米万钟”,洪业大喜过望,遂将画卷影印,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资料,进行一番考辨后,编为《勺园图录考》一书于第二年出版。除相关文字记载之外,在很长时间内,这幅图画一直是研究者窥探勺园真貌的最重要的凭依,珍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至今。

对勺园与米万钟相关史实进行过详尽考察的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员沈乃文认为这幅图可以称得上该馆馆藏的珍贵“国宝”之一,尽管对于这幅图到底是不是米万钟所作,还是他人的代笔,他觉得还存在着很大的疑问———沈乃文记得,1998年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北大时,校方送给他的最重要的礼物便是一份《勺园修禊图》复件。

不过,2008年,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编辑、美术学博士吕晓却在一次展览中见到了另一份不同的《米氏勺园图》,作者为米万钟的知交好友、职业画家吴彬。吕晓介绍,该图现由美籍华裔收藏家翁万戈收藏,最早则是由他的高祖翁同龢于清光绪年间购买收藏。吕晓通过对比两幅勺园图以及对米万钟和吴彬两人交游情况的考察发现,吴彬此图比署名米万钟的《勺园修禊图》早两年时间完成;吕晓进一步推断,吴彬绘制的勺园长卷图很可能是米万钟《勺园修禊图》的蓝本。

上世纪80年代,勺园建筑群落成后,北京大学在其北侧又建成了一座亭台曲廊,亭廊内的“缨云”、“勺海”(右侧竖图)题名即取自于米氏勺园中的旧有建筑。

勺园成海淀园林代名词

米氏《勺园修禊图》作于1617年,此时距勺园建成大约三年时间。勺园建成之后,米万钟颇为自得,经常约集同僚好友到勺园聚会,吟诗作赋予以称颂,因此,吕晓推测,吴彬的“勺园图”极有可能就是应米万钟之邀而精心营构的。其他明末著名文人如王思任、袁中道等都曾受邀成为勺园的座上宾,并留下了许多吟咏勺园的诗文(前者诗称“才辞帝里入风烟,处处亭台镜里天。梦到江南深树底,吴儿歌板放秋船。”袁中道则画龙点睛地描述勺园“到门唯见水,入室尽疑舟”)。

米万钟自己更是不吝笔墨,吟诗作文,仅题名“勺园”的七律就有十首。而在建成不久,勺园作为“米家四奇”之首就已经引起了京城士人的交口称赞,以致“一奇奇是米家园,不比人间墅与村。天与山川共赏会,人将鱼鸟共寒温”之类的称誉之词很快流传开来,甚至使勺园掠了附近其他园林的美———明末清初《春明梦余录》中记载:“海淀米太仆勺园,园仅百亩,一望尽水,长堤大桥,幽亭曲榭,路穷则舟,舟穷则廊,高柳掩之,一望弥际。旁为李戚畹园,钜丽之甚,然游者必称米园焉。”

沈乃文说,以诗词、笔记、绘画等形式留下的大量记录为后人重新勾勒了勺园的盛景留下了极为丰富而珍贵的资料,尽管大多数记载采用的都是一种文学笔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贾珺也指出,正是有了这些文献图像资料,勺园甚至是目前人们可以深入了解的唯一一处明代北京私家园林,尽管在其旧址已经难见任何遗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