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闽南传统剧目:高甲戏(图)

新浪旅游

关注

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高甲戏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生旦戏较少。它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逐渐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俗称“九角戏”。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初期节目没有固定的脚本,演员唱做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以南曲为主。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初步统计高甲戏的传统剧目一百多个,新编的优秀剧目有《连升三级》《真假王岫》、《大闹花府》、《笋江波》、《许仙谢医》等。 代表剧目有《桃花搭渡》、《扫秦》。

发展历史

“宋江戏”是由闽南化装游行、装扮故事而形成的。明末清初,泉南各地农村 ,每遇迎神赛或喜庆节日,村民扮梁山泊英雄好汉,随队伍游行于村里,间或就地 作简表演。以宋江故事这主,又以武打为盛,配以南锣鼓和民间的“红甲吹”、“十音”之类曲调,只有道白,少有唱腔。有时还排下“蝴蝶阵”、“田螺阵”等。 这种形式的出现,很受村民喜爱。以后逐渐发展为由儿童组成的业余戏,演出节目 仍为梁山泊故事。群众称之为“宋江仔”。后来,又有由成年人扮演的专业戏班出 现,称为“宋江戏”,艺术上有了发展提高,唱、做、念、打俱全。节目内容也较 丰富,常规剧目中有《李逵大闹忠义堂》、《扈三娘替嫁》等。

由于“宋江戏”只限于演梁山泊故事,加上外来剧种的冲击,难以满足群众的要求,所以在清代后期,南安岭兜村出现了一个"合兴班",它突破了只演宋江故事的框框,而演出半文半武戏,如《困河东》、《斩黄袍》,以后又发展演出绣房戏如《孟姜女》、《杏元思钗》等。“合兴戏”的兴起和发展,受到昆腔、四平腔、徽剧、京剧的影响,深受群众喜爱。以后,“宋江戏”和“合兴戏”互相吸收融化,统一为今日的高甲戏。

角色行当

高甲戏的角色行当原只有生、旦、丑三个行当,后来陆续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等。这些行当中,以丑最为突出。丑行有男丑、女丑之分,男丑又分文、武丑。文丑有长衫丑和短衫丑,武丑有师爷丑和捆身丑。女丑则有夫人丑、媒人丑、老婆丑、婢丑等几十种。丑行表演艺术丰富多姿,艺人们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创造设计了公子丑、破衫丑、傀儡丑等表演类型,以对不同人物典型行为的拟示或以对木偶戏和动物动作的模仿作为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段,轻松幽默,妙趣横生,夸张而不失实,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高甲戏的武打中吸收了提线木偶和民间舞狮的技艺,形成"冷煎盘"、"大碰场"、"凤摆尾"等动作,别具特色。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独树一帜的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海内外有着极大的影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