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组图)

新浪旅游

关注

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名列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始建于公元223年,其旧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关于其得名,一说是其楼址在黄鹤矶,一说是《图经》载: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


黄鹤楼

黄鹤楼,一个极具诗意和情调的名字,在我知道的许多楼阁中,还没有哪个的名字有她这般摄人心魄的雅兴,能给人无尽的幻想和莫名的冲动。

在四大名楼中,滕王阁呈现的是才学识渊的气魄,岳阳楼呈现的是博大仁爱的胸襟,大观楼呈现的是雄奇深层的气质,那么黄鹤楼,又凭什么寓意和文化积淀,引领了各方骚客的前往拜谒?

还在车窗里,就看见她辉煌高大的身影在丛林中若隐若现,其刺目的色调和频繁的隐现,给我一种无形的压抑,我感到她的神秘、高贵,但却又孤芳自赏,更有一种抹杀某种意念的煞气。

我是个好奇的人,不怕与她面对面。

黄鹤楼的来历,无论是天下独有的黄鹤矶,还是神化中的子安,一千多年前百姓造之,就有其特定的原因:一为纪念,念仙人于此,二为崇尚,尚和平文明,三为象征,征安居乐业。

可见,黄鹤楼从其诞生之日,就注定要芳名长存, 注定要万人仰慕。

我在电视上看过它的真迹,整座楼雄伟壮观,其雕刻与粉饰完美无缺,雍容华贵、金碧辉煌,五面檐角飞翘,雁铃高挂,字画栩栩如生,毫无色变,真可谓“巧夺天工”。

唐代诗人崔颢因仕途失意,登楼远观,遂作诗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妻妻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被列为题咏名胜古迹之最,自有其妙处,熟悉的人知道,黄鹤楼背靠蛇山,俯瞰汉江,高出云表,极目千里,故诗人有“人去楼空”的感觉,而从眼下的“ 汉阳树,鹦鹉洲”忆起东汉末年因作《鹦鹉赋》而屈死的才子祢衡,想到自己壮志难酬,漂泊他乡,于是诗人唱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哀句。短短数字,纵横千年,将心声抒发得淋漓尽致,难怪清人沈德潜评曰:“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法,遂擅千古之奇”。

诗仙李白游览于此,捋胡樽酒,诗意盎然,尤其读到崔颢的诗,更是激情高涨,欲与之一试高下,先后作《鹦鹉州》、《登金陵凤凰台》等诗,但无一满意,于是他放下酒杯,仔细评崔颢之诗后,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骄众不羁,才华横溢的诗仙,此时也变得如此谦卑与恭敬,饮了美酒、掩面而退。

谦恭的,我更觉得应该是黄鹤楼。

一种气质,来源于自身的底蕴,流露的是民族文化,

一种骄傲,来自于生命的本源,体现的是对生命理念的不懈追求。

一种高贵,来自于立世的态度,象征的是与世无争、淡名薄利的坦然。

而黄鹤楼的高高在上和高傲自恃,让人难以亲近,割断了我们与它平等交流的气脉,幸而一场大火,将它的傲气,华贵,放纵通通化为灰烬,于1984年才以儒生的姿态重现于世人眼前。

这个时候,仿佛崔颢与李白并不是凭楼比诗的,而更像黄鹤楼谦虚地请教二位大师,让他们为自己指点迷经,点醒悟道。大师们也不吝手中的笔墨,在她的楼柱上留下了一种缺憾——没有人能够把完美都赋在自己身上,崔颢不能,李白也不能。那才消了她的昂宇,她才变得更加谦恭和自知,不再像以前那样睥睨众生,而是虔诚地向世人学道,追真积德,她的这种姿态,我更乐于接受。

黄鹤楼,经过烈火焚烧,才得以从无知天子脱胎为凡人子弟。

一种性格,也在不断罹难和不幸中闪现出它的力度。

一种人生,更应该在渺茫沧宇中探索生命的真谛。

如今的黄鹤楼,手抚蛇山头,脚踏汉江水,依托大地,吸呐自然之气,真诚朴实,平易可近,表明它只是沧海一粟。传承文明,只是它的责任,而非自傲的资本,在火中更生后,能有这般旷世的心态和胸怀,实属不易,我们人更应该佩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