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被评为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的张子培 20年用心守好烈士陵园

新浪旅游

关注

2016年3月1日,在北京隆重发布10名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发布会上播放的十位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事迹视频,麻栗坡县退伍老兵、现任麻栗坡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张子培的先进事迹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把守烈士陵园当工作选择

老山——战事之山、悲壮之山、英雄之山。他是代表着祖国尊严和领土完整的一处地标,他是战士用鲜血和生命践行爱国主义的一座丰碑。上个世纪80年代初,老山脚下的麻栗坡县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地区。在距麻栗坡县城北4公里的苍松翠柏中有一座占地70余亩的烈士陵园,陵园内共安葬着来自全国19个省(市)、19种民族960名烈士,他们是当年守土卫国中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忠骨。

1996年,在部队这所大熔炉里锻炼3年的张子培退伍回到家乡麻栗坡县,当年全县符合安置工作的退伍军人20多名,在安置岗位中,有党政机关,县级事业单位和学校等,张子培却选择了工作单调、辛苦、没人肯干,在城郊的陵园管理工作岗位。从此他与陵园、烈士家属、烈士亲人、参战老兵等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烈士陵园工作20年来,县民政局的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在烈士陵园工作的人员出去了一批又进来一批,不管领导如何更迭,不论工作岗位何时调换,他一直无怨无悔地坚守在陵园管理这个岗位上,矢志不渝地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默默奉献在祖国南疆这块英雄圣地里。

把烈士陵园当作家

播下奋斗之种,方能结出希望之果。张子培选择了守墓人,深知陵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情怀和退伍军人的优良传统来珍惜所从事的事业,坚定地走上了守护陵园的道路,而且走得那么义无反顾,走得那么坚韧执着。张子培在分配工作的第二天,就搬进了烈士陵园居住,24小时的陪伴,365天的逡巡,20年如一日的坚守。打扫陵园内的内卫,给烈士擦擦墓碑,为烈士添添土,做好前来扫墓的烈士家属、亲人、参战老兵,以及社会各界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等的服务,这是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

除此之外,在当时烈士陵园还没有专职讲解员的情况之下,他还义务担当起编外讲解员,凡是前来麻栗坡烈士陵园瞻仰烈士的人员,聆听了张子培声情并茂的讲解,几乎都感动的流泪。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痴心不改,在妻子的眼中,他是个不称职的丈夫,妻子生小孩坐月子,他护理假未满就去上班,岳母有事回老家,反而坐月子的妻子伺候他一日三餐。妻子产假满了,带着三个半月的儿子到一百多里远的山村小学教书,半夜孩子病了,妻子一人背着孩子走山路去敲开赤脚医生家的门。有一次,他去乡下看妻子,晚上孩子生病一夜没睡,第二天,天刚亮,他带着歉意对妻子说:“老婆,清明节要到了,我单位忙,我先赶回麻栗坡。”长年两地分居,妻子对他有说不完的怨言。

在儿子眼中,他也不是个称职的好爸爸,孩子学校开家长会,他几乎没有去过,甚至连孩子的班主任老师都不认识。每年的节假日,孩子放假,他没有像其他父亲一样陪孩子出去旅游过,因为那段时间单位正在迎接假期里来瞻仰烈士的单位和个人,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很多工作都少不了他。于是他对儿子说:“你想出去玩爸爸知道,可是单位的事情更重要,许多叔叔都在等着爸爸,爸爸不能陪你一起去玩了。但是,爸爸的心始终和你在一起,等以后不忙了,爸爸一定带你出去旅游。”但他对孩子的承诺到现在都没有兑现过。儿子张碧瑞今年已经16岁了,最远只到过文山一次,还是2014年州庆放假与同学一起去玩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张子培也有与常人一样的情感,但在心灵的天平上,陵园管理工作的砝码永远重于小家庭的利益,他的感情就是对烈士家属、亲人的服务与关爱,这就是张子培的青春能在那平凡岗位上闪光的源泉。

把烈士家属当亲人

经过打造,麻栗坡烈士陵园已成为人们瞻仰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英雄圣地,每年到这里扫墓的人数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仅2016年1至2月,就到达9万人次。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人,只要走进烈士陵园,他总是热情接待,用心服务,为他们提供音响、开水、药品等便利。从1996年至今,他在烈士陵园居住使用的厨房随时向烈士家属、亲人敞开,免费为他们提供场所加工食物去祭拜。从2008年以来,每年的大年三十,清明节,农历七月十四(鬼节)这三个日子,张子培都会自己或叫妻子做上一些菜饭,带上烟、酒、香、钱纸等到陵园里祭奠960位烈士,祈福英烈们在天堂里安息,祈福活着的人们平安健康。

张子培向前来瞻仰祭奠烈士的人们介绍情况

陵园管理工作每做一件事,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对此,张子培总结出8字诀:“工作要细,感情要深。”2000年,他在整理陵园值班记录统计中,发现少部分烈士家属近20年没有到过烈士墓地扫墓。便寻求各界爱心人士的资助,经过几年的努力,各界爱心人士相继为困难烈士家属进行不等金额的捐助。特别是为文山红甸王树林烈士父亲王儒林等6户贫困烈士家属受益,他考虑到烈士的父母年老体弱多病,主动送去爱心人士对困难烈士家属的捐赠款。

20年中,张子培与烈士亲人有了很深的感情,韩跃奎烈士的母亲是位很慈祥的老人,因老人多次到陵园,韩妈妈早就把张子培当作自己的儿子,2007年张子培到外地出差,路过贵阳,顺便看望了韩妈妈,当韩妈妈看到张子培时就哭了,因为他不敢相信一个管理员会去看她,她说:“小张,我就把你当作我的幺儿啦,妈妈老了,有可能几年后不能去看你哥了,你一定每年为你哥坟上多添几把土,多上几柱香,儿啊,有你在麻栗坡,我就放心了。”

远在外省的烈士家属,不可能每年都能来到烈士墓地悼念自己的亲人,有时家属的一封信或者一个电话要求他代他们扫墓,他总是有求必应,热情地按照家属的要求帮助祭扫墓地,并请人拍照,及时的把照片寄到家属们的手中,使他们的思念之情得到安慰。

每年从全国各地来麻栗坡烈士陵园看望烈士的父母大都是七、八十岁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思念他乡的儿(烈士)心急,都是大包小包的从老家带着祭品到陵园,每当这时,张子培主动上去搀扶老人带到墓地,忙前忙后,陪伴老人扫墓,直到送走。2008年清明节这天,陈文陆烈士的母亲第一次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张子培扶着年老体弱的烈士妈妈到了烈士的墓,放上从老家带来的香、纸盒土特产品,老人伏在墓碑上,痛哭得撕心裂肺,呼唤着儿子的名字还不停地用头去撞击墓碑,在一旁张子培不管怎么安慰,怎么扶拉,对于悲痛之中的老人已是无济于事,此时此景,老人的心碎了,张子培的心也痛了,他只好默默地用自己的双手紧贴在烈士的墓碑上,让老人的头撞击在他的双手上,哪怕是减轻一点点烈士妈妈撞击的伤痛,张子培在内心感到欣慰和对烈士亲人的情感。

把私车当公车使用

有人把公车私用当作一种习惯,而张子培却把私车公用作为他为烈士家属亲人服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10多年的时间里,他先是骑着摩托车,后是驾着小汽车,用自家的私车从县城车站接到距4公里多远陵园,又从陵园送到城区宾馆或车站的烈士家属、亲人、参战老兵等,接送的人次,行驶的里程,他已是数不清,记不完。他牢记的是,凡是前来陵园祭奠的人员,不管是什么时间,什么日子,每天24小时开着手机的他,只要有需要,就是他满腔热情服务的对象。从1998年张子培花了4000多元买了第一辆摩托车起,17年他先后已骑烂了4辆摩托车。到2009年,一直居住在陵园内的张子培一家,有了3万多元的积蓄,他与妻子商量再到银行贷上一笔款,打算准备在县城买上一套商品住房。

张子培在看望烈士

随着接送烈士家属、亲人的逐年增多和频繁,为了安全和快捷,张子培一家最终放弃了买房,却贷了5万元钱,于2009年8月花了8万元买了一辆北京现代小车,目的是更好地工作,更好地服务,更好地用私车为烈士家属、亲人排忧解难。安吉昌烈士的父亲今年已87岁高龄,自1999年清明节期间张子培骑着摩托车在麻栗坡第一次接送他起,他老人家每3年和女儿来一回麻栗坡烈士陵园扫墓,每次都是张子培去接送。

10多年来,这位烈士父亲老人家亲自见证了边陲基层民政工作者的风范。2014年清明节,安吉昌烈士的父亲又不远千里来到麻栗坡,当张子培再次准时出现在车站接他时,老人家感激之情无法用语言表达,紧紧地拉着张子培的手,反复激动地唸着“谢谢了!麻烦了!麻烦了!谢谢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也许都显得那么平凡、普通,我们的工作也许是很单调、很辛劳,甚至有时显得没什么价值。可是,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平常,这是多么出色的普通。

张子培这位普通烈士陵园管理者20年风雨,20度春秋,在7300多个日日夜夜里,始终坚守那份“用心守好陵园,贴心为民服务”的信念,凭着对烈士陵园管理工作无比的挚爱和对革命烈士真诚的情感,以实际行动告慰革命先烈的在天之灵。20年来接待服务到麻栗坡烈士陵园悼念扫墓的社会各界人士、烈士家属和参战老兵等共计上百万人次,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他用青春与激情、执着与汗水诠释了烈士陵园服务员贴心服务、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他20年来始终如一地默默奉献,无论寒冬酷暑,风里来雨里去,在平凡的岗位上,不计得失,爱岗敬业,无怨无悔,以实际行动书写了不一样的人生里程。他不愧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杰出代表,不愧为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最美人物”。

(来源:麻栗坡县委宣传部 王正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