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作证:施甸滇西抗战的巨大贡献(上)

新浪旅游
陇西祠抗日标语

陇西祠的抗日标语
在陇西祠完好保存下来的外墙上的抗日标语——誓雪国耻,是滇西抗战时期,为宣传抗战,由施甸当地战时宣传队所书。之后又分别在祠堂其他外墙上写有“复兴民族”、“精诚团结”、“最后胜利”等抗日标语,现在还有4幅。除我们看到的这些标语外,施甸还遗存有大量的抗日宣传遗迹。甸阳标语7幅,宣传画1幅;仁和镇宣传画5幅、姚关镇1幅、万兴3幅。由当时的“战时宣传队”和“驻军官兵”所书,总共有17幅。抗战期间,为宣传抗日,除了抗日标语宣传,还有战时宣传队、滇剧团定期进行抗日宣传表演,像保场古戏台就是当时的联欢会址之一。每到集市的日子,老师学生也会自发高举宣传横幅,组织抗日宣传游行,当然保留下来最直观的就是抗日标语,目前全国尚无较多的抗日标语,施甸现存的这些抗日标语便成了研究滇西抗战的重要资料。施甸遗存的抗日标语、宣传画、各单体文物和环境保存较好,对研究滇西抗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抗战文化遗产。从1987年10月10日,施甸县人民政府将施甸观音寺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公布了其对应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其余8处抗日标语相继被公布为县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军民合作办事处旧址
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军民合作办事处旧址,位于由旺镇中村村委会何家寺(何家祠堂),曾经是“五七”干校和县委党校的办公地点。北距位于由旺镇的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司令部旧址约5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在此办区农中,1966年-2007年曾先后在此兴办“五七”干校、县农中、中共施甸县委党校,现在属中村老年协会管理使用。1942年,驻守怒江东岸的国民革命军第71军36师与施甸北部5个乡镇成立军民合作站(即由旺军民合作站,辖由旺、永保、仁和、太平、复兴5个乡镇)。1944年滇西大反攻前夕,将原设在由旺杨氏宗祠的中国远征军第87师军民合作站扩编为军民合作办事处,并迁移到此地办公。在对峙期间,施甸境内先后成立了四个军民合作站和办事处,其中2个军民合作站:施甸军民合作站、由旺军民合作站。2个军民合作办事处:姚关军民合作办事处、攀枝花军民合作办事处。抗战期间,军民合作站和办事处为驻军和反攻前的物资准备做了巨大的贡献和准备工作,为滇西大反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旧址是滇西抗战时期施甸抗日驻军旧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滇西人民尤其是施甸人民与中国远征军同仇敌忾、誓死杀敌、抗战到底的重要佐证,对研究滇西抗战具有重要价值。
1942年5月到1945年1月,10多万远征军相继驻防施甸,其间,因战情战况,各军队驻地都会适时适需变动,除了军民合作站,基本上施甸全县范围内都有驻军办公机构、联络处和野战医院等。
施甸人民为滇西抗战的胜利尽了大后方应尽的职责。诚如陈毅元帅总结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时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独轮小车推出来的”。滇西抗战的胜利,也是施甸民众用双肩挑出来的,从1942年5月5日施甸境内打响滇西抗战第一枪到1945年1月滇西抗战胜利时,施甸2009平方公里的土地,9.4万民众,为10余万驻军和战争反攻组织民夫158万人次,调用骡马、驮牛52.8万匹(头),征集粮食1400多万公斤,肉14万公斤,投工50万个,修滇缅公路过境段65公里,因战争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死忙、失踪1万多人,战争结束时,施甸人口锐减至8.1万人。八年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军民同仇敌忾的持久战,铭记为滇西抗战流血流汗,作出过巨大牺牲的先辈们是每一位滇西儿女和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坚守与责任!
由旺木兰村木瓜榔耶律宗祠
耶律宗祠前身是建于明代的武略祠。元代,契丹先民们跟随蒙古军南征到了云南,并定居在施甸,公元1342年,阿苏鲁任石(施)甸长官司首任正长官,从那时开始,契丹后裔就在云南世袭土司官直至1949年,历时607年。明朝时期,耶律氏阿苏鲁等人因驻守疆域有功被封为武略将军,为纪念先祖的功绩,后人就修建了武略祠。光绪七年整修的时候改称蒋氏宗祠。直至去年,经族人商议再改名为耶律宗祠。宗祠大门开置在东面,这保留了契丹人东向置门的特点。门外是清代举人林景清先生题的一副对联。上联为“耶律庭前千株树”,下联是“莽蒋祠内一堂春”。门上方书“蒋氏宗祠”。正殿内供奉着辽太祖,对面的天房楼头,墙上绘有《青牛白马图》。那么现在除了施甸,还会有隆阳、龙陵、德宏、缅甸一带的耶律氏子孙前来追本溯源,听老者们诉说当年的丰功伟绩。殿内的四扇浮雕格子门是清初时留下的遗物,所雕图案精致奇巧,人物呼之欲出。雕巡游图,冻冰取鱼图,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契丹先祖生产生活的景貌,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抗战时期,耶律宗祠相继为第2军新编76师(师长夏德贵),第71军264团(团长戴海荣)师部驻地和团部驻地。我们在下院围墙上所看到的孙中山相就是当年驻军所画。
子孙殿是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部旧址(由旺子孙殿、玄帝观建于明万历年间,占地2000多平方米)。1942-1945年滇西抗战期间,曾先后作为中国远征军野战医院、中国远征军第71军军部、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部驻址,71军军长钟彬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等在此指挥渡江作战。
1998-2002年由旺街人杨正安在此办皮件厂,今属杨正安后裔管理。该旧址对研究滇西抗战及明、清以来宗教建筑与信仰具有重要价值。
少保寺
少保寺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庙宇。少保寺原名土主庙,是为纪念契丹后裔长官莽成龙而建。
少保寺也是滇西抗战时21野战医院旧址,紧邻当时的盟军医院。滇西抗战取得胜利后,为了告慰阵亡将士英灵,第十一集团军在当时的由旺财神庙举行了一场极为隆重的追悼大会,现为由旺中心校校址。后来为了纪念此次追悼大会,受由旺人民的委托,曾历任德宏州团结报报社编辑、德宏州宣传部长、省委党校副校长的由旺当地人陈志鹏撰写了一块纪念碑,碑上有远征军71军87师师长张绍勋所题的一幅对联,对联为:真中假假中真上下五千年无非如此,实者虚虚者实纵横九万里尽属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