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专访吴白雨 解读“匋·文”系列陶艺作品

新浪旅游

关注

您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是想表达什么样的个人感受?能为您的参展作品作一个简短的艺术讲解吗?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强力推进,一夜之间将田园和土地覆盖上坚固的钢筋混泥土,即便是诸如云南,这样的边陲地域也无法逃离。“匋·文”系列是我长期以来的专题创作,在人类文明之始,作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匋”与最早的知识“文”便相互结合,并且这种源自生活的“手作”与源自观念的“指事”所构成的文本是今人无法也无需解读的。在中国汉字里,图形的意义的“纹”即是来自于文化观念的“文”。反之,作为装饰意义的纹样,也是另一种“文章”。

精美的陶瓷工艺品精美的陶瓷工艺品

作为创作中独立的个体,你是如何从多元视角中将个人化的觉察与空间表达在作品中加以阐述的?

当多种艺术形式介入某种艺术时,这种艺术在外延上就将得到强有力的拓展,与此同时,这种艺术的内质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解。外延上的拓展有利于艺术效果的丰富,内质上的消解却会造成艺术语言独立性的丧失。我个人认为,在当代陶艺创作中,保持陶瓷艺术语言的独立性,比如何将其他艺术形式融入陶艺更为重要,这就好比土鸡蛋和杂交鸡蛋的区别。所谓的多元视角对于它来说,只是不断生长的树干上的枝叶。在我个人的艺术创作中,我力图保持云南陶土特质,又试图以某种方式消解这些特质。当然,这很难。

在当代陶艺创作中,您如何看待“艺术”与“工艺”之关系?

“艺术是人与自然的相乘”。文化的起源,来自于物质生产的开始,物质生产的最初形式就是手工艺,实用先于审美,功能先于形式,这是世界上所有民族的艺术都遵循的发展规律。一切艺术的生发都来自于我们的双手对自然的触碰。没有物质属性的浸润和催发,艺术何以能够出现呢?“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 任何远离了生活之本、自然之真、人性之善的“艺术”,都必将被艺术史所淘汰。工艺从来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它将自然无穷的眷爱与人类质朴的心灵汇聚一处,使得我们能够倾听到天空的言语,触摸到泥土的芬芳。自然的材料、自发的劳作、纯粹的信仰、质朴的心灵,孕育着工艺诚实、朴素、平和的善良之美。工艺将艺术与自然拉近,艺术之道和工艺之美必然会在自然的某一点上相互交汇。

民族风味很浓的陶艺民族风味很浓的陶艺

彩云之南,虽地处边疆,但在这里,风俗得以保存,人情更为纯朴,对传统更加敬重,最重要的是这里有陶。要知道,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要论及人与自然之融通,朴素与高贵之对唔,艺术与工艺之相契,没有什么比陶艺更为传统和适合的了,它是根植于泥土的劳作,同时又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它被认为是人类所创造的最伟大的文明和最重要的造型艺术之一。

加载中...